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专题五知人论世“象”“境”并重[新题体验]2020年山东高考模拟卷出人意料地考查了现代诗歌,标志着高考命题指挥棒的转向,即由原来的“考什么学什么”转变为“学什么考什么”。其实,现代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类文本,一直在之前的《考试大纲》规定的考查范围之内,只是近年没有考查而已。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歌的特点是形式比较自由,内涵开放,意象经营重于修辞,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现代诗歌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2形式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出现的重要的诗歌流派有尝试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派、湖畔诗派、象征诗派、现代派、七月派、九叶诗派等。(2020·山东模拟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刈禾女之歌辛笛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蓝的天空有白云是一队队飞腾的马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一九三七年四月三十日在苏格兰高原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3的对比。B.“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C.“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解析:选D。“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错。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D.“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解析:选B。没有“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也不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3.“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答:答案:①“水瓶”和“井”空而常满,刈禾女的内心也空而常满;②“空而常满”指“我”的内心空阔,却十分充盈,感到满足;③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4.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答案:①可直陈内心,并将眼前所见与个人记忆结合起来,让刈禾女的形象更为丰满;4②通过刈禾女情绪的起伏变化,形成内在的韵律感;③充分调动个人感官,多角度呈现人与原野的关系;④从“我”的角度抒情,“我”既指刈禾女,部分地方也可指诗人,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针对提升一缘景析情,由象索意——分析现代诗歌的形象和情感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情感,既是理解鉴赏的基础,也是高考的重要命题点。诗人通过塑造独特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其形象类型通常为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或景物形象。通过感知作者对所塑造形象的描绘,深刻理解形象的内涵,能够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情感。诗歌的本质在于抒发感情,诗歌的巨大艺术魅力也在于此。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需要准确把握诗歌描写的内涵,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从而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诗歌是作者对一定时代生活的态度及认知,因此,阅读诗歌,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以及作者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提升角度一捕捉意象,领略意境——突破形象分析两题型[明方法·迷途指津]【智能素养】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1.人物形象一般指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2.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3.事物形象一般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答题指津】5一般从三个方面来考查诗歌的形象:(1)分析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2)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3)揭示形象的深层意义。(一)鉴赏人物、物象型1.提问方式:(1)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形象?(2)这首诗歌中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析步骤:(1)找出描写人物或物象的有关诗句,分析形象,识别性质。(2)概括描述形象特征。(3)知人论世,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3.答题步骤:(1)描绘诗歌中人物或物象的形象。(2)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并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3)归纳形象寄托的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二)鉴赏景象型1.提问方式:(1)这首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析步骤:(1)找出描写景象的有关诗句,抓住主要景物。(2)概括景象营造的氛围。(3)结合诗歌意境分析作者情感。3.答题步骤:(1)描绘诗歌中展示的图景画面。抓住主要的景物,用描写方式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原诗,二要想象合理,三要语言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语(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冷、清新明丽等)概括,准确体现景象的特点、情调。(3)分析作者借助景象抒发的情感。切忌空洞,要具体。答出“为什么”或“如何表现的”。[学解题·触类旁通]6阅读下面一首小诗,完成题目。