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城市发展史(夏商西周)1
中国城市发展史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城市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城市第一节相关知识一、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该工程由国务委员宋健(哈工大校友)提议,目的是解决司马迁《史记》所记的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之前的历史纪年问题,为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正名。国家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1995年12月21日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4位首席科学家:李学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教授(历史学家、专家组组长)仇士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教授(考古学家、碳14专家、专家组副组长)李伯谦——北京大学教授(考古学家、专家组副组长)席泽宗——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科学史学家、专家组副组长)工程先后设立44个专题,直接参与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达200余人。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公布。夏——公元前2070—1600年商——公元前1600—1300年(盘庚迁殷前)——公元前1300—1046年(盘庚迁殷后)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简本》公布之后,倍受海内外学者的质疑,被指出许多学术硬伤,已拟好的《繁本》至今未获通过。二、夏商周的频繁迁都夏商周三个朝代史称“三代”。在考古学上,也称“青铜时代”。三代时期迁都频繁——夏代迁都八次,殷商史上迁都“前八后五”,西周迁都五次。都在黄河中下游。为什么三代时期迁都如此频繁?有多种解释:1、游居说——认为三代时期以游牧生活为主体,游牧者因水草而转徙。现在看来此说不大站得住脚,因为中国自新石器时代以后,一直以定居的农业生产为主。2、政治说——是王室与贵族之间矛盾斗争的结果,帝王借迁都以重整王室力量。3、军事说——王都的选择要考虑作战的方便,便于对付外部敌人,争取膏腴之地。4、资源说——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发现:三代国号皆本于地名。三代虽都在立国前后屡次迁都但其最早的都城却一直保持着祭仪上的崇高地位。如果把那最早的都城比喻作恒星太阳,则后来迁徙往来的都城便好像是行星或卫星那样围绕着恒星运行。再换个说法,三代每代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圣都”,也各有若干迁徙行走的“俗都”。圣都是先祖宗庙的永恒基地,而俗都虽也是举行日常祭仪所在,却主要是王的政、经、军的领导中心。圣都不变,缘故容易推断;而俗都屡变,则以追寻青铜矿源为主要的因素。这是因为青铜器在三代政治斗争中占据中心地位,青铜首先用作兵器、祭器,然后才用作农具。对三代王室而言,青铜器不是宫廷中的奢侈品或点缀品,而是政治权力斗争上的必要手段。没有铜锡矿,三代的朝廷就没有青铜器。没有青铜器,三代的朝廷就打不到天下。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四羊方尊虎食人卣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商代青铜文化《左传·宣公三年》:“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墨子·耕柱》:“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问鼎”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二里冈出土饕餮乳钉纹方鼎大禾人面方鼎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饕餮纹鼎司母辛方鼎三、夏代的城市夏代是都邑规划的草创阶段,关于城市制度的文献无稽可考,考古也未发现很确切的都城遗址。在夏代的建筑考古发现中,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最为重要。据推测,二里头可能是夏都斟鄩的遗址。该遗址尚未得到完全发掘,城墙还未被发现。已发掘的一号和二号宫殿遗址,开创了“茅茨土阶”的单体建筑构筑方式和“门堂之制”的组群建筑庭院形态。