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章应激与应对临床心理学教研室:张晶一、应激的含义·应激是一种刺激。应激构成了导致躯体反应的环境要求,是一种令人产生某些负面反应的刺激事件。这类研究把应激作为自变量,研究各种有害性刺激物的性质和特征。心理学家们把应激与应激源作为同一概念来研究。而且心理学家所指的应激源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性的应激源。应激的种类1、根据应激对个体作用是否积极分类①良性应激②不良应激愉快的、积极的、有价值的、促进个体成长、增进个体幸福感的应激。如乔迁新居、竞选成功等不愉快的、消极的、有害的、阻碍个体成长的、影响个体健康的应激。如生病、亲友亡故等2、根据对个体作用时间与频率分类①急性应激:②插曲式急性应激:③慢性应激:最近的、现在的和将要到来的需求和压力引起的应激。生活中的应激多数是急性应激。急性应激频繁出现,好似生活的插曲。往往与人格特点有关。漫无止境、不随时间减弱的、看不到出路的需求和压力引起的应激,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折磨人的应激。如长期失业、患慢性疾病等。•应激是一种反应。应激是机体对紧张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的适应性反应,称一般适应综合症thegeneraladaptationsyndrome(GAS)。①警戒期②阻抗期③衰竭期①警戒期:一种迅速、一般的唤醒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躯体的防御被调动起来。②阻抗期:对环境要求最优的生物适应状态。③衰竭期:当躯体失去处理长期要求的能力时所到达的阶段。•应激为刺激和个人对刺激的评价二者间的交互作用。这方面的研究着重探讨介于应激刺激物和应激心理生理反应之间的中间(介)变量。认知因素首先被认为是应激的决定因素,其它如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人经历和个性特征等许多因素对应激反应起着中介作用。•将应激作为一种整体过程来认识,包括三个方面:(1)应激是一种刺激;(2)应激是一种反应:(3)应激是一种处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应激的结果可以是适应的和不适应的;应激源可以是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应激反应既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应激过程受个体多种因素的影响;认知评价在应激作用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心理应激系统模型心理应激“系统”模型示意图健康疾病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人格特征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心身反应1.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2.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3.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4.认知因素在平衡和失衡中起关键作用;5.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应激反应特异性的原因•1、刺激的特异性:特定的刺激有相应的特定反应。不同的应激源会产生不同的生理反应模式,自动行为、面部表情、脑电波变化、荷尔蒙分泌。•2、个体反应特异性人具有特征性生理反应模式,即无论刺激类型如何,人们的反应模式都一致。在对应激的反应中,人们容易偏爱某个生理系统。一些人对应激有天生敏感性。•3、应激的发作时程急性VS慢性急性应激:持续几分钟或几个小时慢性应激:几周甚至几个月都是每天持续很多小时二、应激与疾病应激相关障碍(stressrelateddisorder)适应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应激相关障碍(stressrelateddisorder)一组主要由于强烈或持久的心理和环境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发病时间与应激因素有密切的关系症状反映刺激因素的内容病程和预后也取决于刺激因素能否及早消除一般预后较好适应障碍(AD)•定义:指在紧张的生活事件影响下,由于个体素质及个性缺陷而导致对刺激因素不能适当地调适,从而产生较明显的情绪障碍、适应不良的行为障碍或生理功能障碍,并可使社会功能受损。临床表现:3个月内起病,病程1个月以上,一般不超过半年应激源强度小,个体易感性更重要以焦虑情绪为主以抑郁情绪为主•防治要点:消除或减少应激源提高患者的应对能力消除或缓解症状急性应激障碍(ASD)•由突然发生的强烈创伤性生活事件所引起的一过性精神障碍。起病急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病程不超过一个月恢复后对病情有部分或大部分遗忘预后较好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通常在创伤事件发生1个月后出现。也可能事件发生后数个月至数年间延迟发作。PTSD诊断标准:•个体暴露于创伤事件(个体经历、目击一件威胁到生命或导致严重伤害的事件;个体反应包括强烈的恐惧、无助或惊骇)•创伤事件持续地以一种或多种方式重复出现•持续地逃避与创伤相关的刺激及一般性反应麻木•持续高警觉症状PTSD的三个簇症:1、再体验:个体会产生各种形式反复发生的闯入性创伤情境再现,而且出现内容非常清晰具体,此时患者仿佛又完全身临创伤性事件发生的情景,重新表现出事件发生时所伴发的各种情感。