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CRISPR-Cas9系统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16-03-11;修回日期:2016-12-16基金项目:淡水鱼育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开放项目(KF-2015-003);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作者简介:艾元立(1993- ),男,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发育生物学,aiyuanli317@qq.com.通信作者:梁 洋(1974- ),女,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发育生物学,liang11yang@126.com.CRISPR/Cas9系统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艾元立1,2,陈康轩2,胡菲阳2,闫学春1,梁 洋1,2(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淡水鱼类育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淡水水产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70;2.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40)中图分类号:S8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34(2017)04-0074-05关键词:CRISPR/Cas9系统;基因座;人工核酸酶;基因编辑;作用机制摘 要:CRISPR/Cas9技术(clusteredregularlyinterspacedshortpalindromicrepeats,CRISPR/CRISPR-associated,Cas9)是进行基因编辑的新方法,通过设计特异性靶点RNA,将Cas9核酸内切酶带到基因组上的具体靶点,通过对特定基因位点切割,从而达到基因编辑目的。该技术自发明以来,迅速应用于人类多种细胞系、小鼠、大鼠、斑马鱼、猪、羊、水稻、小麦、拟南芥、果蝇、细菌等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研究中,成为当今生命科学技术研究的新热点。文章对CRISPR/Cas9系统的基因座结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人员提供参考。ActivemechanismandresearchprogressofCRISPR/Cas9systemAIYuanli1,2,CHENKangxuan2,HUFeiyang2,YANXuechun1,LIANGYang1,2(1.KeyLaboratoryofFreshwaterAquaticBiotechnologyandGeneticBreeding/NationalLocalJointEngineeringLaboratoryofFreshwaterFishBreeding,HeilongjiangRiverFisheriesResearchInstitute,ChineseAcademyofFisherySciences,Harbin150070,China;2.CollegeofLifeSciences,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Harbin150040,China)Keywords:CRISPR/Cas9system;genelocus;artificialnuclease;geneediting;activemechanismAbstract:Clusteredregularlyinterspacedshortpalindromicrepeats(CRISPR)/CRISPR-associated9(Cas9)technologyisanewmethodforgeneediting.TheCas9endonucleaseisintroducedintothespecifictargetsitesofgenomebydesigningspecifictargetRNA,andthenthepurposeofgeneeditingisachievedbycuttingthespecificgeneloci.TheCRISPR/Cas9technologyhasbeenrapidlyappliedtotheresearchesonanimals,plantsandmicroorganismssinceitsinvention,suchashumancelllines,mice,rats,zebrafish,pigs,sheep,rice,wheat,Arabidopsisthaliana,Drosophilamelanogaster,bacteria,etc.Ithasbecomeahotspotinlifescienceandtechnologyresearchatpresent.Thispapersummarizesthelocusstructure,activemechanismsandresearchprogressofCRISPR/Cas9system,andaimsatprovidingareferencefortheresearchersinthefieldoflifesciences. 基因组编辑技术(genomeediting)是一种可以在基因组水平上对DNA序列进行改造的遗传操作技术,目前已成为研究基因功能最重要手段之一。在过去的十年间,随着人工核酸酶(engineeredendonuclease,EEN)介导的基因组编辑技术的日渐成熟[1],极大地改善了早期基于同源重组的基因打靶技术效率低的问题,使得研究人员可以操作各种细胞类型和生物的任何基因。从技术的发展来看,EEN主要包括三种主要类型:锌指核酸酶(zincfingernucleases,ZFn)、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transcriptionactivator-likeeffectornucleases,TALEN)及CRISPR-Cas9技术[2]。