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农村经济与区域发展概论-新
农村经济与区域发展概论复习指南经济管理学院编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二00八年十二月农村经济与区域发展概论复习指南1目录1概述1.1区域与社区1.1.1区域1.1.1.1区域的概念1.1.1.2区域的特征1.1.2社区与农村社区1.1.2.1社区的概念1.1.2.2农村社区的概念、类型和结构1.2农业与农村非农产业1.2.1农业及其功能1.2.2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1.3发展与发展观1.3.1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1.3.1.1关于发展的几种不同观点1.3.1.2经济发展1.3.1.3社会发展1.3.2发展观的演进1.3.2.1经济增长论1.3.2.2增长极限论1.3.2.3综合发展观1.3.2.4可持续发展观1.3.2.5科学发展观1.3.3统筹城乡发展1.3.3.1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1.3.3.2统筹城乡发展与城乡一体化2区域发展理论2.1平衡发展理论2.1.1最小努力命题论农村经济与区域发展概论复习指南22.1.2低水平陷阱论2.1.3大推进论2.1.4贫困恶性循环论2.2不平衡发展理论2.2.1梯度推进理论2.2.2增长极理论2.2.3中心—外围论2.2.4“区域成长”理论2.3区域发展理论的评价3区域发展的条件3.1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1.1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特性3.1.2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2人口与劳动力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3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区域发展战略4.1区域发展战略的概念4.2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4.2.1战略目标4.2.2战略重点4.2.3战略方针4.2.4战略措施5农村人力资源开发5.1农村人力资源的含义和特点5.1.1农村人力资源的含义5.1.2农村人力资源的特点5.1.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5.2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扩大就业5.2.1农村劳动力转移5.2.1.1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农村经济与区域发展概论复习指南35.2.1.2农村劳动力区域转移5.2.1.3农业劳动力的城乡转移5.2.2扩大农村就业措施6农村可持续发展6.1《中国21世纪议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目标6.2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6.2.1我国农村的现状6.2.2确定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6.2.3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框架7农村社会发展7.1农村人口7.1.1当前中国农村的人口问题7.1.2解决中国农村人口问题的对策措施7.2农村教育7.2.1中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7.2.2农村教育政策措施7.3农村扶贫7.3.1贫困的含义及测量7.3.1.1贫困的含义7.3.1.2贫困线7.3.2农村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7.3.3中国的扶贫目标及扶贫方式的选择7.3.3.1农村扶贫目标7.3.3.2扶贫方式的选择7.4农村社会保障7.4.1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7.4.1.1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7.4.1.2社会保障的内容7.4.2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问题7.4.3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政策选择农村经济与区域发展概论复习指南47.4.3.1总体思路7.4.3.2建设重点7.4.3.3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则8农村社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8.1农村城市化8.1.1农村城市化的涵义8.1.2中国农村城市化的途径与模式8.2农村社会现代化8.2.1农村社会现代化涵义和特征8.2.2农村社会现代化与农村城市化的相互关系8.2.3我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8.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8.3.1新农村建设的涵义8.3.2新农村建设的内容8.3.3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农村经济与区域发展概论复习指南51概述1.1区域与社区1.1.1区域1.1.1.1区域的概念对“区域”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地理学把“区域”作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理单元;经济学把“区域”理解为一个在经济上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政治学一般把“区域”看作国家实施行政管理的行政单元;社会学把“区域”作为具有人类某种相同社会特征(语言、宗教、民族、文化)的聚居社区。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认为“区域就是对描写、分析、管理、规划或制定政策来说,被认为有用的一个地区统一体”。与区域相近的词有“地区”、“地域”,其实质是一致的。只是“区域”是泛指,而“地区”则是特指,如华东地区;“区域”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景观性。1.1.1.2区域的特征区域的本质特性有二:一是整体性,这是由其内部一致性和联系性决定的。区域的整体性使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某一区域某种资源的发现和生产,会影响整个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某一区域中心城市的崛起会改变了整个区域的城市格局和系统。二是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如城乡结构、城镇结构、环境结构。区域的结构性具有层次性、自组织性和稳定性。区域结构源于区域的联系。由于区域内部的区域功能不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资源与产品不一,从而产生多种联系,形成不同结构。1.1.2社区与农村社区1.1.2.1社区的概念农村经济与区域发展概论复习指南6人们对“社区”可能有各种不同理解,但对这一概念包含的基本内容看法比较一致。第一,社区是社会和区域的共同体,是一定区域内的社会,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区域性质;第二,社区反映不同地区人口、群体、组织、制度、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等社会基本要素的差异和特征;第三,社区是随着社会变迁不断发生变化的动态概念。从这些比较共同的认识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社区的基本含义,即它是由一定区域内人们组成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进行社会生活的社会有机体。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任何一个社区都具有下列基本要素: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有一定的地域,有一定的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和经济发展水平,社区成员有基本相同的职业,比较相同的生活方式和民情、风俗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缘关系、认同意识和社会心理行为等等。1.1.2.2农村社区的概念、类型和结构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区域共同体,是以主要从事农业为特征的居民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社会组织、社会制度、活动中心、认同意识的人群共同体。