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从学习动机理论浅谈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法政学院10政本杨思佳10102314136摘要:学习动机理论主要有强化论、需要层次说、自我效能感理论、成就动机论、归因动机理论这五种,它们分别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分别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尤其是在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起到很大的帮助。本文就几个方面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关键词: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培养与激发在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如何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的今天,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日益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会经常出现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过度焦虑等问题,从而导致成绩下滑,学习兴趣的降低。而以上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习动机问题。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动力因素,是与学习相关的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行为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学生形成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学习动机理论具体有哪些方面呢?一、学习动机理论(一)强化论按照现代S-R心理学家的观点,人们产生某一行为的原因完全取决于先前这种行为和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如果学生因学习而得到强化(如得到好成绩、教师和家长的赞扬等),他们就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受到了惩罚(如遭到同学或教师的嘲笑),则会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研究表明,教师的批评与表扬,会影响到学生的成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仅凭学生的行为来推断学生的动机往往是困难的,因为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动机影响学生的行为。(二)需要层次说在众多的动机理论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有广泛的影响。他在解释动机时强调需要的作用,他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有其特殊的目标,这种目标来源于我们的需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需要影响着人们行为的方式和方向。比如:小王想要学会某项技术,于是他就会不断的联系,一旦他学会了满足了需要,他就不会再去学习了,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种,分别为: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但一般说来,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人爱或没有收到尊重就会为了考试而学习,这是被动的学习。所以,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首先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公正的、爱护并尊重自己的,不会嘲笑自己。(三)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在80年代,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因此,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开成。2、替代经验。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这里的一个关键是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3、言语劝说。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其效果则是不巩固的。(四)成就动机论成就动机是学生学习毅力的源泉,使学生的学习动力永不枯竭。所谓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试图追求和达到目标的驱力。麦克莱伦认为,各人的成就动机都是不相同的,每一个人都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成就动机水平。成就感强的人也就是一个人及其可望达到目标的时候,他的动力就是极大的。他们通常情绪积极健康,对未来成功希望的估计比较高。阿特金森认为,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追求成就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虽然追求成功和回避失败都能促进人去学习,但在心理上的作用却不同。追求成功使人振奋,积极进取;回避失败使人焦虑压抑,消极被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成就动机来使学生学习的动力持久化,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也能是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满足感,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五)归因动机理论韦纳的理论认为,学生对他们学习的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时由能力、运气、努力和任务的难度四种因素组成。这四种因素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即内部或外部;稳定和不稳定;可控制和不可控制。每一个因素在动机上均有重要的应用。内部或外部领域和自信的心情、自尊、自豪、负罪感或害羞有密切的关系。稳定的方面似乎和将来的期望密切相关。控制的领域很可能与自信和将来的期望有关。虽然证实这一点还需要研究。当学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时,那么就产生了最大的动机问题。他们会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对学习变得漠不关心,并且很少去寻求帮助,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之为习得性无助。二、学习动机理论的应用(一)强化论对教学的启示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行为作出的反应对其影响很大。教师的真诚关心和热情鼓励能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教师的表扬,会强化他的这种行为,更加努力的学习。当学生表现不好,不希望老师的关注是,教师应该给与学生空间,淡化学生的负面情绪,解除他们精神上的束缚,使学生的潜力和热情释放出来。当有些非常调皮的学生,作出违反纪律的行为,教师应该马上给与惩罚,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另外,教师所表现出来的肢体动作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微笑、拍肩、摸头、拍背等暗示性的动作能鼓励学生,使学生得到满足感,从而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期望,增强学习的信心。再者,通过实物来满足这些学生的需要。例如玩具、个人物品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当然不同年龄的学生需要不同类型的强化物。在了解学生的行为背后所包含的意思时需要全方面的去了解,不可片面。