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秦代文学公元前221年,以秦最终灭齐为界,实现了中国的大统一,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王朝。秦王朝历时甚短而轻视文化,文学上可说的东西很少,大致只有《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著作,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又称《吕览》。它兼收先秦各家学说,涉及政治、哲学、史学、法学、伦理、教育、逻辑、语言、心理、音乐、艺术、军事、科技、情报、农业、体育、养生、生态环境、社会管理、商业观、人学等内容故一向列为杂家。名段举例贵公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去私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音初夏后氏孔甲田于东阳萯山,天大风晦盲,孔甲迷惑,入于民室。主人方乳,或曰:“后来是良日也,之子是必大吉”;或曰:“不胜也,之子是必有殃”。后乃取其子以归,曰:“以为余子,谁敢殃之?”子长成人,幕动坼橑,斧斫斩其足,遂为守门者。孔甲曰:“呜呼!有疾,命矣夫!”乃作为“破斧”之歌,实始为东音。李斯山东荣成龙须岛《秦皇东巡》峄山刻石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李斯书。原石已毁,此石是北宋淳化四年(993)郑文宝以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今存西安碑林),称长安本。皇帝立国,惟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他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谏逐客书》韩国以水利工程师郑国为间,劝诱秦国修筑水渠,以消耗秦的国力;工程中郑国身份败露,秦宗室大臣因而上书请逐客;李斯亦在议逐之列。于是李斯作此书。汉代文学汉赋汉乐府诗汉文人诗汉代社会概况西汉王朝建立后,在多方面继承了秦的制度,但在刑法和文化控制方面,则采取较为简约宽松的政策。立国不久,朝廷废除了秦的“挟书律”,大规模收罗文籍,并允许各家学说流行。主张“清静无为”即减少国家对社会生活所加干涉的黄老思想,一度非常兴盛。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结束了百家争鸣、众说纷纭的历史。但汉代儒学,已经截然不同于先秦儒学。孔孟之道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而董仲舒所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吸收了孔孟思想中若干有用的成分,又糅合阴阳家和法家思想,形成一种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融政治、宗教、伦理、刑法为一体的实用之学。统一帝国的建立,无疑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据《史记·平准书》记述,汉武帝时代,国家的经济力量十分雄厚,“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利用这样的经济力量,汉武帝一方面大兴土木,广建宫室,以满足他的奢侈欲望,同时大力向外开拓。控制西南,北击匈奴,沟通西域,不但稳定和扩展了国家的边疆,解除了长期以来北部地区受游牧民族武力侵扰的威胁,而且大量引进了外来文化,形成历史上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的热潮。汉王朝以前代所未有的恢宏气度,出现在世界舞台。汉王朝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多成就。我们现在看到的先秦典籍,基本上都是经过汉代官方的整理而保存下来的。《史记》这样宏伟的著作,也只有在汉武帝那样壮丽的时代才能产生。此外,武帝时大规模扩充乐府机构,重视采纳来自民间和异域的“新声变曲”,有力地促进了音乐和文学的繁荣。到西汉末,乐府规模更发展到八百多人。东汉的首都洛阳,不仅是一个政治中心,而且是一个商业发达、消费程度相当高的城市,其富庶繁华,远远超过西汉首都长安,这在傅毅、班固、张衡诸人的京都赋中,都有充分的描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东汉末洛阳太学生已多达三万人,许多私学门徒也在千人以上,这表明东汉时文化的普及,和“士”阶层的壮大。东汉中期以后权力结构不稳定,其直接原因是连续出现几个幼年登位的皇帝,造成权力真空,但根本的原因,却是皇权和士人集团之间的不协调。这一点在东汉末尤其突出。桓帝、灵帝之世,宦官对士人集团的残酷压迫到了极端,士人的反抗也愈益激烈,使国家机器处于瘫痪。终于在黄巾大起义的打击下,整个王朝土崩瓦解。汉代文学概况1、汉代是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的时代(1)出现了汉赋(又泛称辞赋)这一种完全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目标的文学样式。(2)文学创作的兴盛,作家、作品数量众多。(3)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文人群,他们仅仅或主要凭藉文学才能而得官职,并以文学写作为自己的主要事业。(4)汉代初步出现了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以上四点证明:在汉代,以辞赋的创作为中心,文学的价值确实开始受到重视。但同时也需要指出:这种重视的程度依然是有限的,至少在理论上,文学还没有被承认具有完全独立和高尚的价值。相应的现象是:汉代虽然出现了以文学为事业的文人群体,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高。总而言之,对文学价值更高的重视和更深刻的认识,文人地位的进一步提高,还要等到魏晋时代才出现。2、汉代出现了普及于全国的文学样式,和以京师为中心的全国性的文学网络。3、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使汉代文人具有宏大的视野,因而产生宏大的作品。4、汉代出现的许多新的文学样式,为后世文学奠定了重要基础。