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北京故宫的布局形式1.城墙:东西宽760米,南北深960米,周围护城河环绕。城墙四面辟门:南北为午门、神武门,东西分别为东华门和西华门,城墙四角设有角楼。2.宫城分外朝、内廷两大部分。外朝包括三大殿、文华殿、武英殿三区,三大殿位于中轴线上,由南往北分别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以北为内廷,主要建筑由南往北依次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3.宫殿沿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严格对称布置。北京天坛的布局形式1.城墙:天坛有内外两重坛墙,都是东南、西南呈方角,东北、西北呈圆角。2.内坛墙内偏东形成一条主轴线,轴线南段为祭天的圜丘坛组群,轴线北段为祈祷丰年的祈谷坛组群,他们之间由丹陛桥相连。圜丘坛组群主要由圜丘坛、皇穹宇、神库、神厨等建筑组成。祈谷坛组群由祈年殿、祈谷坛、具服台等组成。第五章宗教建筑学习目标宗教建筑覆盖中国的历史阶段最长,了解佛寺、佛塔、石窟等建筑类型其形成发展过程及其特点。重点掌握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应县木塔的建筑特点和历史价值。了解河北正定隆兴寺、天津蓟县独乐寺、山西大同善化寺、西藏拉萨布达拉宫、河北承德外八庙等寺庙建筑的特征。了解喇嘛塔、经幢、石窟、摩崖造像。了解山西大同云冈、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鸣沙山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的历史背景及其特征。掌握佛寺、道观、清真寺、佛塔、经幢的形式与变化,提高认识和分析批判能力。第一节概述1.什么是宗教?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力量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事命运,从而使人对这样的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2.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发展:1.东汉初期传入。2.两晋、南北朝得到很大发展,建造大量寺院、石窟和佛塔(塔院式、殿堂式、石窟寺)。3.隋、唐、五代至宋,另一大发展时期,殿堂成为全寺中心,佛塔退居面或一侧,出现钟鼓楼。4.元代统治者提倡藏传佛教,原盛行于西藏、蒙古一代,对中土佛教建筑影响不大。5.明清时期佛寺更加规整化。佛教洛阳白马寺北魏洛阳的永宁寺北魏洛阳的永宁寺塔南禅寺大殿龙门石窟:奉先寺大兴善寺大慈恩寺唐代寺院的四个等级:1.皇家自建寺院2.国家下令各州府建的寺院3.诸王、公主、贵族、贵官、富商出资建造的寺院4.地方乡里建造的佛堂分类:1、汉传佛教—流行于以汉族为主的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佛教。其建筑小的称庵、堂、院,大的称寺。2、藏传佛教—分布在西藏、内蒙、青海及甘肃一带,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建筑多采用厚墙、平顶城堡式样。3、南传小乘佛教—分布范围较小,仅限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建筑平面与风格,与中土大相径庭。西藏布达拉宫云南西双版纳曼春满寺道教建筑未形成独立的系统和风格建筑一般称为宫、观、院,其布局和形式,大体仍遵循我国传统宫殿、祠庙体制。即建筑以殿堂、楼阁为主,依中轴线做对称式布置。与佛寺相比较,规模一般较小,且不建塔、经幢。道教山西芮城县永乐宫伊斯兰教在我国也称为回教。由于教义与仪典的要求,清真寺的布置与我国历史悠久的佛寺、道观有所区别。早期的礼拜寺,在建筑上仍保持了较多的外来影响。建造较晚的寺院,除了神龛和装饰题材之外,所有建筑的结构与外观已完全采用中土传统的木架构形式。伊斯兰教广州的怀圣寺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第二节佛寺、道观及清真寺1.佛教寺院我国中土佛寺划分为以佛塔为主和以佛殿为主两大类型。1.佛教寺院--以佛塔为主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我国现存最早的塔)1.佛教寺院--以佛塔为主洛阳永宁寺塔1.佛教寺院--以佛殿为主第二节佛寺、道观及清真寺2.佛教寺院典型实例1)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2)河北正定龙兴寺3)天津蓟县独乐寺4)山西大同善化寺5)西藏拉萨布达拉宫6)河北承德外八庙7)小乘佛教建筑山门文殊殿大殿2)河北正定隆兴寺始建于隋代,原名龙藏寺,宋用名龙兴寺,清康熙起用隆兴寺。现存宋朝佛寺总体布局的重要实例布局:全寺建筑依着中轴线做纵深布置,自内而外,殿宇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山门2.