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要作出不同的强化行为,不能一味的表扬或者惩罚。(二)分析需要层次学生的需要应该理解为学生自身的需要,而不是社会的需要或是教育的客观要求。因此,让学生明白自身的内在需求是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也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把对学习的渴望充分的调动起来。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因而反映在学生头脑中的学习需要也不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应当重视研究学生的需要,尤其是学生的心理需要,并且通过合适的方式对学生加以鼓励,强化学习兴趣,是学习动力更加持久深刻。此外,还可以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即在学生没有学习需要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把从事其它活动的动机转移到学习上来。这时就需要教师创造条件,并引导学生把学习兴趣转移到学习中来。(三)提高自我效能感提高自我效能感,首先要让学习者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每个人都能够成功,并且通过竞赛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因为成功的经验可以使人意气风发,而失败的经验使人心灰意冷,甚至产生习得无助感。虽然并非所有的学习者都会在失败后产生无助感,但是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关注、帮助和鼓励可以使其克服失败和挫折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习得无助感的产生,从而获得自我效能感。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一定的成功,而对其取得的成就,要做到不吝啬自己的赞誉之词,不消极地订正或修正学习者出现的错误,从而增强学习者的自豪感和满足感。(四)培养成就动机对于成就动机的培养途径,要从对个体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出发,强调个体所接触的文化环境、家庭环境等客观因素对个体成就动机的影响。以下是成就动机的培养:1、加强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训练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学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种可求上进寻求理解和支持的表现,是对人的尊重、期待和信任。它决定着成就动机的强弱正如阿特金森在书中强调的一样:“没有一种环境是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最优的,没有一种个性是对于所有环境来说是最佳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培养,促使学生产生成就动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能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事情的成败的关心,从而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可以说自信和自尊影响着个体成就动机的强度。因此,适当地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能增强个体成就动机的强度。2、加强个体良好行为习惯虽然行为是个体心理外化的结果,但良好行为也会影响个体的内部心理状态。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重复一个可能是虚构的故事,长此以往可能会忘记那是个虚构的故事。因此成功总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每个人内心中都有强大的向往成功的愿望。养好良好的习惯可以把成就价值系统保持下来,使人获得自信心和想象力,进而形成个体的成就认知、价值系统和成就情感,最终形成个体的成就动机。3、加强个体的情感训练热情是一种心态,但他能激励个体对所从事的活动采取积极的行为。左右伟大的领袖都知道鼓动和发挥人的热情,使之成为一种为目的而风斗的力量并最终达到目的的人。只有当一个人在从事他所喜欢的工作时,这个人才会发挥最大的效率,才会更容易获得成功。当学生对学习产生热情,并产生兴趣时,也就是说他的成就动机变大,他才会尽力地去学习。因此,加强个体的情感训练能促进学生的成就动机,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满足感。(五)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根据归因理论,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努力、能力),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任务难度,运气)的学生认为,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不会对学生的坚持性产生消极的影响,正相反,失败会带来一些有益的学习经验,能使学生总结经验,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而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能力)的学生往往认为他们没有成功的能力,对其坚持性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同时会产生失落感。归因倾向是后天形成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培养。如学生产生学习无助感,在遇到存折时他们往往将其归结于运气不好或任务太难,渐渐地不愿意去学习和尝试。因此,当学生完成更某一项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引导学生找出成败的真正原因。这时,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法、团队讨论法、强化矫正法等采用自身发现与老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另外诸如赞扬、帮助、同情等鼓励性的教育方式,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这类传统的、具有强化作用的奖惩方式起到一定的鼓励作用。当学生关注自己努力时,他成功了将归因于自己付出的努力,失败了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这种归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内在动机,形成认识失败,面对失败不会受环境影响的正确态度及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有着重要作用。学习动机理论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尽量的运用适合的学习理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学习动机理论要灵活运用,因材施教,否则会适得其反。最好争取学生的积极配合,效果会事半功倍。参考文献:[1]葛玉敏科技信息:从学习动机理论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J]2011.第35期[2]袁斌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多种学习动机理论在梯度教学中的适切性探[J]2010第9期[3]张德军现代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浅尝[N]2012年1月[4]徐道凯现代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N]2012年3月第三期[5]张小彩科技信息:课堂情境下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习动机[J][6]徐土根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学习动机理论与课堂教学[N]2003年11月第六期[7]于海峰东北师大学报:学习动机内化的理论反思与教育启示[J]2011年第六期
本文标题: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897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