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讲环境管理基础知识)一、基本概念(一)环境1.定义:围绕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其中可直接、间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的总体。2.人与环境的关系3.三类环境观)4.环境的分类(1)按其属性划分(2)按环境的要素划分(3)按环境范围的大小(由近及远)划分)1.定义:指环境总体或各要素对人类生存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优劣程度或适宜程度。•衡量的尺度:环境质量标准;•衡量的内容:生存条件、生产条件、审美条件、生态结构四个方面(二)环境质量)(1)资源性、稀缺性和价值(2)环境质量的价值3.环境质量价值的特点(1)多维性(2)动态性2.环境质量的价值)(三)环境问题1.定义: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干扰下,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或环境系统的结构损毁,从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2.环境问题的分类(1)按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分类:①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类环境问题——灾害)②次生环境问题(第二类环境问题——公害))(2)按环境问题的表现分类:①环境破坏:生物环境破坏;非生物环境破坏②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环境干扰3.人类-环境系统的发展与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2)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以前))(3)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以前)•主要表现•形成第一次高潮的原因(4)环境问题的第二次高潮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表现•主要影响)(5)两次高潮的不同之处•影响范围•危害后果•污染源•突发性与经济损失4.环境问题的实质有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从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出发;)•第二种观点:从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出发;•第三种观点: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实质5.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或酸性降水、有害有毒废弃物的越境转移和扩散、生物多样性锐减、热带雨林减少、沙漠化等。)6.产生环境问题的思想根源(1)发展观(2)伦理道德观(3)价值观(4)科学观(5)消费观)(四)环境管理1.定义:依据国家的环境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等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管理的对象:人(人的三种基本行为)•管理的核心:限制•管理的范畴:次生环境问题2.环境管理的内涵•环境管理应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部分(1)宏观环境管理:指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制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境战略、政策、对策和措施的行为总体。)(2)微观环境管理:指在宏观环境管理指导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对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概括地说,宏观环境管理是从参与综合决策入手,解决发展战略问题,其实施主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环境管理是从执法监督入手,解决具体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破坏问题。)二、环境管理的性质、特点和类型(一)环境管理的性质•环境管理是国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管理的性质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府行为(行政管理)(1)政治性;(2)权威性;(3)强制性)(二)环境管理的特点(1)环境管理的二重性;(2)环境管理的区域性;(3)环境管理的综合性;(4)环境管理的社会性(群众性、广泛性);(5)环境管理的自适应性;(6)环境决策的非程序化特点)(三)环境管理的类型1.从环境管理的范围来划分:流域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行业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管理2.从环境管理的属性来划分:资源环境管理、质量环境管理、技术环境管理3.从环保部门的工作领域来划分:计划环境管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执法监督环境管理)三、环境管理的模式、手段和职能(一)环境管理模式•环境管理模式:指在特定的环境管理组织模式中所确定的环境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1)区域管理模式(2)行业管理模式(3)区域与行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二)环境管理手段•环境管理手段:指为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管理主体针对客体所采取的必需,有效的手段。(1)法律手段主要特征:强制性、权威性、规范性、共同性和持续性(2)经济手段•宏观管理的经济手段)•微观管理的经济手段•主要特征:利益性、间接性和有偿性(3)技术手段•污染防治技术:a.污染预防技术:清洁生产技术b.污染治理技术:环境工程技术•污染治理监督技术)(4)行政手段•主要特征:权威性、强制性、具体性和无偿性(5)教育手段•基础环境教育,专业环境教育,社会公众环境教育•主要特征:后效性、广泛性和非程序化)(三)环境管理的职能•环境管理的职能:即环境管理的职责与功能(1)计划职能(2)组织职能(3)监督职能(4)协调职能(5)指导职能(6)服务职能)四、环境管理的原则、理论、原理与方法(一)环境管理的原则•环境管理原则:指观察环境管理现象和处理环境管理问题的思维尺度和行动准绳。(1)随机制宜原则:任何环境管理都必须从具体实际出发。