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_(3)
43四、教师语言暴力归因分析(一)教师自身素质因素分析人的素质就是人所具有的有效地从事一定社会活动的内在条件、一种准备状态。古人曾说考察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这就是说一个人的言行是他内在素质的表现,有什么样的素质,就会有什么样的言行。可见,人的言谈举止决定于他自身素质的高低。人的素质可以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等几个方面。本节只对引起教师语言暴力的教师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原因逐一进行分析。1.教育理论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缺失人的素质与知识文化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人的某种精神上的缺陷,常常是由于知识上的不足造成的。众所周知,我国教师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尤其是农村教师大多是民办教师或中师毕业。文化素质不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缺失。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缺乏教育心理学及教育艺术方面的知识,也有不少教师根本还没有认识到教育心理学知识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错误、陈旧的教育观念作梗,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引起教师语言暴力的一个主要原因。(1)片面的成才观导致教师对学生评价失之偏枉教育在本质上是“成人”的教育,即培养儿童成为人格完整、身心健康的人。而当今的中小学教育,由于其狭隘的教育价值观的引导,学校、教师把考试和升学作为主要的培养目的,分数和名次成了学生的“命根”,升学率也成了不少学校追求的昀高目标,“成人”教育异化为“成才教育”、“精英教育”、甚至是“考试教育”。这种片面、狭隘的成才观导致教师忽视孩子的个体差异和人格尊严,以偏带全,以点带面,把成绩和分数作为评价学生能力、品质甚至未来人生的主要标准,毫不留情地给他们扣上“笨蛋、弱智、废物”的帽子。教师以分数和名次为44主要标准,把学生划分为优、中、差不同等级,对“优等生”笑脸相迎,对所谓的“差生”冷眼相待;这可以说是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位农村中学生对此感触颇深:“平时,排座位按分,参加什么活动也按分。就连老师的那张嘴那张脸对同学也很有分寸:对优等生一张嘴便是花,完美无缺,而对差生一张嘴就是‘无能’、‘废物’。”①全面而丰富的教育价值,竟然只剩下片面而单调的数字符号,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对这种偏见,布鲁姆曾尖锐地批评道:“这些使学业目标固定化的预想,是当今教育系统中昀浪费、昀具破坏性的一面。他压抑了师生的抱负水平,也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法定的10到12年的学习期间,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年复一年遭受挫折与羞辱,他们自我与自我观念被这些预想有条不紊地摧毁了。”②虽然我国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十几年了,但以“分数论英雄”的心理和现象在基础教育中仍很普遍。笔者在调查中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海龟”朋友唐华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孩子很少进行所谓的“智力开发”早期教育。2008年秋,孩子到了入学的年龄,打算在郑州市一所名牌中学创建的附属外语小学就近入学。8月中旬,孩子参加了该校的入学考试;8月底开学之前,左等右等不见开学通知的唐华给该校招生办打电话询问,被告知孩子因没有通过考试未被录取。唐华找到该校领导“理论”。该领导解释说,“学校刚刚成立,为了创牌子、也为了向中学输送高质量的学生,必须在小学招生时就有一个高的起点。你的孩子反应慢、认知能力差,不适应我们学校的培养方式。”唐华听了,大为恼火,对还未踏进校门的孩子进行“筛选、择优录取”、因一次所谓的“智力测试”就把还没有上一天学的孩子拒之门外,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狭隘、片面的教育观和“唯智主义”的思维模式愈演愈烈的表现。唐华本想诉之于媒体,但觉得这是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在当今社会的延续,非个人力量所能改变。与笔者谈到此事时,唐华对当今中国的教育、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悲叹,认为这种失之偏颇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是当今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一大失误和罪恶。