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神经解剖复习题打印版题库
神解复习题第一章概述名词解释1.灰质:在中枢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聚集部位,因新鲜标本色泽暗灰称灰质;分布在大、小脑表面的灰质,又称为皮质。2.白质:在中枢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因新鲜标本呈白色,而称白质。3.神经核:在中枢内,皮质以外,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细胞团或柱,称为神经核。4.神经节:在周围部,神经元胞体聚集处称为神经节。5.反射: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6.反射弧:反射活动的形态基础,包括五个基本组成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7.躯体神经:分布于皮肤和运动系统(骨、关节和骨骼肌),管理它们的感觉及运动。8.内脏神经:分面在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管理它们的感觉和运动。神经系统按位置或分布是怎样区分的?1.按位置区分神经系统:中枢系统:脑、脊髓周围系统:脑神经,脊神经2.按分布对象分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中枢部:脑,脊髓周围部:躯体感觉N,躯体运动N内脏神经系统:中枢部:脑,脊髓周围部:内脏感觉N,内脏运动N(交感N,副交感N)第二章神经组织复习题名词解释1.尼氏体:光镜下碱性染料(如美蓝、甲基胺蓝、硫堇或焦油紫)可将神经元内的嗜染质染成深蓝的颗粒或块状,称尼氏体。(电镜下,尼氏体由大量平型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其间游离的核糖体组成)。2.环层小体:体积较大,呈圆形或卵圆形,广泛分布于手掌、足趾的皮下组织、外生殖器、韧带、关节囊和肠系膜等处,感应较强应力刺激,产生震动、张力、牵张和压觉。背囊内可见数十层呈同心圆排列的扁平细胞,其中央有一均质样柱状体,裸露的神经纤维穿行于柱状体内。3.运动终板:脊髓前脚或脑干的运动神经元长轴突接近骨骼肌纤维时失去髓鞘,裸露的轴突反复分支,各分支末端形成纽扣样膨大,并与骨骼肌纤维形成突触连接,此链接区呈椭圆形隆起,称运动终板。4.GolgiI型神经元:高尔基I型神经元,轴突较长,其轴突可以延伸到胞体范围以外的区域,从脑的一部分延伸到另一部分,这些神经元又称为投射神经元。5.Schwann细胞:雪旺细胞,又称为神经膜细胞,是周围神经系的卫星细胞,扁平、呈薄筒状包绕周围神经轴突,形成周围神经的髓鞘。2.叙述电镜下典型神经元胞体的结构。胞体形态呈圆形、梭形和锥形等,大小不一,直径小者3-15μm,大的可达100μm以上,神经元胞体的超微结构与其他细胞大致相似,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器。(1)细胞膜:又称神经元膜,某些部位有特化,如在突触部位增厚形成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2)细胞核:A核膜:由两层膜组成。膜间有腔隙,膜与内质网池腔相连。核膜有核孔,是核内外物质交换的通道。B核仁:一个或两个,由纤维部和颗粒部组成核仁有空泡样结构。C染色质:电镜下呈块状。(3)细胞质:含细胞器、尼氏体、细胞骨架等。A尼氏体:电镜下由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其间游离的核糖体组成。B细胞器:包括核糖体、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C细胞骨架:包括微管、神经细丝、微丝。3.根据你所学到的知识区别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树突轴突从胞体发出,一条或多条发自轴丘,只有一条表面有侧棘或小突表面光滑有尼氏体无尼氏体微管显著神经细丝显著主要接收信息主要传递神经冲动和神经信息4.简述化学突触的结构。?1)突触前部:前一个神经元膨大的轴突终末,电镜下观察是囊状结构;表面被有由轴突膜延续而来的特化膜,称突触前膜;在其胞浆面附有致密物质;囊状结构内含有储存并能释放神经递质的突触囊泡;此外还包含线粒体、神经丝等结构。2)突触后部:与突触前部相对应,有突触后膜,突触后成分,膜下也有致密物质附着。3)突触间隙:间隙较宽,约15-30nm,含有粘多糖,糖蛋白,唾液酸,参与递质的传递。5.轴突被切断后,神经元(包括轴突)可发生哪些变化?(P18)(1)胞体的变化:神经元元胞体出现肿胀,细胞核移向边缘,尼氏体破坏溶解,此变化从中央向周围扩散。