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敦煌学术讲座丛刊第一集敦煌七讲宿白先生主讲敦煌文物研究所李永宁、施娉婷、潘玉闪记录整理1962年10月于敦煌文物研究所张我莎打印2目录一、敦煌两千年(一次)二、石窟寺考古学简介(一次)三、石窟寺研究的业务基础知识(二次)四、有关敦煌石窟的几个问题(三次)1、索靖题壁问题2、从乐僔法良所联想到的问题3、试论敦煌魏隋窟的性质4、唐窟性质的逐渐变化5、密宗遗迹及其他五、敦煌研究简介(一次)六、石窟记录与排年(二次)七、佛象的实测和《造象量度经》(一次)3第一讲敦煌两千年(一次)1962·9·11·一、汉代边防和敦煌设郡:我们知道,大概在公元前150年左右,中亚的形势是:北边匈奴,西边大月氏,南边是汉朝。这三个力量比较起来匈奴更强大一些。匈奴势力强大,首先排斥了大月氏。大月氏的中心位置原在敦煌祁连间(就是今天我们这个地区),东到兰州北部,正好位于匈奴、汉朝之间偏西。匈奴排斥了大月氏之后,直接和汉朝对立。大月氏被排斥到新疆以后,匈奴还一直在排斥它。新疆当时叫西域,是很富庶的地方,匈奴当然不能让大月氏在这里呆下去,必然要继续排斥它,结果匈奴就控制了西域。匈奴控制西域,这对匈奴来说是一件大事情。因为匈奴原来是游牧民族,而西域是农业区,物产丰富,它控制了西域,在人力物力上就有了后方,势力就更为强大了。汉为了防御匈奴(因为北面直接受匈奴威胁),很希望和大月氏联合,也很希望得到西域(或者说是“解放”西域),因此派出了张骞。张骞到西域以后,大月氏已西迁,不愿回来。联合大月氏虽然没有成功,但却了解了西域当时的情况,于是汉武帝决定要割断匈奴右臂。这就需要用兵。从长安出兵到西域,需要在河西走廓设立据点,因此设立了河西四郡,最西边的是敦煌。公元前111年武汉帝在敦煌设郡,敦煌有正式的历史记录便开始于此。敦煌两千年就是从汉武帝在敦煌设郡开始。(汉武以前敦煌情况不清楚,目前也未发现汉武以前的地下材料。)汉武帝在敦煌设郡,是要把敦煌变为前线的后方。为了适应需要,在前线设有两个机构——西域长史和戊己校尉。西域长史设在海头(今新疆若羌亦即前汉时的楼兰,后汉时的鄯善)。把西域长史放在若羌,说明当时和楼兰的关系较好。戊己校尉设在高昌壁,这是一个掌兵的机构。高昌壁即今吐鲁番,其地位若羌之北,正当匈奴之冲。由此看来,汉代在敦煌设郡,尽管它是河西四郡的尽头,但它不是前方。汉代长城,开始于敦煌城西边的小方盘城,据专家考证即玉门关。从玉门关南往北到居延,从居延往东到包头大青山,然后再向东延。小方盘城是敦煌有名的古迹,在那里发现了许多汉代遗物。从出土的遗物看,当时敦煌有一定的屯军任务,这就把内地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带到了边疆。汉在敦煌设郡除屯军外,还作了一些移民工作。现在的敦煌城是雍正年间修的,以前的敦煌城在党河西面,主要是移民居住的地方。敦煌两个字很不好解释。敦大也,煌盛也,这是按字面解释。国内外许多学者则认为这是少数民族对本地所起的名字之音译。二、魏晋时期敦煌的繁荣东汉中期以后,西北边防就受羌人的威胁。因此到曹魏的时候,就特别注意西北的边防。从好多措施里,我们可以看到魏的眼光的确远大。当时敦煌太守仓慈很注意生产,把牛耕和耧带到了敦煌,对敦煌绿洲的开辟有很大贡献。因此,魏代的敦煌比汉代繁荣。《魏略》记载敦煌当时是“华戎所支一都会也。”这说明当时除了吸引汉民族以外还吸引了一些少数民族。魏代敦煌的繁荣也可以考古发掘得到证明。抗战时期在老爷庙发现的汉墓(实际上是魏代的),其中有一个是翟宗盈墓,墓门上面有彩画,内容是云气、怪兽、鸟、守门人等。从花砖上看,虽然只反映出绘画技术的成熟,但它却说明了此地文化水平已很高。砖上的彩画和后来石窟艺术中的壁画有联系,如玄武等。从这个墓里还可以看出和其他地方的关系。汉4墓分区,河西是一个地区。酒泉下河青,发现的汉墓墓门和这里很相似。此外,敦煌当时的情况,还可以从翟宗盈的翟姓上反映出来。当时中原士族庄园经济很发达。翟姓是敦煌地区后来的大姓(一直下延到明代),但在魏时能修这么大的墓,可以说明这时已有很大的势力。魏以后,西晋一直保持魏代的安排。这从小方盘城附近的大方盘城(河仓城)发现的泰始石刻得到证明。