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中西医结合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附件5doc-关于公布南方医科
附件五:学生论文集南方医科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基地科研论文集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本科生创新教育基地序言创新是科研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应当成为一所学校的核心任务。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初提出建立本科生创新教育基地的设想,中西医结合学科经过专家评审,被列为南方医科大学首批30个本科生创新教育基地之一。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于2007年3月31日举行了基地启动仪式。创新基地的负责人,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罗仁教授给首批进入基地学习的63名同学讲授了第一堂课——中医证候研究方法。从中医核心概念的创新研究谈起,引导同学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受到广大学生的高度赞扬,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增强了他们参加创新基地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创新必须站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所以,按照罗仁主任的统一安排,创新基地给同学们安排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学习如何收集信息、整理文献并撰写文献综述。全部学生分为7组,每组根据带教老师的研究内容撰写综述1篇。在各位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经过老师和同学们多次交流和共同努力,目前,共完成了8篇综述的撰写,在此汇集成册,以便同学们交流学习。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本科生创新教育基地2007年7月20日目录蛋白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运用............................................................1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研究............................................................................8基因组学与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及展望..............................................12基因组学与中医药研究..........................................................................18脾虚证的细胞信号转导研究进展..........................................................21数字化中医...............................................................................................26细胞因子与中医药研究..........................................................................36血清药理学的研究概况..........................................................................43中西医结合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论文集1蛋白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运用温建燔陈孟循翁国媚余水岸邱远婵黄维瑜李雪梅钟凡黄丽汪芳(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指导老师:李娟摘要:蛋白质组学是研究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某个细胞或某种组织的基因组表达的全部蛋白质,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动态的整体,它与中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其理论和技术可能为中医药发展提供现代科学的实验与理论依据。蛋白组学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使中医现代化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关键词:蛋白组学证候中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医药学,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所得出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但却很难被现代科学技术及理论所解释和(或)接受。近年来提出的蛋白组学,为当前的中医药学的有关研究,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平台。为此,本文就蛋白质组学进行中医药研究做一概述。一、蛋白组学的概念及内容蛋白组学(proteomics)是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在整体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的组成与调控的活动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2001年《Science》把蛋白质组学列为六大研究热点之一。蛋白质组(proteome)的概念是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的Wilkins和Williams于1994年首次提出的,它指的是在大规模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的特征,包括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翻译后的修饰,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等,由此获得蛋白质水平上的关于疾病发生,细胞代谢等过程的整体而全面的认识。蛋白组学(proteomics)是研究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某个细胞或某种组织的基因组表达的全部蛋白质,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动态的整体。它主要涉及:①研究蛋白质组的功能,即蛋白质组功能模式的研究;②研究蛋白质组的组成成分,即蛋白质组表达模式的研究。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后者。蛋白质组学与经典的蛋白质科学研究相比不完全相同。蛋白质组学不是按照传统的方式孤立地研究某种蛋白质分子的功能,而是应用各种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某种蛋白质在复杂的细胞环境中的功能。它旨在列出全部蛋白质的细目,弄清每一个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及蛋白质群体内的相互作用,对比在疾病和健康状态下它们的表达水平的变化。蛋白质组学有两个特点:①观察一组蛋白质的动态变化;②技术要求较高。它的关键技术包括双向凝胶电泳(2一DE)技术、生物质谱(MS)分析技术、生物信息技术、高通量技术和数据库等。现阶段蛋白质组的研究可分为3个主要步骤:应用双向凝胶电泳、“双向”高效柱层析分离蛋白质;应用氨基酸组成分析、C-或N-末端氨基酸序列分析及质谱分析鉴定所分离的蛋白质;应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对鉴定结果进行存储、处理、对比和分析。