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7#426远航打印部倾情奉献1古书的标点一、句读与标点•我们今天看到有些重新出版的古籍,文中已经有了标点符号,那是经过现代人整理而加上的,其实还有大量未经整理的古籍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在读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时,需要在适当的地方停顿一下,叫做断句。•断句古人称为“句”,也称为“读(dòu)”或“逗”,合称为“句读(dòu)”或“句逗”。•后来又有人将“句”与“读”加以分别,把语意完整处的停顿称为“句”,把语意未完整但需要换气处的停顿称为“读”。•古代的书籍文章不但没有现在通行的一套标点符号,而且一般也没有句读的标志,整篇文章或全书字字相连,因此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孔颖达疏:“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可见“离经”就是指断句,也就是把一篇文章的层次句子分开。•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也。”一个小孩的老师主要就是给他讲书,并让他熟悉句读,可见古代从“童子”的时候就要进行句读的训练。•为了备忘或再读时的方便,古人有时在自己读的书中加上句读标志,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或需要换气的地方,于其字旁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于是到了宋代就有了刻有句读的书籍刊行。宋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说:“监蜀诸本皆无句读,惟建本始仿馆阁校书式从旁加圈点。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便,然亦句读经文而已。惟蜀中字本与兴国本并点注文,益为周尽。”•但加句读的书毕竟是少数。直到清末,一般的书籍依然是不断句的。句读与标点•句读只是起断句的作用,它与现在通行的标点符号性质并不相同。标点符号不但能断句,而且能标出句子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句子的语气。•为古文加上现在通行的标点符号叫做“古文标点”或“标点古文”,这个过程仍然离不开句读这个步骤,而且要正确地标点,首先要做到正确地句读。•古人所说的“句”不等于今天的句号。下面就《论语·子路》中的一章,以《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的句读与杨伯峻《论语译注》的标点比较:•《论语注疏》: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译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注疏》断句的办法是都加圆圈,而《论语译注》的标点,则有冒号、引号、逗号、分号、问号。•古人关于句子的概念也和我们现在不同,现代汉语有单句复句的区别,如果是复句,就是由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而古人是把分句也说成句子。•古人的“句读”在分句之间或一个完整的句子后面都是加圆圈,我们现代的标点则要分别情况使用不同的标点符号。•其次,古代也没有引号,冒号,破折号,问号,感叹号等等符号。•因此,“句读”实际上只标明了一篇文章中各个句子的起讫•至于各个句子是什么语气,是陈述还是疑问,还是感叹,各个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和前面一个分句组成一个复句,还是和后面一个分句组成一个复句,还是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这些只有标点者心里有数,在句读上是表达不出来的。二、古文标点的原则•“五四”以后陆续出版了一些有现在通行的标点符号标点的古书。7#426远航打印部倾情奉献2•解放以来,古书的标点工作更有了很大的发展,象二十四史这样大部头的史书都已经有了标点本出版。•但是,我国的古书浩如烟海,已标点的古书毕竟是少数,而且其中不免有标点错误的地方。因此,了解怎样标点古书,对阅读古文是很有帮助的。•我们今天标点要做的两件事,第一是断句,弄清句子的起讫。•如果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不该断的地方却断开了,或者错误的把这个句子的一部分和另外一个句子的一部分连在一起了,这就叫把句子点破了。•能正确的断句,不把句子点破,这是给古书做标点的起码要求。第二,在弄清文意的基础上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与标点,要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的琢磨,钻研,直到彻底理解为止。•有时文章开头不知所云,无法断句与标点,等读完全文,才忽然领悟,这也是常有的事。•断句没有错误,就可以证明对文章的理解基本正确;如果断句有错误,那一定是对文章中的某些词句没有读懂。•(误):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本草纲目》1574页上栏)•说龙“其形有九”已经不可理解,接着又说什么“似驼角”、“似鲤爪”,就更加莫名其妙了。原来错就错在这个“似”字上。断句者没有弄通文义就粗心地把“九似”拆开,使“似”字属下,于是一错到底。其实只要稍加思考,就会发现问题。正确的标点应该是:•“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误):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韩愈《师说》)•按照上例的断句来理解,李氏子蟠的爱好的是古文和六艺经传,所通习(普遍地学习)的也是古文和六艺经传,这是不正确的。•古文不象六艺经传有各科,无所谓通习;六艺经传是当时的必读书,内容庞杂,也不可能对其中各科都爱好。正确的标点应该是:•“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李子蟠爱好的是古文,通习的是六艺经传,这样才符合韩愈的原意。•断句的人由于没有读懂原文所以断错了句。•但是断句没有错误,并不表示对文章的理解一定正确,有时断句虽然正确,但由于标点符号用得不对,也可以看出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文章的意思。例如:•(误):兴元中,有僧曰发钦,以其道高,居径山。时人谓之径山长者。(《唐语林》卷一)•可见,这样标点是错误的。标点者把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把句子的层次弄错了。•正确的标点应当是:•兴元中,有僧曰发钦。以其道高,居径山,时人谓之径山长者。•前两句话是一个层次,说有一个僧人叫发钦。后面三句是另外一个层次,因为他的道高,所以称之为“长者”;因为他“居径山”,所以称他为“径山长者”。•介词“以”是一直管到“居径山”的,“以其……径山”是表原因的分句,“时人谓之……”是表结果的分句,这两个分句之间不能用句号隔开。