尤其是生活中与创伤可能产生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可能引起个体对创伤情境的再体验。并且这种体验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并可能进一步恶化,产生一些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共病(焦虑、恐惧、自责、失望、抱怨)2、回避反应:出于对再体验的痛苦,个体会主动回避一些可能引发创伤性体验的事物,情绪持续低落,对原来感兴趣的事物丧失兴趣,把自己孤立起来,避免与人交往,表现的神情呆滞,对人或事反应迟钝,难以接受或表达细腻的情感,对未来丧失信心,甚至采取自杀行为。•这种回避可能无意识化,即表现为“选择性遗忘”。•这种回避反应一方面对个体是一种保护,另一方面也会阻碍个体PTSD的复原。3、高警觉:对许多小细节事件都引起比较强烈的反应。进一步表现为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PTSD的病因:1、生物因素:脑组织(杏仁核、海马)激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2、条件反射模型患者出现记忆闪回、回避性反应是因为偶尔遇到创伤相关刺激,唤醒个体有关事件的记忆或恐惧条件反射。3、认知模型社会认知模型:强调个体将创伤经历融入个人世界观的认知重整过程。信息加工理论:关注创伤事件的相关信息在人脑记忆系统中的表征过程。(言语记忆&情境记忆)PTSD的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约为男性2倍。PTSD患者的自杀率比普通人高19%。不同应激事件所致PTSD的患病危险性亦不同。研究显示,交通事故后,无论是否受伤,约25%的儿童患PTSD;缺乏父母关爱的青少年更易患PTSD;幼年时遭受过躯体或性虐待的儿童10-55%成年后会患PTSD。PTSD的治疗技术:认知行为治疗技术:暴露疗法焦虑管理训练(放松训练、生物反馈技术)眼动脱敏和再加工饮食与应激不良饮食增加应激过多甜食增加应激含咖啡因的食物增加应激三、应对1什么是应对•应对概念:是个体对应激性事件以及因应激性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2对应对的理解•应对是对应激事件或情境时采取的任何认知和行为的措施;•应对覆盖应对过程的各个环节;•应对可以是有意识的采用各种应对策略,也可以是无意识的运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应对的努力包含改变环境或改变自身两个方向。•应对的目标是心身重新达到平衡,也即重新适应环境,并尽量减少痛苦和烦恼,但结果既可能导致健康,也可能损害健康。•应对是认知和行为的措施,有效的应对策略能够学习获得,因此可以通过指导,帮助个体学会在应激状态下运用有效的应对策略。3应对的分类(1)应对根据目的的不同可分为:问题关注应对:以改变导致应激的事件为目的,针对有害的、威胁性的;对个体有挑战性的应激情境,努办尝试做一些有建设性的事情。情绪关注应对:以控制应激引起的情绪反应为目的,努力对体验到的情绪进行调节。2根据应对活动的性质可分为:(1)认知应对:问题解决、自我对话和重新评价①问题解决包括对应激情境进行分析、对可采取的行动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选择一个有效的行动计划。②自我对话是指指导个体努力应对应激性事件及其相关情绪的那些陈述或想法。自我对话可以指导个体的行动、敦促个体实施应对策略并提供正确的反馈。③重新评价是指为了减少应激性事件的影响而改变事件的意义,即给事件一个完全不同的意义。(2)行为应对:主要包括四种行为反应,即:寻求信息直接行动抑制行动转向他人(3)按照个体对应激性事件的态度把应对分为:面对应对:指面对问题、收集信息和直接采取行动;回避应对:指淡化事件的重要性。成功应对的标准:①如果个体的应对能有效降低心理痛苦,认为这样的应对是成功的,这是最常见的衡量标准;②如果个体的应对能够降低唤醒度及与唤醒度有关的指标,如心率、血压和皮肤电等,如果血液中或者尿中儿茶酚胺和皮质激素的水平下降,认为是非常成功的;③如果个体的应对能使其日常活动恢复到应激前正常的状态,就可以判断该个体的应对是成功的。心理防御机制1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在面临应激性事件时,为减轻焦虑、恢复心理平衡而表现出的一种自发的适应性应对,属于情绪关注应对。2常见的心理防御形式(1)压抑:压抑是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使人感到痛苦的冲动、欲望、思想或经验,不知不觉地压抑到潜意识中,从而表现为不能觉察或回忆。(2)否认歪曲或否认那些已经发生的令人痛苦的应激性事件,以避免心理上的不安与痛苦,这是一种无意识防御机制。(3)倒退个体面对负性应激性事件时,心理活动退回到前面的发展阶段。运用以前是恰当的但现在却是不成熟的、幼稚的行为来应对,以获得别人的同情和照顾,避免面对现实问题或内心的痛苦,这就是所谓倒退。(4)合理化又称作“文饰作用”,是指在面临诸如失败、损失或无法实现某个愿望等负性应激性事件时,个体找出借口来解释,以减轻焦虑、减少失望。(5)投射是指在潜意识中把自己所不喜欢的或无法接受的欲望、态度;感情、思想等转移到别人身上,避免焦虑,获得心理的平衡。(6)幻想指个体因无法实现某个愿望而通过幻想来满足,以摆脱挫折引起的应激状态的心理防御机制。(7)转移指将一个人的焦虑、愤怒等负性情感从真实的对象转到较为安全的对象上去。(8)升华指的是个体把原有的能量与愿望转移到另外的、社会能接受的、有利于文明的对象上,并因此而有所作为。谢谢
本文标题:应激与应对.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764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