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陆九渊《三教图》(明·丁云鹏)图中的三教是:_______、____、____儒佛道二、程朱理学1.代表:程颢、程颐(北宋)朱熹(南宋)2.主张:a.世界的本源是理。(封建道德规范等级秩序)b.格物致知。(接触事物加深认识)c.存天理,灭人欲。3.影响a.南宋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代作为科考内容。c.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d.明初确定理学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一、背景1.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不安,儒学受佛教、道教冲击。2.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趋势,相互吸收相互渗透。3.宋代重振儒学。三、陆王心学1.背景a.对程朱理学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不满。b.明中期,程朱理学成为求取功名的“敲门砖”,学术弊端导致道德沦丧。2.代表:陆九渊(南宋)王守仁(王阳明)(明朝)3.主张:a.陆九渊:心即理也探求真理的途径:发明本心(进行内心的反省)b.王守仁:致良知。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三、宋明理学1.内容:是一套以“理”或“天理”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的儒家哲学。2.主要流派a.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b.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三、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2.积极:注重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1.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答案:选A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是唯物主义的命题。“天地为万物之本”“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舍天地则无以为道”均是强调万物之本是天地——即客观存在的物质。B、C、D不符合题目要求,故排除。2.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A.董仲舒B.朱熹C.陆九渊D.王守仁答案:选B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扼杀人的自然欲求。3.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答案:选B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而把握理的办法是“格物致知”,即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最终明理,由此可见A、C、D是程朱理学的观点。心学主张“心即理也”。求“理”只需进行内心的反省,因而心学被程朱理学批评为做学问“太简”。4.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答案:选D王阳明主张“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性,故判断为王阳明。5.景德禅师语录。僧问:如何解脱?石头希迁禅师曰:谁缚汝?又问:如何是净土?师曰:谁诟汝?问:如何是涅槃?师曰:谁将生死与汝?与石头希迁禅师观点相似的是()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
本文标题:宋明理学及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370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