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利用小学美术活动课学习传统扎染工艺的“261”策略》(自贡市檀木林小学)
1利用小学美术活动课学习传统扎染工艺的“261”策略(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五届教学成果二等奖)完成单位:四川省自贡市檀木林小学完成人:付难波杨国兵龚梅翁傲雪熊瑛成果来源:自贡市教育局普教科研项目一、成果背景1.《利用小学美术活动课学习传统扎染工艺的“261”策略》这一成果,解决了如何在小学美术活动课中学习传承扎染工艺的问题。2.解决了如何利用小学美术活动课(课外兴趣小组)制作传承扎染工艺的问题,即如何制作的问题。3.本成果解决了扎染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问题。4.本成果解决了如何利用小学美术活动课培养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问题。二、成果内容(一)认识性成果1.在小学美术活动课中,进行传统扎染工艺的学习和制作,是传承地方优秀民俗文化的最有效手段。课内外结合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最有效途径。2.学校自编校本课程材料,是弘扬地方文化,开发丰富共享课程资源的最有力方法。3.学习和传承祖国优秀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小学生抓起。(二)操作性成果本成果的操作模式(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案):“2—6—1”策略《利用小学美术活动课学习传统扎染工艺的“261”策略》这一操作成果由“2”即两个途径,“6”即六个步骤,“1”即一本校本课程材料组成。“2”即两个途径课内是第一个途径,在每周一节的地方课程中,开设扎染课,由专任美术老师进行教学。涉及学校三至六年级一共24个班。主要进行扎染理论知识的了解,扎染工艺流程的学习,优美扎染作品的欣赏。课外是第二个途径,主要是建设与培养扎染制作课外兴趣小组。以及与自贡2市扎染工艺责任有限公司的合作。学校层面与自贡市扎染工艺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把自贡市扎染工艺公司作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基地”。“6”即扎染制作的六个步骤,如下:第一步构思就是扎染图案与颜色的设计。第二步准备扎染的工具与材料准备。工具包括:染锅、加热炉、搅拌棍、水桶、胶手套等十几种。材料包括棉布、丝绸以及毛、麻等。第三步折叠折叠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折叠的方法主要有:对折法、米字法、十字法、辐射法、包工具折叠等。第四步扎结扎结包括针扎、捆扎、创意扎三种。针扎、捆扎是扎染中比较传统的方法。孩子们一边制作,一边思考:用来捆扎的布料中,可不可以放入一些硬的东西呢?染出来的颜色与图案会有什么变化?多次实验后,他们发现:用竹片、三角形、木板、玻璃蛋子等等包在布料中进行捆扎打结。结果染出来的图案更加丰富多姿了,颜色也出现深浅变化,更有层次感了。不同的工具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于是便产生了一种新的扎结法叫创意扎,也叫创意DIY。这一创新受到扎染公司技师的高度肯定。第五步染色染色工艺程序是:在锅内倒入清水--在清水中溶解染料--放入织物(扎结好的作品)脱浆--用竹棍搅动使其着色均匀--煮染30分钟--捞起冲洗--解结即可。第六步烫平晾干这是扎染制作的最后环节,也是必须小心翼翼的环节。要特别注意低温熨烫,使其平整。之后,用胶贴粘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晾干为止。“1”即一本校本课程材料—《学扎染》《学扎染》一书,分为十课,共36页。是课题组师生四年来进行课题研究实践的真实反映。2009年春,该书的部分内容被选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全国统编教材第十二册之中。教材的第23课,整整两页(47页、48页)介绍了自贡扎染的历史与文化,制作步骤。小组活动,作业提示等等。其文字与图片全部选自我校的校本课程材料《学扎染》。教材上展示图片中的学生,全部来自我校。三、成果创新点(一)国内首创本成果解决的问题是在小学生中进行传统扎染工艺的学习与传承的问题。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发现这样的先例。