此时胶质色浅,两周后达到高峰,以后逐渐恢复。电镜下,胞质向粗面内质网数量减少,排列松散以致消失;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以及溶酶体也出现不同变化。(2)神经纤维变化:轴突被切断12小时后神经纤维即出现显著变化。顺应相变化:神经纤维的远侧端与胞体失去了联系出现轴突肿胀,不久分裂为碎片,崩裂成颗粒,被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吞噬吸收,最后消失。逆行性变化:当轴突被切断后,神经纤维的近端也发生溃变,其胞突肿大,崩裂成颗粒,被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吞噬和清除。6.星型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主要结构特征和功能。(P21、22、23)(一)星形细胞1.形态结构:胞体最大(9~10µm),核染色最浅(HE)、数量最多.2.功能传统:支架、支持作用;损伤后修复(胶质瘢痕);形成血脑屏障。近年来:参与神经递质的代谢、分泌,信息传递,调节神经元活动;维持神经元周围的离子平衡;参与神经免疫调节等。(二)少突胶质细胞1.形态:细胞体较星形细胞小,6~8µm,突起少,3~4支,突起分支少,胞质少,核染色比星形胶质细胞深。2.功能:形成髓鞘。摄取GABA;损伤时参与吞噬;抑制神经元生长等。(三)小胶质细胞1.形态结构:最小,4µm。光镜下胞体呈扁长椭圆形或多角形,较小;细胞质较少,常以胞体长轴的两端伸出两个较长突起;无血管足,胞核小,呈椭圆形或三角形,染色较深。2.功能:属于单核吞噬系统的细胞;吞噬作用。第三章神经系统的发生1.简述神经管发育。1)三胚层形成:胚胎第3周,形成了由内、中、外三个胚层的盘状结构,称三胚层胚盘。2)神经板、神经褶、神经沟形成:外胚层在脊索的引导下沿中轴首先增厚,形成鞋底样的神经板。不久,神经板的外侧边缘部分增生成变厚形成神经褶,中央凹陷的纵沟为神经沟。3)神经管形成:第4周(3周末)由于神经板的细胞增殖,神经沟加深,神经褶更加隆起,最后左右神经褶在中线相互靠近,第4周时愈合形成神经管。2.简述脑的发育。1)脑泡原基形成:人胚胎第四周,当神经管尚未闭合前,神经管头端膨大,管壁增厚,形成了脑泡原基。2)三个原始脑泡形成:在脑泡原基的基础上,由于原始脑泡各部生长速度不等,形成三个原始脑泡,从前向后依次为前、中、菱脑泡。3)五个脑部形成:当胚胎第五周时,又进一步发育,前脑泡前脑泡前部发育成端脑,后部发育成间脑,中脑泡改变较少,菱脑泡前部发育成后脑,以后将形成脑桥和小脑,后方发育成末脑形成延髓。4)脑室形成:在脑泡发育的同时,形成了各种腔室,如第三脑室,第四脑室,侧脑室等。5)内部结构逐渐形成:随着胚胎的发育,形成脉络组织及脉络丛,形成皮质和白质,形成各种神经核。第四章脊髓与脊髓经一、名词解释1.闰绍(renshaw)细胞:小型中间神经元,接受的返回侧支,发出的轴突又终止于同一个α-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对其有反馈抑制作用。2.马尾:位于终池的脑脊液中,腰骶尾部的神经根几乎垂直向下,于终丝周围形成马尾。3.白质前连合:灰质连合的前方有左右交叉的纤维横越称白质前连合。4.脊髓休克:脊髓突然完全横断后,横断平面以下全部感觉和运动丧失,反射消失,处于无反射状态,称为脊髓休克。急性期横断平面以下肌张力降低,躯体反射消失,内脏反射也不存在,出现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无汗、尿潴留和无病理反射等。数周至数月后,各种反射可逐渐恢复。5.脊膜支:为一极小的支,在脊神经分为前支与后支之前发出,然后再经椎间孔返回,入椎管。在椎管内,各脊膜支又分为较大的升支和较小的降支,并相互吻合形成脊膜前丛与脊膜后丛,分布于脊髓被膜、椎骨、椎间盘、纤维环、韧带、骨膜、血管壁。其内含有来自脊神经节的感觉纤维,并有细支与最邻近的交感干神经节相连。二、问答题:1、脊髓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如何?1.1外形:1)两个膨大颈膨大C4—T1:与上肢的神经支配有关腰骶膨大L2—S3:与下肢的神经支配有关2)表面6条沟和裂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发出脊神经前根后外侧沟:发出脊神经后根3)脊髓圆锥和终丝脊髓圆锥:腰骶膨大(L2--S3)向下急剧缩小的一个圆锥形末端,称为脊髓圆锥。终丝:连于脊髓圆锥下端延续为细丝样结构,止于尾骨后面的骨膜,有稳定脊髓的作用,已无神经组织。2.1内部结构1)灰质:中央管周围,呈“H”形,由神经细胞的胞体及纵横交织的神经纤维构成。2)白质:位于灰质的周围,主要是纵行排列的纤维束。3)中央管:脊髓中心部,纵贯脊髓全长,向下达脊髓圆锥处,扩大称为终室,内含脑脊液。