汉赋赋的名称和起源赋的分类、体制特点和演变汉赋赋的名称和起源赋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它讲究词藻、对偶、用韵,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马积高《历代辞赋研究史科概述》:“它是一种韵文(异于骈文、散文),又有较多铺张的描写(异于一般的抒情体诗)。”它既不归于文,又不能列入于诗。其性质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所以,赋是兼有诗和文特点的“两栖动物”。最早的赋体作家是荀况。《汉书·艺文志》:“大儒孙卿(即荀卿)及楚臣屈原,离馋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荀况有礼、知(智)、云、蚕、箴五赋存世。(右为山东临沂荀子雕像)爰有大物,非丝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为天下明。生者以寿,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军以强。粹而王,驳而伯,无一焉而亡。臣愚不识,敢请之王。王曰:此夫文而不采者与?简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性不得则若禽兽,性得之则甚雅似者与?匹夫隆之则为圣人,诸侯隆之则一四海者与?致明而约,甚顺而体,请归之礼。(礼赋)有物于此,生于山阜,处于室堂。无知无巧,善治衣裳。不盗不窃,穿窬而行。日夜合离,以成文章。以能合从,又善连衡。下覆百姓,上饰帝王。功业甚博,不见贤良。时用则存,不用则亡。臣愚不识,敢请之王。王曰:此夫始生钜,其成功小者邪?长其尾而锐其剽者邪?头銛达而尾赵缭者邪?一往一来,结尾以为事。无羽无翼,反覆甚极。尾生而事起,尾邅而事已。簪以为父,管以为母。既以缝表,又以连里。夫是之谓箴理。(箴赋)荀赋的突出特点是类似于先秦时代流行的“隐语”。先秦隐语示例:《周易·明夷·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太阳)《诗经·小雅·苕之华》:牂羊坟首,三星在罶。(母羊头小腹大,这里却说母羊头大,隐含“不可能”之意;三星在天,影落水中,映在鱼篓里。鱼篓很小,星影很快会移走,隐含“不长久”之意。)为什么把这种文体称之为赋?说一:取诸诗六义风、赋、比、兴、雅、颂中的第二义。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说二:取义于诵读,与诗六义中的铺陈无关。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春秋列国朝聘,宾主多赋诗言志,盖随时口诵,不待乐奏也。《周语》析言之,故以‘瞍赋矇诵’并称;刘向统言之,故云‘不歌而诵谓之赋’。其实,这两种意见均有所得,而也各有偏颇。赋作为一种文体的名称,兼有铺陈与诵读二义。赋的起源、体制特点和演变赋的起源(一)诗源说。《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虽多虚词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晋挚虞《文章流别论》:“赋者,敷陈之称,古诗之流也。古之作诗者,发乎情,止乎礼义。情之发,因辞以形之;礼义之旨,须事以明之。故有赋焉,所以假象尽辞,敷陈其志。……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今之赋,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以上说明“诗源说”的原因不仅仅限于创作思想方面赋对于《诗》的取资,同时也还包括赋在创作艺术“假象尽辞,敷陈其志”方面对于诗的广泛借鉴。(二)辞源说。班固从创作方面论述了诗赋的关系,从而建立了传统的“诗源说”,而在创作艺术方面又强调楚辞和赋的关系。他说《离骚》“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这揭示了楚辞作品对赋的重大影响。而在《汉书·艺文志》的“诗赋略”中,还正式地把“楚辞”中屈原的作品归入赋类,直称“屈原赋二十五篇”。(三)综合说。清章学诚在《校雠通义·汉志诗赋第十五》中说:“古之赋家者流,原本《诗》、《骚》,出于战国诸子。假设问对,《庄》、《列》寓言之遗也;恢廓声势,苏、张纵横之体也;排比谐隐,韩非《储说》之属也;征材聚事,《吕览》类辑之义也。虽其文逐声韵,皆存比兴,而深探本原,实能自成一子之学。”章氏此说,包举了前人探寻赋源的全部成果。既肯定赋出《诗》、《骚》,又重点指出赋的多种艺术和形式的特点,是取自先秦诸子的散文。李嘉言《关于汉赋》:“赋在汉代,比较说来,是一种新体。合而论之,它承袭了《诗经》‘颂’的歌功颂德,《楚辞》的抒情,荀赋的咏物说理,《楚辞》、《国策》的对偶与四方铺陈,先秦诸子的寓言隐语等等。”(四)赋出俳词说冯沅君认为“汉赋乃是‘优语’(即俳词)的支流,经过天才作家发扬光大的支流。”(《汉赋与古优》)赋出俳词,这是近代学者在赋体起源问题上提出的一种新见解,目前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赋的分类《汉书·艺文志》分四类:1、自屈原至王褒,赋二十家2、自陆贾至朱宇,赋二十一家3、自孙卿(荀况)至路恭,赋二十五家4、自客主赋至隐书,赋十二家因大多作家作品已佚,现在很难知道其分类标准。《昭明文选》分十五类:京都、郊祀、耕藉、畋猎、纪行、游览、宫殿、江海、物色、鸟兽、志、哀伤、论文、音乐、情清人陈元龙编《历代赋汇》收录先秦至明代的赋作3834篇,《正集》140卷,专收叙事记物之作,分30类:天象、岁时、地理、都邑、治道、典礼、祯祥、临幸、搜狩、文学、武功、性道、农桑、宫殿、室宇、器用、舟车、音乐、玉帛、服饰、饮食、书画、巧艺、仙释、览古、寓言、草木、花果、鸟兽、鳞虫。《外集》20卷,专收收抒情言志之作,分8类:言志、怀思、行旅、旷达、美丽、讽谕、情感、人事。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分四类:古赋、俳赋、文赋、律赋赋的流变1、先秦两汉古赋。包括四言诗体赋、骚体赋和散体赋。袁枚《随园诗话》卷一:“古无类书,无志书,又无字汇,故《三都》《两京》赋,言木则若干,言鸟则若干,必待搜辑群书,广采风土,然后成文。果能才藻富艳,便倾动一时。洛
本文标题:秦汉文学课件新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672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