西晋时不但保持了魏代的情况,而且得到发展,这可以从索靖得到证明。索家自晋以后一直是敦煌的大族。索靖的字写得相当好。当时书法是家学,非士族不能有这样的成就。索靖书法传自张芝,张亦敦煌人。看来可以反映敦煌已有较高文化的书法,在这里,已有较长的传统了。西晋末年,中原大乱,凉州刺史张轨就把东边封锁起来,这一地区就比较安静,中原地区好多人逃难到此。这可以从张轨死后其子张骏把敦煌郡扩大成为州(沙州)得到证明。张骏派杨宣为当时的沙州刺史。我们能在敦煌挖到升平十三年(东晋年号)的墓,正说明当时这里较平静。(这一时期的墓,在全国各地发现的不多,因为战乱,葬物少。)苻秦灭前凉后,曾从荆汉一带俘虏了二万来人到敦煌。苻秦时期,这里又出了不少有名的文人,敦煌石窟据唐初人记载开始于苻秦,这不是偶然的。在十六国里,后赵和苻秦最为信佛。苻秦当时的佛教中心在凉州。凉州成为佛教中心,早在前凉时期。前凉在凉州设有译场翻译佛经。从记载来看,开凿敦煌莫高窟的两个和尚——乐僔和法良都是从东面来的(一是西游至此,一是东来届此),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重视。前秦灭后,凉州由李氏和沮渠氏先后占居。沮渠氏译经不少,也造了不少石窟,还有散存的佛经石刻,这种石刻多刻十二因缘。酒泉保存的沮渠氏十二因缘石刻,有纪年。所里从敦煌城中运的那块残石,和酒泉石刻有相似处。魏晋时的大体情况有如上述。从汉代设郡到这时已有六百多年,在这六百多年中,敦煌地区一直比较安定,人口有所增加,农业生产大约已提高到和内地差不多的水平,出现了士族庄园经济。在此情况下,佛教在这里初步扎根是很可理解的。之所以说是初步扎根,因为它并未流行起来。如果想象这时已很流行,也不是很恰当的。三、东阳王一家(北魏阶段)元荣——康——邓彦和敦煌石窟开凿有关的两个名字,一是东阳王,一是建平公。建平公的记载现在还不清楚,只能说说东阳王。东阳王是北魏的皇族,先从平城迁到洛阳,后又从洛阳迁到敦煌。东阳王一家都很信佛,不仅这里的一家很信佛,留在洛阳的那一家也很信佛。因此东阳王在这里大开石窟和大写佛经是很好理解的。东阳王到敦煌在孝昌元年以前,因为东阳王妹妹的墓志里提到此事。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写经,至少有十卷以上是有东阳王题记的,最晚的题记是大统时候的。藏经洞写经有一卷记载大统八年沙州刺史邓彦之妻昌乐公主元敬,那就是说,大统八年时,东阳王已不做沙州刺史,而是他的女婿邓彦在做沙州刺史。东阳王在这里做刺史,大概有二十多年。东阳王的刺史位置是传给他的儿子元康的,如何转到邓彦手,但没有记载,可能被邓彦所废。大统十一年,邓彦被敦煌豪右令狐所废。北魏孝昌元年以前到大统十一年,这里有许多魏窟都可包括在这一阶段内。北魏洞窟之盛,大致相当于东阳王一家统治这里的时期。四、隋唐盛世和中西交通隋唐时期是中西陆路交通最繁荣的时期。敦煌是中西交通的门户,西方商人、贵族、物产都是通过敦煌这个口子往两京地区去的。同时,我们的出口货如陶瓷品、丝织品等也是通过这里往外运的。由此可见,当时敦煌的商业是很发达的。当时敦煌的农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可以从敦煌写经——沙州都督府图经中得到证明。这里面记载有许多渠道名称。据说当时的渠道比现在还多。渠道的水源,除党河之外还有莫高窟前面的这条宕泉,如今宕泉已5成细流。第445窟北壁盛唐的弥勒变中画有曲辕犁,并且还有调整犁头出土渠线的“秤”,这种和《耒耜经》所记大体相似的先进犁,也许在敦煌已经开始使用。渠道多,主要耕具——犁进步,它都可说明这里农业的繁荣情况。当时的人口也比现在多。唐代是大翻佛经的时代,敦煌这时有许多经典、寺院,这可以从玄奘取经的一件小事说明:玄奘取经路过敦煌,当时人们就劝他不要再走了,因为这里有许多大师,有许多经典。敦煌艺术这一时期有许多好东西。当然,我们不否认这里的成就,但我们也应注意这里的东西和两京地区有很大的联系(从内容上、题材上来看,都是如此),敦煌藏经中很多经都是从内地来的。因此,研究此地隋唐洞窟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两京地区。