•因此,要正确的断句标点,必须对古汉语的词汇,语法以及古代文化有比较丰富的知识,有时还需要一些古音韵的知识。这些都必须依靠长年累月的积累而成•从标点古书的最基本要求看•首先应该做到标点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7#426远航打印部倾情奉献3•其次应该做到标点后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最后还应该做到标点后的语法和语音现象都和古代汉语符合。•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分别举例加以说明。(一)字句必须能讲得通•标点后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应该讲得通•如果有讲不通的地方,很有可能就是标点不正确•(误):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曹植《与杨修书》)•这样标点,第一句是讲得通的。“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就是现在送上我年青时侯所做的辞赋一份。(“一通”是六朝到隋唐时的用语,若干篇诗赋文章抄在一起,叫“一通”)•但第二句就讲不通了:什么叫相与夫街谈巷说呢?原来“相与”两个字是上一句的“脚”给强安到这一句的“头”上来了,“相与”的“相”是单方面的动作,不是表示相互。“与”就是给予,“相与”就是“给你。”•“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就是说:“现在送上我年轻时所写的辞赋一份给你。”•看来标点者对于“相与”的意思不清楚,所以误把它和下一句连在一起,这样就使得下一句讲不通了。•正确的标点应该是:•“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二)内容必须符合情理•所谓“符合情理”,指的是不但要和客观事物的情理相一致,而且要和上下文所述的情理相一致。•标点出来的句子如果不合情理,那就说明标点有错误。这种错误还比较常见,不细心观察就不容易发现。•(误):綦毋张车丧,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传·成公二年》)•上面的标点把¡°从左右¡±放在引号内,作为綦毋张的要求,很难讲得通;再结合下文¡°皆肘之¡±来看,¡°皆¡±字也变得没有着落。正确的标点应该是:–“綦毋张车丧,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三)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我们标点的是古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符合古代的语法规律和虚词用法;如果标点有押韵的地方,还必须和古代音韵相符。这也是衡量标点是否正确的一个重要指标。例如:•(误):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这里讲的是祁奚荐贤的故事,晋国新设立了一个官位,晋国的大臣祁奚推荐了三个贤人去任此职。《左传》的作者称赞了祁奚的做法。•错误有两处:•1,“夫唯”,这在古代是经常连用的,后面有“故”与它呼应。•2,照这样的标点,“也夫”连用。古代汉语中“也夫”表感叹,而这里却不是感叹语气。•结合上下文看《左传》的作者本意是说:“建一官而三物成,是因为能举善的缘故。”“也”字用在句尾,除了表示判断外,还可以用来说明原因。这里“能举善”后面需要的正是一个“也”字,而不是“也夫”。•所以,在“夫”字后面断句,无论是从前一句看,还是从后一句看,都是不合语法的。•(误):且夫天者,气邪?体也。……实论之,天体非气也。(《论衡·谈天》)•照这样的标点,前三句就成了作者自问自答,“天是气吗?(不),是实体。”其实王充的意思不是这样。7#426远航打印部倾情奉献4•前面的三句是一个选择问句,在“体也”后面也应用问号。意思是说“天究竟是气呢,还是实体呢?”古汉语中的“也”字,通常是表示叙述或肯定判断,但是有时也用在问句的后面。标点者不了解这一点,所以点错了。•最后一句也是点错了的,照现在的点法,意思就成了:“天体不是气”,“天体”就成了主语。什么叫“天体”呢?天体这一词现在常常用,指的是恒星,行星。但在汉朝的时候还没有出现“天体”这样的词。•所以正确的标点应该是:•“且夫天者,气邪?体也?……如实论之,天,体。非气也。”•(误):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史记·淮阴侯列传》)•这是蒯通(汉初时的一个谋士)在劝韩信反叛刘邦时说的几句话。意思是让韩信当机立断,不要错过时机。•上面这样标点,当然也讲得通,但是没有照顾到音韵上的问题古人的作品里面韵文当然是要押韵的,而在散文里面,有时也夹一两句韵文,蒯通的话正是这样。•“时”和“来”今天读起来相差很远但在上古它们都是“之”部字,它们是押韵的。•如果我们把标点改为“时乎时,不再来”不但符合了古汉语音韵,而且能够使得蒯通劝说韩信时候那种神情跃然纸上。•从上面所举的各方面的例子来看古书的标点问题有各种不同情况,有些明显的错误很容易看出来,但多数情况是需要仔细玩味文意,才能判断标点是否正确的。不但现代人标点的古书常常有错误的地方,就是古代的注疏家对某些文句也往往有不同的句读法,我们必须具备审辨的能力不可盲从一家。•当然,有时两种标点甚至两种断句都可以讲得通,这就应该属于百家争鸣的范围,不必强行断定谁是谁非。三、古文标点的方法要正确的断句标点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有些经验可供我们参考:(一)反复钻研,弄通文意•第一步:通读全文,了解大意。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水平通读一至三遍,初通大意。•第二步:抓住关键,把握中心。一篇文章总要围绕一个中心的来写,说理文的中心有往往集中在一二句非常精辟的言语中。抓住关键就能把握中心从而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第三步:理清脉络,点断句子。一般来说,叙事性散文的脉络比较容易弄清,而说理散文就应该注意层次的把握。•第四步:点断句子后,再行通读,要求字句必须讲得通,内容必须符合情理,标点出来的东西,还要符合古代的语法和音韵,仔细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语气,正确标点。(二)利用古汉语词汇、词序和句式的特点•从词汇方面来看,古汉语单音词比较多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古今词义的差别比较大,同时词类活用的情况也相当多。从词序看,主要是宾语前置,特别是要善于识别宾语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而介词结构后置和用作补语的问题也值得注意。•从句式来看,判断句、被动句都比较好识别。省略句就值得重视,要注意省略的是什么成分。•古人行文还
本文标题:古书的标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677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