中国农村社区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有不同的社区结构、功能,其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都显示出差别性。农村社区的类型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加以划分:(1)按距离中心城市周围的远近可划分为城郊社区和一般农区。城郊社区又可分为近郊和远郊社区。这种类型的社区大体以中心城市为圆心,其经济、文化等向周围辐射,形成一种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上,由于接受中心城市辐射力的不同而产生的圈层,一般呈现梯度分布的状态。近郊的农村社区,由于有城市工业、交通、信息、金融、科技、人才、文化等多方面的支援,经济、社会发展快,居民素质相对较高,其发展常常可以起到一般农村社区先导的作用。(2)按经济结构即按所从事的主要产业来划分,又可分为农业村、渔村、矿业村、牧村、综合村等社区。(3)按基层社会组织的层次分类,我国现在一般分为行政村和自然农村经济与区域发展概论复习指南7村,行政村设村民委员会,自然村设村民小组。(4)按聚居规模和社区生活服务的功能大小可分为基层村和中心村。基层村是农村中从事农副业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居民点,生活服务设施很少,中心村是从事生产活动较大的居民点,有为本村和周围基层村服务的较多的设施,如商店、服务点(如理发等)、完全小学或不完全小学等。(5)按居民点分布状况和社区演变过程可分为散村、集村、小集镇等社区。有些学者认为,小城镇社区与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一样,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社区类型了,因此,已不主张放在农村社区的范畴之内。另外一些学者主张将集镇社区放在农村社区中,作为农村社区发展的一种类型来加以讨论。其主要的理由是:农村社区的不同类型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着,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城镇社区是从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的过渡形态,从农村社区变为小城镇社区再变为城市社区,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1.2农业与农村非农产业1.2.1农业及其功能根据习惯划分方法,农业大体上可以分成农、林、牧、渔四个生产部门,每一个部门还可以进一步分成更小的部门或生产类型。每一个部分都相对独立,各自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同时相互之间又密切联系,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根据生产、研究和管理的不同需要,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划分标准。例如,根据劳动对象的生物学性质,农业可以划分为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两大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又如,根据生产类型和学科属性相结合的原则,上述两大类农业生产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以粮棉油为主的大田作物生产,以果树、蔬菜和花卉为主的园艺生产,以猪牛羊为主的畜牧业生产,以及以捕捞和养殖为主的渔业生产。在世界各国的生产和经济统计中,农业的主体都是种植业和畜牧业两大部门;根据各国的具体自然条件和生产实践,农业通常还包括林业和渔业等部门。农村经济与区域发展概论复习指南8中国现行统计口径将农业划分为农、林、牧、渔四个部门。为了区别起见,前一个农业通常称为大农业,后一个农业通常称为小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自身又是一个复杂的生态和经济系统。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的主要贡献在于:①提供了人类生存最必要的生活资料;②提供了其他部门发展必不可少的劳动力;③提供了其他部门发展所需要的部分原料。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出口农产品也是获取外汇以进口本国工业化所必需的机械设备的主要甚至唯一途径。因此,对这些国家来说,农业还可以间接地为现代化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1.2.2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经济特点,农村从来不是单一的农业生产区域,而是同时存在许多与农业密切相关的生产部门。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非农产业,即使是与农业无关的非农产业,由于收入方面的作用,对农户和农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1.2.2.1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途径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原有附属于农业、附属于农户家庭经营的副业生产从扩大规模开始,直到最终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产业。例如,家庭手工业生产,如编织藤、荆、柳条工具、用具,粮油初加工等,都可能逐渐形成独立的非农产业。另一条是通过内部或外部的投资,建立当地原来没有的非农产业。这样建立起来的产业,如果能与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以及现有的农业产业协调一致,通常能获得较大成功,和当地农业即其他非农产业形成一个有机的经济共同体。1.2.2.2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意义农村社区的非农产业获得一定发展以后,就可能对当地农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其他剩余生产资料提供了更加充分利用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当地社区资源配置的效率,增加了当地社区及其成员的收入。当地社区和农户可以将增农村经济与区域发展概论复习指南9加的收入直接投入农业生产,也可以用来增加教育、推广、文化和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从而间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其次,在相当数量的剩余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以后,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可以扩大人均生产规模,提高从事农业生产本身获得的收入。由于农业劳动力减少,其边际产品的数量和从事农业生产的边际收入也将显著增加。因此,非农产业的发展可以从提高农业生产的总收入和边际收入两方面刺激农户增加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再次,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可以加速农产品市场的发展。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越多,对农产品的需求越高。同时,由于非农产业的收入较高,非农产业生产者对农产品的收入弹性系数也较高,他们不仅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其人口增长速度,而且愿意并且有能力支付较高的市场价格。因此,非农产业的发展可以从数量和价格两方面增加农产品生产者的收入,刺激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1.2.2.3农业与农村非农产业的协调发展农村社区的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从总体上看,农业的发展决定非农产业的发展,而在农业和非农产业协调发展的条件下,非农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能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和非农产业相互促进的必要前提条件是双方的产业结构和发展速度协调一致,农村社区的经济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否则,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就可能争资金、争其他资源,或者以污染环境等形式破坏对方的生产条
本文标题:农村经济与区域发展概论-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390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