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一语文《秋水》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4.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相关资料】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关于寓言:“寓言”一词出于《庄子》,“寓”是寄托的意思,所谓寓言是将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一个虚构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体裁。有如下特点:(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5)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当时一些思想家把寓言当成辩论的手段。如《庄子》中的《庖丁解牛》、《邯郸学步》《孟子》中《揠苗助长》《韩非子》中的《智子疑邻》、《郑人买履》《列子》中的《杞人忧天》、《愚公移山》《战国策》中的《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在世界上颇负盛誉。【自主学习】一、朗读课文,加点字注音,画横线释义。秋水时(时令,季节。名做状,按季节)至,百川(众多河流)灌(注入)河(黄河)。泾.流(直行的水流。泾,同“径”)之(定语后置标志)大,两涘.(水边,岸)渚(水中沙洲)崖之(结构助词)间,不辩(同“辨”,分辨)牛马。于是(在这时候)焉(语气助词),河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欣然(高兴地)自喜,以天下之美(美景,形做名)为尽在己(自己这里)。顺流而(连词,表承接)东(向东,名做状)行,至于(到)北海(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东面(面朝东)而视,不见水端(尽头)。于是焉河伯始(才)旋(回转)其面目(面部,面孔),望洋(仰视的样子)向(面对)若(海神名,即北海若)而叹曰:“野语(俗语)有之(兼语,即使“有”的宾语,又是“曰”的主语)曰:‘闻道百(听到的道理很多),以为(认为)莫己若(宾语前置,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者’,我之谓也(宾语前置,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且夫(而且)我尝(曾经)闻(听说)少仲尼之闻(小看仲尼的学问少:形做意动,以···为少,闻:学问),而(连,表并列)轻伯夷之义者(轻视伯夷的节义,轻:形做意动,以···为轻),始(开始)吾弗(不)信;今(如今)我睹子(你)之(主谓之间)难穷也,吾非至于(到)子之门(门前),则殆(危险)矣。吾长(永远)见笑于(被···笑话)大方之家(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二、文本研读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第一层: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2、问题研讨(可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文中出现了哪些形象?主要形象是谁?河伯,若;河伯(2)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参考:狂妄自大,踌躇满志,洋洋自得,夜郎自大)(3)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4)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一个喜,一个叹,河伯的心理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此一“叹”字,显示的是河伯自觉渺小之后的羞愧心理。他的认识变化的原因在于:一是他看到了壮阔的北海,有感而发;二是他善于将黄河与北海作比较,将自己与海神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3、课文从文体上看,属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主题)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延伸:人贵有自知明、谦受益,满招损、自大由于无知、知耻近于勇、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有比较才有鉴别4、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浪漫主义: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设喻、对比,寓言富有创造性。设喻:比喻的扩大化,用故事说明道理。本文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道理。对比:(1)写景对比:同是写壮阔,黄河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北海是“不见水端”,“难穷”。——更加鲜明生动地突出了北海的广阔浩淼,为写河神认识的改变奠定了基础。(2)河神前后认识对比: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河神有自知之明,勇于反省,正视现实的性格特点,使道理更有说服力。第二课时一、基础知识归纳:(1)给下列下划线的字词注音:径流()两涘()渚崖()则殆矣()伯夷()(2)通假字泾流之大:通“径”,直不辩牛马:通“辨”,分辨(3)词类活用:①秋水时至(名做状,按季节)②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做状语,向东面)③东面而视(方位名词做状语,向东)④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做名,美景)⑤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做意动)(4)一词多义:始河伯始旋其面目(才)始吾弗信(开始)见不见水端(看见)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于,表被动)闻闻道百(听说)少仲尼之闻(学问)面东面而视(面向)伯始旋其面目(面部)若望洋向若而叹(名词,海神名)以为莫己若者(动词,如,及,比得上)少少有大志(年少)少仲尼之闻(小看,形做意动,以···为少)之泾流之大(助词,定语后置标志)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吾非至于子之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助词,的)野语有之曰(兼语,即使“有”的宾语,又是“曰”的主语)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今我睹子之难穷也(主谓之间)而顺流而东行(连词,表承接)东面而视(连词,表承接)望洋向若而叹(连词,表修饰)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连词,表并列)于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在)至于北海(介词,到)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5)古今义①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北海:古东海的北部,今②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于是:古在这时候,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③百川灌河河:古黄河,今河流④吾非至于子之门至于:古到,今表示另提一事⑤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大方:古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今自认;慷慨,不吝啬⑥东面而视东面:古面朝东,今东边(6)体会下列不同句式并翻译。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听到很多的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我(必定会)永远被修养高的人耻笑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认为天下美好的景物全部在自己这里二、相关成语①望洋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②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③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本文标题:秋水学案教师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397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