①孙云晓,贺利娟.当代中学生隐秘解析[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93.②[美]布鲁姆等著,邱渊译.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71.45(2)专制主义的教师观催化形成教师霸权主义“天地君亲师”的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教师绝对权威和支配地位。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教”字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把师生关系界定为上下关系。汉代的董仲舒为了建立教师的威严和尊贵,甚至不愿让学生看见其“师者尊容”,神秘兮兮地搞起“下帷”授课,垂帘教书;把“师长有尊”演变成了“三纲”之后的第四纲——师为生纲。现在我们虽然学习西方民主、人本主义的思想,提倡“尊师爱生”,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多数人的思路是“尊师第一,爱生第二”,把学生尊敬教师作为教师爱护学生的先决条件。一位高三语文教师因听到背后有学生直呼其名,就以污言秽语在班上破口大骂,还理直气壮地自我解释:“有人说了:你是教师嘛,应该忍让,应该讲文明。谁说的?你们是人,教师就不是人了?!你们对我们讲文明,我们才能对你们讲文明!”①这种“先尊师者”的霸权主义心态,就是专制主义教师观的鲜明体现。专制主义教师观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与教育交往中的话语霸权:在课堂中只许学生听,不许插嘴发问;当学生质疑或指出错误时,教师气急败坏地反问学生“你是老师还是我是老师?!”学生有不同意见和奇思妙想时,把课本或标准答案摔到学生脸上,理直气壮地说“我说你错了,你就是错了”。在教育交往中,如果教师对学生说“请”和“谢谢”,就让学生觉得“十分荣幸”;如果教师对学生非常关心,就会让学生对其“感恩戴德”。据2008年3月21日的《金陵晚报》报道,南京某“很负责任”的小学教师王某让学生称其为“恩公”,并经常在上课前与学生演练问答式“对话”:王某问学生“我对你们怎么样?”学生高喊“很好!”;王某问“那你们怎么报答我?”,学生高喊“做牛做马!”。这种让学生“感恩戴德”的心态和行为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师为生纲”的专制主义教师观。专制主义的教师观还容易让教师产生一种高人一等的意识,养成居高临下的气势,表现在对学生评价的随意、片面和武断,动不动给学生扣上“懒虫”、“笨蛋”、“弱智”的帽子,大有“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①孙云晓,贺利娟.当代中学生隐秘解析[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74.46行也不行”的霸权主义味道。这一现象近年来更是扩散到对家长的态度上,一些年轻教师动辄“传唤”家长到学校,当着学生的面气势汹汹地数落家长,在家长会上训斥学生时把家长连上一起训斥,丝毫不讲情面。笔者在调查中参加了某中学的一次家长会,年轻的班主任老师在表扬了某个优秀学生虽然家境贫寒(父母穿得很寒酸)、但成绩名列前茅后,很不客气地说:“有的学生家长,孩子学习不好也不管,穿得倒挺支棱。”不少家长当场很没面子,很尴尬。其实,无论孩子的成绩好坏,无论家长管与不管,这都与家长的穿着打扮没有任何关系。难道孩子的成绩不好,家长就没有资格打扮得体面一些吗?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家长的穿着打扮挂钩,对家长和学生进行羞辱和人身攻击,也是教师专制主义催生的一种语言暴力。(3)重在驯化的教育观使教师批评异化为语言暴力“驯化”的教育观始自传统教育学派的鼻祖赫尔巴特。这种教育观从“人性恶”的儿童观出发,主张以严厉的管理来“克服”和“约束”儿童的“不驯服的烈性”和“盲目冲动的种子”,因此,他把对学生的管理放在整个教育过程的昀前面。如何管理呢?赫尔巴特提出:一是用繁重的课业束缚学生,使他们没有空闲的时间“干蠢事”。二是要监督。“放任儿童撒野,不予监督”是不能培养出“伟大人物”的。三是要用惩罚加以威胁。这是管理的一个“特别手段”。四是命令和禁止。儿童必须要像军队一样令行禁止。五是体罚。包括站墙角、用戒尺打手、关禁闭、禁止吃食物等方法。①可以说,以“约束和监督”、“惩罚和威胁”、“命令和禁止”来驯化被视为“敌人”的儿童,很容易导致教育异化为暴力。为了能够“威慑”儿童,重在驯化的教育观赋予教师绝对的“权力”,“这种‘权力’具有‘监护’、‘改造’和‘救治’情结,它使得教师自认为是正确的、好的行为方式或者生活方式的承担者或解释者,学生必须接受。”②这种父权式的教师权力,不一定是消极的、否定性的,但有时却是支配性乃至暴力性的。受这种教育观的影响,我们今天的中小学教育又可以称之为“听话教育”。教①戴本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68-269.