艺术成就:1)不对称的平立面—群山靠错动的体量和山岩起伏,“之”字形踏步,扶手是锯齿形;2)硕大的体量拔地而起,取用民居碉楼形式,墙有很大收分;3)红宫点名其宗教内涵,红色、金色表示圣洁;4)“虚根”和白宫错动的白台,以烘托红宫。西藏日喀则萨迦南寺寺内主建筑内城中部偏北,做庭院式建筑组合主要建筑:大经堂(拉康钦姆)。内置粗壮圆柱40根,中供诸佛及菩萨像,有极其珍贵的壁画。寺墙上涂有红黑白,分别象征文殊、观音及金刚手,萨迦派又称“花教”。此寺既是传教寺院,又是萨迦政权都城。内蒙古化和浩特席力图召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内,康熙三十五年重建。后屡次重建。总平面沿用一般佛寺的布局,沿中央纵轴排列,牌坊,山门,大佛殿,大经堂等都在此中轴线上。两侧殿宇包括佛殿,活佛与喇嘛住所等。大经堂是汉藏混合式样。平面呈纵长型,由前廊,经堂,佛殿组成。普陀宗乘庙普陀宗乘庙塔门普陀宗乘庙琉璃牌坊普陀宗乘庙白台普陀宗乘庙大红台7、小乘佛教建筑1、道教建筑特点(1)以宫、观、菀等命名,不以寺称。(2)所奉神像蓄长发须为中国面孔,穿中式衣袍。(3)不以塔为膜拜对象。(4)常有洞天、福地等园林布置。二、道教宫观特征:1.殿堂设置在中轴线上,两边布置配殿。2.宫观一般呈层层院落依次递进。3.宫观大殿一般采取等级很高的建筑规制。4.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思想、格局和方法,同时又注入道家审美思想和价值观念,形成独特风格。2、实例(1)湖北均县武当山道教宫观总体布局湖北均县武当山道教宫观—金顶湖北均县武当山道教宫观—玉虚宫山门湖北均县武当山道教宫观—紫霄宫大殿湖北均县武当山道教宫观—天柱峰金殿三、伊斯兰教礼拜寺1、建筑特点(1)不供偶像,设朝圣地麦加朝拜的神翕。(2)不用动物做装饰,唯用可兰经文,植物及几何图案。(3)有邦克楼,望月楼、浴室等建筑。2、实例(1)福建泉州清净寺始建于南宋,元代重建中国伊斯兰教古寺之一伊斯兰建筑风格青绿花岗石砌墙葱头式尖拱门楣第三节佛塔一、佛塔1、产生与发展塔(浮图)的传入:随佛教传入,为佛徒膜拜的对象。起于东汉,兴于南北朝——唐,盛于宋,元以后渐少,而喇嘛塔兴起。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印度佛舍利塔与中国楼阁式建筑结合,使成中国式塔,首先出现的是木塔,永宁寺塔:方形,九层。(印度佛舍利塔构成是:台基、复钵、相轮──十三天)南北朝,木塔风行但只留下了砖、石塔,木塔造形在石窟中常见,多为方形。2.塔的基本组成:1)地宫2)塔座3)塔身4)塔刹3.塔的作用:1)供佛:经书、舍利等2)墓塔3)瞭望:御敌(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4)标志:导航引渡(浙江杭州六和塔)5)风水:文峰、文昌、文兴塔,立于县城东南角6)城关过街塔:居庸关过街塔4.塔的分类:1)按材料分:4.塔的分类:2)按形式和结构类型分:楼阁式塔:a.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b.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c.江苏苏州报恩寺塔d.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e.南京报恩寺琉璃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布局:平面八角形金箱斗底槽:内外两圈柱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之外再加一圈回廊的建筑形式柱外包土:内外两圈柱都包砌在厚达1米的土坯墙内。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木塔抗震原因:楼阁上的出檐廊。高台或楼层用斗拱、枋子、铺板等挑出,以利于登临眺望,次结构层称为平坐。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南宋)我国最早使用双层塔壁的楼阁式砖石塔布局特点:平面八角形,塔高七层,塔身层层内收,砖拱券,斜塔江苏苏州报恩寺塔(南宋)布局特点:平面八角形,副阶周匝,塔高九层,砖木混合,塔身砖造,秀美、轻巧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南宋)仁寿塔八角形平面;花岗岩砌造,仿木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南宋)南京报恩寺琉璃塔(明)4.塔的分类:2)按形式和结构类型分:密檐塔基本特征:底层高,二层起层高骤减;多数不能登临‘砖石结构实例:a.河南登封嵩岳寺塔b.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c.山西灵丘觉山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十二边形平面,是我国塔中的孤例;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砖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唐)布局特点:方形平面;砖塔,可登临;塔体流畅的抛物线轮廓。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唐)山西灵丘觉山寺塔(辽)4.