开元天宝以后,吐蕃力量越来越大,不仅占有现在青海地区,而且越过祁连山,进攻凉州,往东随时可以到长安,往西更可西逾敦煌。吐蕃是游牧民族,打下一地,掠夺完就走。吐蕃想打进敦煌,当时的沙州刺史周鼎抵抗侵略,时间长达十余年。在这十余年中,吐蕃对敦煌时围时走,直到公元781年才占据敦煌。吐蕃统治敦煌将近七十年,其时佛教并未衰歇,莫高窟仍在继续修凿。公元848年张仪潮领着人民驱逐了吐蕃。从此敦煌进入张曹割据时期。五、张、曹割据二百年张氏和曹氏不一样,张氏始终奉唐,张仪潮最后入朝死在长安。当然,这和当时的形势有关。吐蕃在此统治,很残酷,人民很希望唐朝回来。因此,848年收复敦煌,851年唐朝就在这里设立了归义军,张仪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张仪潮收复河西后,先派十多个和尚去和唐朝联系,因为中间隔着回鹘。和尚当中为首的叫洪,因为有功于此事,专给他修了个洞窟,并任他为“都僧统”。他死后又塑了他的像放在上述洞窟旁边的一个小洞中(即后来的藏经洞)。张仪潮死后,统治权交给他的侄儿张淮深。大概不久张淮深就死了。从敦煌文书上看,张淮深死后统治权交给淮氵。不久又托孤(张仪潮的儿子)给索勋(他是敦煌士族)。索勋杀了张家许多人,自立。不久,张仪潮第十四女(嫁给李明振)纠集人杀掉索勋,张承奉立。从索勋开始,和唐的关系就不如以前了。割据应该说是从索勋开始的。张承奉自立后,建立国家,号西汉金山国,自称为白衣天子。不久,回鹘力量强大,占领了甘州,张氏亡于回鹘。张氏前后统治敦煌地区达七十多年。张氏统治的前期,和唐有信使往来。这一时期的敦煌石窟艺术很兴盛,壁画、塑象的水平都很高,这与唐关系的密切有直接关系。吐蕃的统治,在张氏的石窟艺术中留下了痕迹,如舞蹈、服饰等,回鹘的服饰在张氏的洞窟内也有出现。回鹘强大以后,对敦煌的威胁很大。如何搞好与回鹘的关系,这是一个大问题。919年左右,曾在张仪潮手下做过长史的曹议金,不知道用什么办法,与回鹘取得妥协,统治了敦煌。曹虽是长史,但力量很大,能与索家大族联姻,宋家大族也有一个女儿嫁给曹议金。张仪潮的夫人也是一个索姓,一个宋姓,这就说明他们两人都是与当地大族、地主联合的。曹议金能统治这里,看来不是偶然的。曹议金取得统治后,不但与大族联姻,而且把女儿嫁给回鹘。五代宋初,于阗强盛,曹又与于阗国王联姻。联姻是曹氏能在这里统治一百四十来年的原因之一。曹氏在此统治,还采取了另外一些措施:如注意发展农业、畜牧业,特别是养马很多,对宋、辽等的贡品,主要是马。同时,还开设了较大规模的制毛手工业(这也是主要贡品),开采了矾、铁、硇砂等矿。这时候,此地的制纸业、印刷业也出现了。商业方面,曹家仍继续隋唐以来中西贸易活动,据文献所记曹氏贡宋的物品中有买自波斯的锦、银器,买自大食的马,和买自于阗的玉等等。由此可见曹家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因此,在莫高窟,曹氏进行了大量的修复工作,晚唐时候,这里有过一次崩塌,曹氏时期曾用大面积的崖面绘画和木构窟檐进行修饰,并整理了全部栈道。另外曹家还开了许多大窟。在榆林窟曹家也进行了修建6大洞的工作。曹家的世系是:曹议金——元得——元深——元忠——延恭——延禄。传到曹延恭、延禄时,西夏力量强大。曹家越过西夏,与辽(契丹)发生关系,采取远交近攻的办法对付西夏。因此,在契丹强盛时期,西夏始终没敢攻打敦煌。延禄以后,传给宗寿——贤顺(与曹延禄什么关系?不知道)。这时候辽已衰弱。中原的宋仁宗也不能给予这里帮助。曹氏东方的依靠都不行了,西夏于是占领了敦煌。六、喇嘛教的传来西夏民族即原来的党项羌,原居地是川北甘南高原,五代以后迁到宁夏一带。原与藏族关系很密切,在经济文化上都受藏族的影响。这时的西夏,处在奴隶社会末期或封建社会初期。西夏在莫高窟究竟有些什么创建,看不太清楚。但一种用绿色较重的壁画很可能是西夏时代的遗迹。自唐以来的密宗和从西藏地区传来的喇嘛教,大约在此时逐渐融合起来了。蒙古人在占据黄河流域以前,即灭金以前就占领了敦煌。蒙古人以河西为
本文标题:《敦煌七讲》宿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470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