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前言:读诵经典的好处传统文化的经典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然而,在教孩子读经典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家长对读经教育还存在着认识误区,比较普遍的问题是:担心孩子读经典会耽误学习,担心孩子读经典会变得迂腐,不适应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还有人认为小孩子不理解,读经典有用吗?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对于读经典还缺少正确的认识,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真明白读经的好处。为了能让更多的人接受传统文化,读懂圣贤的经典,我对读诵经典的好处作一个简单的总结,我从五个方面来说明:一、读经能够促进大脑发育,很快积累识字量,积累语言和词汇。经典都是最具智慧的语言,最具文采的语言,因此,读诵经典会很快地提高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也是开启智慧的基础,对于婴幼儿的作用尤其神奇。读诵经典是从胎教开始的,不会说话的胎儿、婴幼儿是听母亲读诵经典,或者是听播经机播放经典,会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会说话的时候不用教就会了。二、培养意志,战胜枯燥。经典对于常人来说是枯燥而且深奥的,但是婴幼儿并没有这些概念,学习读经典和学习骂人对他们来说难度是一样的。读诵经典就是从简单进入深奥的过程,也是培养意志力(定力)的过程。长期连续读经,小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意志力就成为习惯。这个世界上最枯燥、最深奥的知识都能无所畏惧,还有什么知识会成为困难呢?有了这种境界,再学别的知识,就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三、培养专注力、记忆力,快速通过学习成绩。用指认的方法读诵经典,能培养专注力,用清净心读经典,能培养记忆力。热爱读经的学生,甚至可以达到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境界。有了专注力、记忆力、理解力、意志力,学习一定会遥遥领先,这是成为大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古代的王粲、王安石等博闻强记的名人,都是从小熟读经典才有这样的能力。现代的毛泽东、鲁迅、胡适、杨振宁、钱伟长等一代大师,也是如此。自从新文化运动开始,胡适上书提倡白话文,废除文言文,得到了当时任国民党教育部长蔡元培的批准,经典就退出了中国人学习的教材,中国人则至今与大师无缘了。读诵经典,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会大幅度的提高,意志力,专注力,记忆力也会大幅度提高,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会大幅度提高。“闵子学堂”有个叫徐浩的同学,原来不爱学习,上初一的时候学习成绩全年级500名同学他倒数第一,在闵子学堂业余读经班学习了半年,学习成绩提高了270个名次。我的亲戚家的孩子,原来在年纪1300名学生中排名800左右,暑假跟我背了20章《道德经》,一个学期提高了500个名次,从下游进入中上游。这种例子很多,大家在网络上也可以搜索到。四、培养良好的德行和习惯。一部经典,读诵的遍数越多,对大脑的影响就越深刻。只要读诵200遍,就能熟练的背诵出来,经典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思想行为;读诵1000遍,经典就会变成我们的思想,不但能指导我们的行动,而且能控制我们的起心动念,使我们把自私自利的念头消灭在萌芽之中,从而让我们自觉远离邪恶的想法和行为,使我们以无私奉献为乐,使我们以宽容谦让为乐,使我们不再生气、上火、发脾气,坚持下去,不就是成圣成贤的境界吗!五、读诵经典能够去除身体的疾病,使人健康长寿。读诵经典能增加肠胃蠕动,排除体内宿便等垃圾,排除体内阴气,不断注入正能量,很多顽症都会不治而愈,脸上的斑点会消除,原来黑黄粗糙的皮肤也会褪掉,换上光洁靓丽的皮肤。因此,读诵经典不但是最有效的美容,而且可以改变气质,改变相貌,也就是“相由心生”的道理。来“闵子学堂”读经的孩子,脸色很快发生变化。黑龙江来的张大同,沂南来的张世航、邢艺菲等,一个星期脸色就发生变化。尤其是邢艺菲,来是时候面色黑黄,我还说要照相为证以便日后对比,等我想起给她拍照的时候,她的肤色已经变得白里透红了,只有两腮边缘还有一些过去的痕迹。才几天的工夫,为什么这么快?因为她来的时候正赶上我们做连续读经的试验,这个孩子能够坐得住,读得好,所以变化就快。学习传统文化的人都知道,怨恨恼怒烦是毒药。读诵经典,可以让我们在经典的指导下不再生气怨恨,大大减少了中毒的机会,使我们的身体不再遭受怨恨恼怒烦的毒害,从而身体健康,延长寿命。结语:无数事实证明,读经不但不会耽误学习,反而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最佳选择;读经不但不会让孩子变傻,反而是开启智慧的唯一方法。很多孩子从小看不良的动画片、看电视剧、看网络小说,原本纯洁的大脑,长期被大量的精神垃圾污染,反而对纯洁高尚的东西产生了排斥,开始读诵经典会觉得很不愿意。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首先需要真正明白低俗文化的毒害和经典的好处,通过学习《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的光盘,清洗自己灵魂的污垢,带着告别过去的决心,用恭敬感恩的心读诵经典,很快就会真正明白读经的好处。读诵经典是学习经典的必经之路,顺着这条路走下去,就一定会开启智慧的大门,进入智慧的宝藏。刘育麟2015年8月21日于闵子学堂
本文标题:读诵经典的好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424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