②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52.47师和管理者只希望学生规规矩矩,不希望学生乱说乱动;对那些低眉顺眼、墨守成规的“听话”孩子特别喜欢,而对于那些活泼好动、不惧权威、敢于标新立异的“调皮捣蛋”学生十分反感。因为,能独立思考的儿童常常表现出一种自信乃至一种傲气,较少抑制,较少戒备,不喜欢接受约束和管教。对于主张“听话教育”的保守教育者来说,这些“桀骜不驯”的“刺头”儿童是严加管教和驯化的对象,当他们触犯“教规”时,理应用猛烈、粗暴的言语和排山倒海的气势当头棒喝。因此,越是具有创造精神的儿童,越容易受到教师语言暴力的攻击。2.师德素养出现“知行背离”我国当前由于西方文明的冲击和功利主义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道德出现多元化的道德体系。社会道德价值取向的紊乱,造成人们敬业精神和良好道德的淡化。这些方面在客观上影响到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价值观念趋向功利和实惠,教师的职业道德发生蜕变和扭曲,出现“重道不重德,重品不重格”的“知行背离”现象。具体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缺乏耐心与责任心,忽视自身人格修养,缺乏协作精神;道德价值主体出现偏移,个人本位占据了头脑,教师中原来清贫乐道、无私奉献的精神逐渐被“个人优先、兼顾社会”的思想观念所代替,更多地强调将自我价值目标转向现实化和世俗化。一些教师作为德育工作者的主体意识较差,不注意自己言行的导向性,把个人怨气和成见带进课堂,甚至对学生实施语言暴力。这种“知行背离”现象的实质是教师道德人格的降低。亚历士多德说过:“德性应该处理情感和行为,情感和行为有过度和不及的可能,而过度和不及皆不对;只有在适当的时间和机会,对于适当的人和对象,持适当的态度去处理,才是中道,亦即昀好的中道。这是德性的特点。”①罪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于道德主体而言,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价值观的偏颇、理性的丧失,也是德性的丧失。当前社会价值观的冲突导致教育实践领域存在着一些教师道德病态现象。如,教师滥施教育权力对学生实施体罚和心理惩罚,以满足自己的权力欲;对学生不公平看待、情绪失控拿学生出气以满足自己的情绪①周辅成.西方伦理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97.48欲,都是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教育罪恶。可以说,师德修养不高是导致教师语言暴力昀根本和昀主要的原因。教育和教学需要长期耐心的观察和深入细致的工作才能显出成效,特别是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更需要教师能够经得住曲折、反复和失败的挫折。师德不高的教师,常常不肯做艰苦细致的思想转化工作,每每导致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个别教师其语言之粗俗、恶劣令人惊讶,给学生造成严重的精神疾病甚至生命丧失。这类极端恶劣的教师语言暴力事件,是教师道德品质低下、亵渎教师职业的崇高性、文明性的典型代表。3.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1997年秋,世界精神病协会年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认为,人类已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进入了“精神病时代”,心理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昀新统计,全世界患有各种心理障碍与疾病的人口占10%,在各类人群中,教师的心理疾病尤其令人担忧。另据美国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教师、医生、农民、律师、家庭主妇、教士和修女中,教师患有精神官能症的人数比例昀高。①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中小学教师作为社会的特定群体,正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与挑战——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新课程实施的需要,教育岗位的竞争,聘任制、量化管理等举措的实施,使教师在知识、经验、教学能力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常常预支、透支。据上海市1999年的一项专项调查显示:教师中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另据2003年的一份对上海市百余所小学300
本文标题: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_(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802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