偃师二里头宫殿、排水沟二里头宫殿基址群发掘现场第二节商代的城市一、偃师商城已发现的商城中较著名的有河南偃师县尸乡沟商城、郑州商城、河南安阳殷墟、湖北黄陂盘龙城等。1、年代:早商城市,碳14测定为公元前1600年左右;2、位置:河南偃师尸乡沟,偃师二里头遗址以东6公里;3、性质:有“偃亳说”和“陪都说”之争,尚无定论;4、形状:外城长方形缺东南角;5、规模:南北长约1700米,东西约1200米总面积190万㎡(1.9公里²);6、方位:偏东北——西南走向;7、布局:A.有外、内、宫城三重城垣,突出宫城的地位,体现王者之尊;B.先建宫城和内城,在内城的基础上扩建成外城;C.外城为避开城外东南部水泊而呈凹缺;D.二、三号建筑群遗址均围以城墙,为附属于宫城的府库、营房;E.外城北部有陶作坊和铸铜遗址。F.内有东西向道路5条,南北向道路6条,有的路面上有1.2米宽车辙印。8、内城:南北长约1100米,东西约740米,西南部的外城墙是在内城墙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9、宫城:方形190×190米;位于内城的南北轴线上;有多座水井和较完善的排水设施;10、城墙:外城墙宽16~28米,墙基最宽40米;内城墙宽6~7米。偃师商城鸟瞰偃师商城平面二、郑州商城1、年代:早商城市,碳14测定为公元前1600年左右,始建年代与偃师商城基本相同;2、位置:郑州城下,二七广场以东;距偃师商城90公里;北纬34.75°,气候宜人(古代世界的34.5°文明线——黄河中游、两河流域、地中海等皆在该线附近);水路、陆路交通便捷;3、性质:有“郑亳说”和“隞都说”之争,尚无定论;是早商王都确切无疑;4、形状:内城长方形缺东北角;外城受现代建筑所阻,尚未完整发掘;5、规模:外城护城河内共约13公里²,郑州商城规模远大于偃师商城;6、方位:偏东北——西南走向,偃师商城、盘龙城亦如此,可能有统一形制;7、布局:A.有外、内、宫城三重城垣;B.内外城之间主要为手工业作坊和墓地、祭祀坑等,南墙内有南关外铸铜作坊遗址;北墙内也有铸铜作坊遗址、紫荆山制骨作坊遗址(制骨簪、骨镞、骨锥、骨针,用猪牛羊骨,但多半是人骨);在内城西墙外有人民公园墓葬区,在顺城街、杜岭街有青铜器祭祀坑、制陶作坊;在东南角有青铜器祭祀坑、东南部的杨庄墓葬区;在东北部有白家庄墓地等;说明郑州商城是当时的经济中心;8、内城:南北约2000米,东西约1700米城垣周长6960米,面积332万㎡;是当时统治阶级生活的主要场所和当时的政治中心;9、宫城:宫城应该在内城东北部;内有大型夯土台基,是“四阿重屋”式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并出土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10、城墙:城墙宽20~30米,墙基最宽32米;外城墙基槽深1米以上,内城墙基槽较浅,有护城坡。11、用水:城内宫殿区有汲水井、蓄水池、管道等设施,皆用石板垒砌。郑州商城遗址三、殷墟1、年代:晚商城市,公元前1400年左右;2、位置:今河南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当年自然环境优越,物产富庶;3、性质:有可能是盘庚迁殷后在此定都273年的“殷都”,也可能是“离宫别馆”;4、形状:沿洹河两岸呈带状分布,未发现城墙;5、规模: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5公里,总面积约30公里²;三、殷墟6、分区:①宫廷区——包括朝、寝、宗庙、王室手工作坊及府库(包括出土17000余片甲骨的档案库)等;结合洹河有一条防御性濠沟;内有53座建筑基址,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为宫室(前朝后寝)、宗庙、祭祀之用;②居住区——宫廷区周围呈点状环布一些居住聚落。有的建筑基址下铺设有陶质排水管道,聚落附近有墓地,有各种随葬品包括奴隶;③手工业区——呈点状环布在居住区外围。是按专业分开布置的;④王陵区——位于西北部,地域广阔,地势高于洹河南岸,距洹河较远。出土过著名的“司母毋”大方鼎,陵墓多为“亞”字型。7、规划结构分析:开放式布局,综合性功能分区,有统一的规划理念,宏观与微观规划相结合。妇好墓发掘现场和复原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西周礼乐文明在各种典礼、仪式中,不同社会地位的参与者都有各自不同的、严格的具体行为规范。通过这些行为规范区别尊卑、亲疏、贵贱、贤愚等社会范畴,是周代礼制的基本精神。礼仪的系统化与制度化,一方面意味着一个统治阶层的权力已由使用武力作强制性的统治,逐步演变到以合法的地位的象征。另一方面,规整的礼仪也代表统治阶层内部秩序的固定,使成员间的权利与义务有明白可知的规律可以遵循,减少了内部竞争与冲突,增加了统治阶层本身的稳定性。
本文标题:中国城市发展史(夏商西周)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395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