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育学]教育学第六章课程理论
第六章课程论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设计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含义(一)课程的词源分析在中国:宋代朱熹《朱子全书·论学》中提到,“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在国外: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中,由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意为跑道(race-course)。(二)关于课程的几种认识1、课程即教学科目2、课程即学习经验3、课程即文化再生产4、课程即社会改造过程(三)课程的含义本书的观点: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美国小学的语言教材通常有这样一课《华盛顿和樱桃树》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他小时候是个又聪明又淘气的孩子。一天,父亲送给他一把小斧头。那小斧头崭新并小巧锋利。小乔治可高兴啦!他想父亲的大斧头能砍倒大树,我的小斧头能不能砍倒小树呢?我要试一试。他看到花园边上有一棵樱桃树,微风吹得它一摆一摆的,好像在向他招手:“来吧,小乔治,在我身上试试你的小斧头吧!”小乔治高兴地跑过去,举起小斧头向樱桃树砍去,一下,两下……樱桃树倒在地上了。他又用小斧头将小树的枝叶削去,把小树棍往两腿间一夹,一手举着小斧头,一手扶着小树棍,在花园里玩起了骑马打仗的游戏。一会儿,父亲回来了,看到心爱的樱桃树倒在地上,很生气。他问小乔治:“是你砍倒了我的樱桃树吗?”小乔治这才明白自己闯了祸,心想:今天准得挨爸爸揍啦!可他从来不爱说谎,就对父亲说:“爸爸!是我砍倒你的樱桃树。我想试一下小斧头快不快。”父亲听了小乔治的话,不仅没有打他,还一下把他抱起来,高兴地说:“我的好儿子,爸爸宁愿损失一千棵樱桃树,也不愿你说一句谎话。爸爸原谅诚实的孩子。不过,以后再也不能随便砍树了。”小乔治望着父亲,懂事地点了点头。思考题:•课文所包含的育人目标是什么?案例讨论:反映美国高中教育的著名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本奖)《春风化雨》片段——▲撕教材与培养自由思想者你同意基丁老师命令学生撕教材前言的做法吗?思考题:理解中小学教师在新课程中的一个感悟: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二、课程的类型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课程类型按不同维度来划分主要有: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等。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它以各门科学为基础,从每门科学中选取一定的内容,按照科学的逻辑,形成独立的学科,然后根据各门学科的性质、地位、作用按顺序编为学科体系。同时,也相应地编写不同学科的教科书作为学科课程内容的基本依据。(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即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这种理论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获得经验,从中培养学习兴趣,学会独立解决问题,锻炼能力。2、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以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1)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又叫广域课程。主张实行分科教学但又要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采用合并相邻领域的学科,以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材组织在一门综合的学科中,于是产生了一种综合的课程或叫广域课程。(2)分科课程分科课程也就是学科课程,更强调将学科分解到单一知识系列,以获得教学内容的清晰性和教学效率的高效性。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课程设计和管理的主体划分)(1)国家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特征: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2)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3)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在一次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上,一位来自一所村级小学的校长汇报时说:“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经校委会研究,利用校园的空余菜地栽种胡椒。我们的想法是通过种胡椒,培养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了解种植的一般知识和技能。我们找村民要了一些胡椒种子,在高年级班开始实验,由教师指导学生种植。种子播到菜园后,出了四百多棵胡椒苗,学生很感兴趣。我们按农村常规要求,把胡椒苗分种在菜园里,浇水,施肥,除草,开始时胡椒秧子长得非常茂盛,可是没过多长时间,胡椒秧子一天一天变黄,变蔫,慢慢地死去了,最后只剩下一棵,结了四个胡椒。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很遗憾,大家都在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准备下次再实验……”这时参会的很多同志大笑不止,甚至说出了“四个胡椒也叫校本课程吗”的讥讽语。结合以上案例,谈谈你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以课程的表现形态为分类标准)(1)显性课程:亦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它按照编制的课表实施,是教材编辑、学校施教、学生学习和考核的依据之一。(2)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5、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课程标准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1)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由政府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而且达到规定的标准。(2)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选修课程一般分为必选课程与任选课程两类。第二节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是对课程目标、教育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一、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应达到的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预期结果,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目标对学生素质的规定,可以具体化到量的层次和质的层次,如“理解……”、“熟悉……”、“掌握……”、“形成……能力和态度”等。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方式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因此,目标的陈述也有相应的三种基本的方式。1.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结果性目标,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在设计时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这种可以指向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领域。结果性目标1、知识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应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2、技能模仿——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2.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体验性目标,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应达成的标准。它在设计中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体验性目标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反映(认同)——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3.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表现性目标,即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个性化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程度。它在设计中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的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这种指向表现性的课程目标,主要适用于各种“制作”领域。复制—从事、做、说、画、写、表演、模仿、表达、展示、复述等。创作—设计、制作、描绘、折叠、编织、雕塑、收藏、表演、扮演、创作等。二、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选择与编排)是课程设计的核心。一般来说,课程内容是以课程目标为根据的。(一)课程内容的概念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课程内容的基本性质是知识,它具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形态。(二)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都包含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两种性质的知识内容。因此,对不同性质和形态的知识内容选择的规则不同。1.间接经验的选择间接经验的选择需要注重下述三个方面。⑴科学的基本事实。⑵科学的基本概念。⑶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直接经验的选择直接经验是指与学生现实生活及其需要直接相关的个人知识、技能和体验的总和。⑴直接经验选择的依据和标准直接经验选择的依据则是学生的现实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要求。(三)课程内容的组织1.直线式与螺旋式直线式的逻辑依据,是课程知识本身内在的逻辑是直线前进的,主张根据科学理论知识生长的原有逻辑来组织和编排课程内容,特别是学科课程的知识内容。由于直线式编排的课程内容前后不重复,因而被认为是效率较高的一种内容组织形式。螺旋式的逻辑依据是人的认识逻辑或认识发展过程的规律,即人的认识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深化发展的规律。2.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课程内容组织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问题,是“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在课程内容组织方面的分歧所在。逻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心理顺序,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第三节我国的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国际背景:全球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汹涌澎湃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公开信:“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991年布什总统提出《2000年教育战略》,克林顿总统完成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在课程方面提出:“A.所有8岁儿童都要学会阅读;B.所有12岁儿童都要会用互联网;C.所有18岁青年都要接受2年高等教育”。“美国学生在4.8.12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后特别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美国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2002年实施的新课程,力求精选教学内容,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教育指导思想突出四个方面: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日本韩国1997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强调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服务等亲身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入“区别性课程”,从1年级到10年级,数学、英语、朝鲜语、科学和社会等五科设置分层课程;11年级到12年级,大量引入选修课程。韩国英国1988年颁布《教育改革法》,首次提出推行国家课程,制定课程标准。1999年英国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四项发展目标:精神方面的发展:自我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优缺点,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道德方面的发展: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社会方面的发展:理解作为集体和社会一员自身的权利与责任,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文化方面的发展:理解文化传统,具有理解和欣赏美的能力。英国2001年新加坡课程改革提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成为勇于革新、善于获取信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新加坡■各国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发展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
本文标题:[教育学]教育学第六章课程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859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