二、蛋白组学在证候研究中的运用1运用蛋白组学进行证候研究的可行性1.1认知上的可行性一方面,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角度,中医证本质是指引起证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质决定着证的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蛋白质是人体功能表现的物质载体,随着内、外环境变化,人体各个系统产生各种因变活动,表现为各种症状。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证的诊断需要对各种症状归纳、综合,从而判断为某证。因而,将蛋白质组学应用于“证”的研究,能明确反映一系列症状的物质基础,还可以进一步了解不同蛋白组分的在证表现的差异,沟通了“实体结中西医结合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论文集2构”和“功能模拟”的桥梁,这与“证”自身特有的认知方式相符合。另一方面,证具有从系统的、宏观的方面来把握生命科学的典型特征,充分表现了明显的整体性。而蛋白质组学研究反映的是疾病过程中蛋白质表达的动态演变过程。这与中医辨证论治的认识方法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证候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可以从不同层次“整体”的蛋白质活动的角度来揭示和阐明其理论与技术特点。申维玺等提出中医证的基本发病机理是由于细胞因子网络功能紊乱的结果;而细胞因子的本质是多肽,即蛋白质组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3,4]。可见蛋白质组学对蛋白质研究的整体观念同中医对疾病认识的整体性有很多的共同之处。1.2技术上的可行性蛋白组学作为一个的生物工程,其研究非常艰巨。但随着蛋白组学技术(前面已述)的建立,使同时分离数千种蛋白质的技术成为现实,减少了由于样本成分复杂而造成的干扰或个体差异,提高了样本的均一性和复杂性,而同时又保持对多样品、多蛋白的同时分析,从而把每个蛋白放在一个具有相互参照的背景里。从中可看出蛋白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为证本质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在进行中医证的现代化研究中,蛋白组学的运用可能能够揭示中医证候的科学内涵,从而制订出证候参照标准,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在蛋白质组研究的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语言,对传统中医理论更好的阐释,更容易在国际上得到认可,使中医走向世界。因而从蛋白质组学研究角度来探讨中医证实质具有可行性,以蛋白质作为证候规律研究的物质基础,用蛋白质组学研究手段和方法对这一物质基础进行定量和定性,了解其变化规律,对了解证候实质及临床辨证的规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研究的难点及解决方法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在蛋白组学水平上对证的实质研究作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给证候的进一步研究带来更多机遇与启示。但同时能否全面诠释证候的本质,以及在研究现状中遇到的种种障碍,引发我们对研究难点和解决方法的思考。2.1中医的证候整体性、复杂性中医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机体对内外致病因素的综合反应,包括了体质特征、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的失衡及相互间的关系,具有临床表现复杂性、发生机制多样性、病理生理及生化等微观检测指标缺乏特异性的特点。目前蛋白组学的中医证候研究尚缺乏能够反映中医特色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支撑,因此如何实现用蛋白质组学阐释这样一个涉及多系统、多器官其显然任重而道远。例如:中医血瘀证通常分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寒凝血瘀、血热血瘀等,现代医学将各种原因所致的全身或局部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血循环障碍以及血液流变性和黏滞性异常而导致各组织器官水肿、炎症渗出、血栓形成、组织变性、结缔组织增生等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概括在血瘀证的病理实质中。但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因此中医的血淤不仅仅是血液系统的改变,如果将血瘀证与血液高黏状态等同起来,用单一的理化指标代替整体血瘀证,这样必然导致对中医证的曲解。2.2脏腑的定位在中医证的诊断过程中,证是通过以八纲整体定病性,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宏观定病位,明确主、兼证,舌脉合参,从而判断出来的。藏象学说是中医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其中的脏腑实体结构知识人体整体功能的某种内在结构之一,和现代生理学的解剖结构是不同的。这势必会给现代证的蛋白组学带来严重的障碍。任何的蛋白组学的研究都需要先在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水平的定位准确下进行研究。因此,在研究证候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时,首先就要对研究病证的脏腑准确定位。而中医藏象学说的认识理论础并不完全来自对人体解剖结构方面的知识,更主要的是基于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体的整体观念,用唯物辩证法思想加以阐明的一种生理观,脏腑不仅是指形态单位,更是指功能单位。中西医结合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论文集3如症见面色痿黄,胃脘或腹部痛势绵绵,痛而喜热喜按,口泛清水,倦怠乏力,四肢不温,舌胖淡、苔白,脉缓弱者辨为脾阳虚证。显然,这里的脾远远超出解剖器官上的内涵,而主要是一种功能概念。因此,对于中医证候中的笼统的,功能上的脏腑,人为具体而准确的定位,是违背中医基本理论和实际的。解决的方法可以从中医证的理论体系出发,制作出植物、动物模型,与患者在蛋白组学的现代医学知识进行分析。如:肝郁证,中医理论认为情志病因即心理应激是导致肝郁证的重要因素,而心理应激主要损害部位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关键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海马,劳动次研究肝郁证的功能蛋白组学是主要的取样部位应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组织,特别是海马。3蛋白组学在中医证上的研究进展谭秦湘[5]等人在肝郁证异病同证患者与正常人血清中初步筛选出12个差异蛋白点。这12个差异蛋白点,其中spot73仅在正常组中表达,在肝郁证三组中缺失;spotl71(mp-1)仅仅在肝郁证疾病三组中表达spot563、71、535、54、538、43、50、530、115、119均在肝郁证三组表达上调。这个明显的蛋白差异提示,肝郁证异病同证患者与正常人血清的蛋白组有明显的差异。而下一步证侯差异蛋白的鉴定、功能验证及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则有赖于蛋白组学研究技术。朱亨炤等[6]用高血压性脑出血(HTCH)患者血清MBP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表中结果显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清MBP含量较对照组有明显增高。HTCH中医不同证型的血清MBP含量表中显示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医各证型的血清MBP含量差异显著。而经q检验发现除风火上扰清窍型与痰热内闭心窍2型血清MBP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从而说明血清MBP含量是反映中医各证型病情轻重的较敏感指标,对中医各证型鉴别诊断具有一定意义。吴红金等[7]应用蛋白质组技术对冠心病血瘀证病人与正常人血浆中的蛋白质进行分析,发现冠心
本文标题:中西医结合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附件5doc-关于公布南方医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54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