(二)成果创新《学扎染》一书部分内容被选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3教材第十二册之中,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就小学课题研究而言,形成校本课程资源,并得到国家级肯定。属于成果创新。四、成果效果(一)实施范围学校三至六年级一共二十四个班。参与实验的学生常年保持在1400余人。参加课外扎染学习兴趣小组的学生,常年保持在40人以上。由于是动态的,所以,参与学生至少200人以上。(二)推广范围1.全市推广,颇受赞誉2013年3月20日,由市教育局牵头,市教科所主办的科研课题成果推广交流活动在我校进行。来宾共100余人,现场观摩了扎染制作课。并参观了学生扎染作品展览。来宾们对课题组的实践活动、课题成果给予很高的评价。2.走出四川,辐射全国随着《美术》教材全国通用,自贡扎染,成为媒介。已经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3.走出国门,泰国交流2012年,学生扎染作品随着我校师生远赴泰国中泰文化教育交流中心,进行展示宣传,受到泰国华裔的交口称赞。扎染已经成为了优秀地方文化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元素、重要媒介。(三)成果效果1.体现个人价值学生方面:(1)本成果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创美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改变了学生生活。扎染文化逐渐改变了孩子们的生活。他们喜欢扎染服饰,民俗风味。他们不仅学会了穿针引线,而且学会了折叠布料,捆扎作品,浸染作品,连简单的熨烫衣物也学会了。(2)随着审美能力的提高,实验学生极大地增强了对美术和美术课的兴趣。现在,美术扎染课成了最受欢迎的课了。实验学生陈司尧说:“每周星期二下午扎染制作课,我们都有问不完的问题:怎么下针?怎么收针?染出来的图案色彩有差异怎么办?”教师方面:4(1)带来了实验教师知识技能储备的增加。实验教师不仅学会了扎染的制作工艺,而且还将扎染历史、价值、基本知识、制作流程,编成了校本教材《学扎染》。(2)带来了实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实验教师围绕本课题写成了论文五篇。2012年5月,实验教师翁傲雪在成都围绕本课题,上了一堂美术优质课《生活日用品的联想》,喜获全国一等奖。2.彰显教育价值本成果强调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观。课题实验中提炼了一种新的扎结法叫创意DIY。随着创意的增加,作品增加了。各类获奖也增加了。据统计,2010年至2013年,三年多的时间,实验学生参加竞赛获奖多达300多人次。3.实现社会价值(1)校企合作,学习传承,实现社会价值。2012年12月28日,自贡市扎染工艺有限公司被自贡市自流井区区教育局授牌为“檀木林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2)校本课程资源《学扎染》辐射全国,影响广泛,提升社会价值。自贡扎染随着教材,走出四川,辐射全国,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3)扎染作品走出国门,国际交流传播,拓展社会价值。2012年,我校部分教师与学生,带着学校课题组的扎染作品远赴泰国中泰文化教育交流中心,进行展示宣传,受到泰国华裔的交口称赞。(4)以扎染文化品牌,彰显学校特色,弘扬社会价值。学校举办了扎染活动周,扎染走秀;做了扎染墙,扎染展板,扎染教材,扎染校徽,以及常年开展活动的扎染兴趣小组等等。扎染文化已经成了校园文化的一个部分,一个亮点。成为了学校走特色之路的一个品牌,极具社会价值。五、问题与思考1.本成果对环境的关注度较高。必须有一个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环境,同时要有相当的技术支撑(扎染厂)。2.本成果的评价体系缺乏。是不是做成了一件扎染作品,就算达成目标?怎样评价扎染课堂?怎样评价扎染兴趣小组的活动的有效性等等都尚需研究。3.本成果进一步发展的条件: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扎染进一步走向市场,走向普通百姓的生活。5撰稿人杨国兵审核人付难波
本文标题:《利用小学美术活动课学习传统扎染工艺的“261”策略》(自贡市檀木林小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379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