塔的分类:2)按形式和结构类型分:单层塔基本特征:大多用作墓塔或供奉佛像实例:a.河南安阳宝山寺双石塔b.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c.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墓塔河南安阳宝山寺双石塔(北齐)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隋)平面方形、全部石建;四面各开一圆拱门;方形塔心柱,柱面刻佛;檐部叠涩,四角攒尖顶。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墓塔(唐)国内已知最早的八角形塔布局特点:平面八角形、全部砖建;南面开圆拱门,其它面假门假窗4.塔的分类:2)按形式和结构类型分:喇嘛塔基本特征:分布于西藏、内蒙一带;作为寺塔或僧人墓塔;内地元代始见,明代塔身变瘦高,清代添加“焰光门”实例:a.北京妙应寺白塔b.西藏江孜白居寺菩提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元)北京妙应寺白塔(元)北京妙应寺白塔—宝盖西藏江孜白居寺菩提塔(明)4.塔的分类:2)按形式和结构类型分:金刚宝座塔基本特征:高台上建塔五座(中央高,四角低);台上为密檐塔或喇嘛塔;仅见于明清实例:a.北京正觉寺塔b.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城塔北京正觉寺塔(明)北京正觉寺塔(明)--入口北京正觉寺塔(明)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城塔(清)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城塔(清)4.塔的分类:2)按形式和结构类型分:傣族佛塔—云南景洪曼飞龙塔5.经幢经幢:八角形石柱上篆刻经文,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组成:基座、幢身、幢顶。始见于唐,宋辽时期发展,元以后少见。唐:形体较粗壮,装饰简单;宋:比较瘦长,华丽装饰。5.经幢1.山西五台佛光寺经幢(唐)形体较粗壮,装饰简单第四节石窟摩崖造像一、石窟1、起源与发展:源于印度的石窟寺,随佛教的传入,起于南北朝,兴于南北朝——唐,宋以后渐少。但中国给予建筑处理;汉崖墓即凿石窟,出现得最早,但两者用途不同。佛窟传入之后,从新疆开始风行到全国各地,甘肃、山西、陕西、江苏、河南、河北、山东、浙江、辽宁、四川等地。为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型佛寺。肇源于敦煌,追险绝于云岗,成熟于龙门。研究石窟寺中的雕饰,壁画,窟型等可以了解各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建筑形象等多方面的信息。2、石窟形式可分为三个时期(1)初期石窟:穹顶高窗,大门,大佛,建筑处理少,少有木构殿廊,平面园形或椭园形,如:云冈16─20窟,这类数量限少。(2)中期石窟:如云冈5─8窟,平多方形,或规模稍大,前后二室,或窟中设一区大中心柱,柱上有像或成塔形,穹顶是复斗形,穹窿形,方形平架,长方形平架,四壁满布雕像与壁画,佛事故事,建筑及装饰花纹,佛象适当,主要配合内部显出广阔,窟外有火焰形面门,可能有木殿廊。(3)晚期石窟:如云冈9─10窟,建于公元五世纪末;已建筑化,室外有二柱,好象是三开间建筑,与东汉时代四川黄伞溪崖墓的做法雷同。石雕外廊,佛像不多,置于龛内,构图均匀,比例适当──中国化过程。3、类型:塔院型:以塔为石窟中心;佛殿型:以佛像为主;僧院型: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窟中立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每窟供一僧打坐。4、石窟的特点: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也长。除石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5.实例1.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北魏)石质好,全雕刻,不用塑像及壁画;发展的早期,吸收外来影响较多。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魏)甘肃敦煌莫高窟(晋)始建于十六国,历经多个朝代修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被称为“东方卢浮宫”甘肃敦煌莫高窟(晋)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北齐)仿木构的程度进一步增强了摩崖造像大多以石刻为主要内容的佛教造像,少数为道教造像。特点:造像置于露天或浅龛中;以群组形式存
本文标题:第五章__宗教建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812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