雷[注]杜运燮随着陆陆续续的闪电警告:他们来了!阵阵风都传播着到来的确讯:他们来了!每一叶片每一枝条都遥指着:他们来了!每双眼睛在渴望,每张嘴在颤动:他们来了!越过一张又一张被撕掉的树叶标语,他们来了!越过一个又一个监狱的铁窗,他们来了!越过一条又一条报纸上的捏造消息,他们来了!越过一堆又一堆难忘的血泊,他们来了!为着撕人心肺的被窒息的呻吟声,他们来了!为着惨绝人寰的最底层的挣扎声,他们来了!为着回响在无数街道和炕头的怒吼声,他们来了!那就是冲破冰冻严寒的春雷欢呼声:他们来了!【注】本诗写于1948年。(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第二节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图景转向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黑暗,以四个“越过”表明“雷”的来势的不可阻挡。B.诗歌第三节重在表现“雷”滚滚而至的目的,并把“雷”从实写升格为一种消灭压迫和剥削的解放的象征。C.最后一句中“冲破冰冻严寒”几个字,意在承接诗歌第一节春雷到来之前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应。D.以“随着”“越过”“为着”起始的三节诗,既隐含“雷”到来时由远及近的动态,又逐步揭示了“雷”作为人民解放象征的寓意。[解题思路]此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和形象的理解。答题时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思路,抓住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此诗第一节是自然图景,从第二节起就转入了对社会现实的描述,本诗所写的“雷”,也就有了“人民解放象征的寓意”,因此,最后一句的“冲破冰冻严寒”就成了一种力量的象征,深层意思指冲破的是那个黑暗的社会,而不再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照应。7因此,C项中“承接诗歌第一节春雷到来之前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应”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因为“雷”在诗歌中已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试写答案]C(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雷”的形象?[解题思路]解答此题应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1)注意参看注释。本诗写于1948年,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作答。诗歌第二节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图景转向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黑暗,以四个“越过”表明“雷”来势的不可阻挡。(2)要分析物象的含义。诗歌第三节重在表现“雷”滚滚而至的目的,并把“雷”从实写升格为一种消灭压迫和剥削的解放的象征。以“随着”“越过”“为着”几个词起始的三节诗,既隐含“雷”到来时由远及近的动态,又逐步揭示了“雷”作为人民解放象征的寓意。[试写答案]答案:“雷”是一种消灭压迫和剥削的解放的象征,寓意着人民的解放。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昙花洛夫反正很短又何苦来这么一趟昙花自语,在阳台上,在飞机失事的下午很快它又回到深山去了继续思考如何再短一点(1)请分析本诗中“昙花”与“飞机”的内涵。[解题思路]诗人以昙花的自语昭示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实质和内涵,在于其精神之魂得以延续并历久弥坚。“昙花”开谢在一瞬间,而飞机的失事也是一瞬间的事情,二者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失去生命。[试写答案]8答案:昙花开放的瞬间,也正是在飞机失事的瞬间,二者所含意味类似——短暂。无论飞机失事抑或昙花一现,都意味着生命消逝的时间之短。(2)诗评家沈奇曾评说洛夫的诗歌有孤绝之美,“想往绝处想,说往绝处说,语不惊人誓不休”。请分点赏析《昙花》的孤绝之美。[解题思路]首先理解此题的要求,由“想往绝处想,说往绝处说,语不惊人誓不休”可知,此题考查的是鉴赏语言,因此,可从“短”、字数少而精、凝练含蓄、言简意丰等语言角度加以分析。答案:①整首诗短小明快,正合昙花开谢的特点,简到极点,给人以孤绝之美感。②“短”“苦”“失事”等词含蓄凝练地表现出诗人的哀伤,不铺陈,不繁冗,伤到极点,给人以孤绝之美感。③诗句言简而意丰,轻逻辑,重意会,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空白,空到极点,给人以孤绝之美感。[试写答案]提升角度二知人论世,多角度品悟,循境解情——突破情感分析题[明方法·迷途指津]【智能素养】诗歌的本质在于抒发感情,诗歌的巨大艺术魅力也在于此。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多种多样,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准确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从而体会诗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对作者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价。“诗言志,文传情”,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会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了解诗歌一般的情感类型,学会体味诗歌情感的方法,掌握其规范答题的方法,才能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9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答题指津】1.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方法第一,看标题辨情感。诗歌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第二,知背景解情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理解全诗是很有帮助的。第三,抓诗眼悟情感。读诗要抓诗眼。所谓诗眼,就是指作品中那些最能表现主旨、特别精彩的字词。捕捉住了这些字眼,也就捕捉住了诗歌的灵魂。第四,透过“表象”看情感。有些诗句表面写的是乐景,暗地里表达的却是作者的悲情。2.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第一,要注意评价观点态度的常规方法,如读标题、注释,联系作者、背景、
本文标题:2020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五知人论世“象”“境”并重——现代诗歌、戏剧阅读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525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