成人此管长闭塞。2、试述下列传导束的起始、行程和功能。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束;皮质脊髓束;起始行程功能薄束、楔束同侧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经元。薄束由下半身(T5以下)来的纤维组成,楔束由上半身(T4以上)来的纤维组成。沿脊髓后索上行,止于延髓内的薄束核和楔束核传导身体同侧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冲动脊髓丘脑束起于脊髓灰质I和IV~VII层纤维经白质前连合在上一节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上行,当上行至脑干下部时,脊髓丘脑前束加入内侧丘系,而脊髓丘脑侧束纤维形成脊髓丘束继续上行,二者止于丘脑前束传导皮肤的粗触觉;侧束传导皮肤的痛觉和温度觉及皮肤的触觉。脊髓小脑束后束主要起于同侧板层Ⅶ的胸核,前束主要起自腰骶膨大节段Ⅴ-Ⅶ板层的外侧部脊髓小脑后束经小脑下脚终于小脑皮质,脊髓小脑前束经小脑上角脚终于小脑皮质传导来自躯干下部和下肢的本体感觉和触压觉信息至小脑。后束的信息可能与个别肌的精细运动和姿势协调有关,前束传导的信息则与整个肢体的运动和姿势有关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侧束对侧大脑皮质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细胞支配颈部、上肢、躯干和下肢的骨骼肌运动皮质脊髓前束大脑皮质大部分止于对侧的、少部分止于同侧的前角运动细胞支配上肢肌和颈肌皮质脊髓前外侧束大脑皮质止于同侧的颈髓和腰骶前角细胞3、通过检查患者的感觉障碍现象怎样知道是脊神经、后根、后索和白质前连合损伤?脊神经由前根和后根组成,前根为运动性,传导运动冲动;后根为感觉性,传导躯体深、浅感觉和内脏感觉。所以脊神经损伤后,主要表现为躯干和四肢的躯体运动和感觉障碍,并在其分布区出现植物机能障碍。1)运动机能障碍:属于软瘫,出现支配肌肉瘫痪,肌张力降低、肌肉萎缩、一切反射消失和肌束震颤(前根受刺激时)。2)感觉机能障碍:包括刺激症状和破坏症状两个方面。刺激症状主要表现为不等程度的疼痛,破坏症状为感觉减退或消失。3)植物机能障碍:包括血管运动(皮肤发热、发红、发绀、发凉等)、汗腺分泌障碍(无汗或多汗)和营养障碍(皮肤、肌肉萎缩,角化过度,指甲干燥无光,骨质疏松和营养性溃疡)方面的症状和体征。后根损伤:表现为患侧损伤节段以下躯体和内脏的感觉机能障碍,包括刺激症状和破坏症状两个方面。刺激症状主要表现为不等程度的疼痛,破坏症状为感觉减退或消失。后索损伤:表现为患侧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白质前连合损伤:产生双侧节段性痛、温觉障碍,但触觉和深感觉存在。4、简述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的组成、位置及其主要的分支。组成位置主要分支颈丛C1~4的前支胸锁乳突肌上部深方。浅支(皮支):①枕小神经②耳大神经③颈横神经④锁骨上神经深支(肌支):膈神经、颈襻交通支:①交感神经灰交通支②第1、2颈神经与迷走神经的交通支③第2、3、4颈神经与副神经的交通支④第1、2、3颈神经与舌下神经的交通支臂丛C5-8,T1前支的一部分。经颈根部,行于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经锁骨后方入腋窝。以锁骨为界,分为锁骨上部和锁骨下部。锁骨上部分支多为短的肌支,分布于颈、胸壁及背部肌肉。锁骨下部围绕腋动脉分为内侧束、外侧束和后束,由束再发出分支。胸长神经、肩胛上神经、胸外侧神经、胸内侧神经、胸背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腰丛T12前支的一部分,L1-3前支,L4前支的一部分。腰大肌的深方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生殖股神经、股神经、闭孔神骶丛L4前支的一部分、L5、S1-5、Co神经的前支。盆腔内,在骶骨及梨状肌前面。臀上神经、臀下神经、股后皮神经、阴部神经、坐骨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5、脊髓主要节段(颈膨大、胸髓、腰膨大)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原因?1)颈膨大损伤(C
本文标题:神经解剖复习题打印版题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313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