ZFE是第一代人工核酸内切酶,利用它可以在较为复杂的基因组特定位置上制作DNA切口,虽然这样能改善早期基因打靶效率低的问题,但ZNF的制备复杂,成本比较昂贵,而且ZFEs在细胞内会产生细胞毒性[3];第二代人工核酸酶类TALEN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ZNF,2010年TALEN蛋白在酵母中的成功应用被首次报道,并在2012年被《Science》杂志评为十大科学突破之一,其制备较为方便,且成本相对低廉[4]。但是TALEN存在的一个·47· 2017(04上):74-77,83比较大的问题是脱靶危险较高,影响基因操作效率。2013年年初,一种全新的clusteredregularlyinterspacedshortpalindromicrepeats(CRISPR)/CRISPR-associated(Cas9)基因组定点改造技术出现了[5],与之前的技术相比,CRISPR/Cas9系统的靶位点选择范围要比ZFN甚至TALEN大得多,基本可以在任意DNA位点进行有效断裂,且避免了ZFN和TALEN的难以组装、脱靶等问题,能实现更精确的基因编辑修饰[6]。该技术自发明以来,迅速被研究人员接受,并成功应用于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酿酒酵母、斑马鱼、小鼠、人类多种细胞系、果蝇、线虫、大鼠、猪、山羊细胞、水稻、小麦、拟南芥等动植物及微生物的研究中,成为当今生命科学技术研究的新热点。本文对CRISPR/Cas9系统的基因结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1 CRISPR/Cas系统基因座结构 CRISPR是原核生物抵抗外来基因片段,如噬菌体、质粒等的免疫防御系统,是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7]。20世纪80年代,随着细菌全基因组测定的完成,人们发现CRISPR序列广泛存在于古细菌及细菌基因组中,且约90%的古细菌及40%的细菌存在类似位点[8]。 CRISPR/Cas系统(见图1)结构比较固定,由5′端的tracrRNA、Cas蛋白编码基因和CRISPR基因座组成。CRISPR基因座主要由前导区、同向重复序列与间隔序列构成的多段R-S结构组成[9]。前导区一般位于CRISPR位点上游,是由300~500bp碱基组成的一个富含AT的区域,一般被认为可能是CRISPR簇的启动子序列,这个区域在种内是比较保守的,但在种间却有显著差异。重复序列由21~50bp的碱基组成,由于含有回文序列,可形成发卡结构,这段序列相对保守,一般只存在1~3个碱基差异,这种差异被称为退化重复(DR)[10]。间区由17~84bp碱基组成,平均长度在36bp左右,可特异识别外源DNA,研究发现,在同一个CRISPR位点中,基本上没有相同或比较相似的间区。5′端的tracrRNA是CRISPR/Cas系统第二个组成的部分,属于非蛋白编码RNA,主要用来完成crRNA成熟和成熟之后的DNA剪切[11]。 CRISPR/Cas系统另一重要结构是Cas蛋白编码基因,属于一个较大的多态性家族蛋白。编码的蛋白质含有与核酸发生作用的功能域,兼具有核酸酶、解旋酶、整合酶和聚合酶等活性。Cas蛋白基因一般位于CRISPR位点下游,或者分散在基因组的其他地方。到目前为止,已有40多种伴随CRISPR位点的Cas蛋白被鉴定[12],是CRISPR位点的核心蛋白,与CRISPR区域共同发挥作用。根据Cas基因核心元件序列的不同,CRISPR/Cas系统被分为3种类型:Ⅰ型、Ⅱ型和Ⅲ型。Ⅰ型、Ⅲ型CRISPR/Cas系统需要多种蛋白形成复合物才能行使功能,而Ⅱ型CRISPR/Cas系统仅需要一种蛋白,即Cas9核酸酶参与就能发挥功能。Cas9核酸内切酶包括位于N端的RuvC结构域和中部HNH核酸酶活性的结构域,能够针对具有特异性DNA序列的DNA进行双链剪切[13],是Ⅱ型CRISPR/Cas系统必不可少的组分,因此Ⅱ型CRISPR/Cas9系统最适合在基因组编辑中应用。2 CRISPR/Cas系统作用机制 CRISPR/Cas9系统的三个必要组成部分,即CRISPR基因座、tracrRNA及Cas9核酸内切酶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机制。首先是CRISPR高度可变间隔区的获得,即CRISPR相关蛋白质复合体与外源DNA结合,将其切割长度为17~48bp的核酸小片段,再将这些小片段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成为新的间隔序列,用于抵抗外源基因的干扰。K.S.Makarova等[14]研究发现,CRISPR基因座上临近间隔序列的附近有几个非常保守的核苷酸序列,称为间隔序列临近基序———PAM,被认为在crRNA特异性识别靶序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同的细菌和古细菌结构不同,在化脓链球菌中PAM从5′端到3′端通常是NGG。可变间隔区获得后是CRIPSR基因座的转录和转录后的成熟加工。即重复序列和间隔序列在前导序列的启动下转录形成pre-crRNA,再通过RNaseⅢ和Cas9蛋白剪切成为成熟的crRNA,crRNA包含1个间隔序列和部分重复序列,与tracrRNA和Cas9蛋白质形成复合物后发挥作用。最后阶段即CRISPR/Cas9系统对外源核酸进行干扰。crRNA与tracrRNA的互补区域形成双链RNA,Cas9核酸内切酶结构域也嵌在这一区域,形成核糖核蛋白复合物。crRNA上5′端约20bp的特异序列可以识别特定DNA互补序列,互补配对并解开DNA双链,形成R-loop,另一条链保持游离状态,该链上与crRNA识别靶序列的对应部位称为前间区,前间区3′端邻近的3个碱基即为PAM,被认为是crRNA识别特异性序列所必需的。复合体结合后,Cas9蛋白中HNH结构域能够剪切与crRNA互补的DNA链,而RuvC结构域剪切非互补链,双链断裂后在DNA损伤修复时便会造成插入、缺失和无效突变,从而完成对外源核酸的干扰,见图1。3 CRISPR/Cas9系统的应用3.1 在动物中的应用 自2012年研究人员首次利用CRISPR系统在体外成功切割目的DNA发现了crRNA、tracRNA、Cas9蛋白的相互作用以来,该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迅速被应用于真核生物的基因编辑研究中,包括人类、大鼠、小鼠、斑马鱼等模式生物,以及猪、牛、羊等大型家畜。 J.F.Li等[15]通过CRISPR/Cas9系统对多种人·57·№.04,2017 图1 CRI
本文标题:CRISPR-Cas9系统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695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