(2)能级分布原则:管理组织的能级结构优化。)(3)管理动力原则:针对环境管理客体而言的一种行为动力原则。•管理动力激励和惩罚,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4)管理反馈原则•指通过管理系统反馈机制来调整和优化系统的决策,系统的运行以减少决策的失误,提高管理效率。)(二)环境管理的理论1.三种生产理论(1)三种生产•人和环境组成了世界系统•人与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体现在二者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流动上。•物质的流动是基本的,可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即物资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①物资生产: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所资物资的总过程。②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包括人口的再生产(繁衍、生育)和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基本参量:资源利用率、产品流向比、社会生产力•基本参量: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消费方式)③环境生产:指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污染(生产加工过程、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和产出自然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的总过程。•基本参量:污染消纳力、资源生产力)(2)人类-环境世界系统模式的演变过程②农业文明时代:物资生产与环境生产的相互作用成为世界系统运行的主导。①古生文明时代:环境生产起主导作用。③工业文明时代:人口生产、物资生产与环境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世界系统运行的主导。)(3)人类对世界系统的认识历程:②其后:人类又认识到人口生产系统的存在。①最初:人类只注意到物资生产系统的存在。③现在:人类才认识到环境生产系统的存在。)(4)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重的地位与作用②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①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③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④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⑤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2.大系统理论a.把环境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看成一个大系统的若干子问题;•大系统理论是研究生态-经济-社会这样一个巨型复合系统非常有效的理论:b.通过研究系统整体的协调机制来建定系统的最佳结构和发展模式;c.由系统优化原理,动态调节原理组成;d.通过矩阵结构方法和目标管理方法来实现。)3.控制论•控制:指施控主体对受控客体的一种能动作用。•控制论:以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变换和控制为对象,研究技术装置、生物体和人类组织等有目的开放系统可能行为方式和可能结构控制的科学。•控制论的应用:工程控制(论)、生物控制(论)、智能控制(论)和社会经济控制(论)。)•社会经济控制论:以社会管理系统、生态-经济-社会系统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这些有目的开放系统内各组成部分及其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的运动规律,通过对人类的经济行为,消费行为和社会行为实施社会调节、社会控制和社会管理,以实现这些系统的最优化或准优化控制的目的。•管理就是控制,实现环境管理目标需要强制性、控制措施和手段予以保证。)4.行为科学•是研究在特定环境下和一定组织中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1)行为与需要:a.人类行为包括自然行为、经济行为(包括生产和消费行为)和社会行为三种基本行为。b.需要•生存需要:生理需要、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对良好生存环境的需要;)•相互关系需要:爱和尊重;•发展需要:自我发展和团体发展(2)行为与需要的关系:需要是行为产生的根源•行为科学主要通过激励手段使人们在内在的动力驱使下自觉调整和改善在社会组织中的相互关系和行为。)(3)需要层次论:个体需要层次论、群体需要层次论•人的行为不仅受其所得到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5)需要与行为的改造:教育、奖惩、考核与监督。(4)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三)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1.环境管理的生态学原理(1)极限性原理-环境容量(2)区域性原理-环境区划(3)生态平衡原理-加强资源管理(4)生物多样性原则-加强自然保护的管理2.环境管理的系统原理3.环境管理的经济学原理4.环境管理的法规体系)(四)环境管理的基本方法1.环境管理的规划方法2.环境管理的控制方法)第二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一、环境管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1.《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R.卡逊(美国海洋生物学家)1962年发表了《寂静的春天》)•主要内容:a.描述了污染物富集、迁移、转化的规律;b.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物之间的密切关系;c.初步揭示了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d.提出了现代生态学研究所面临的“生态污染”问题)•主要观点:a.人类对自然(环境)有巨大的改造(改变、破坏)能力—污染;b.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难以清除的;c.产生环境污染的原因是人类错误的选择了“行驶的道路”;d.“另外的道路”为保护地球提供了最后惟一机会)•主要作用:a.使人们认识到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是全面的、长期的、严重的;b.引发了人类对自身传统行为和观念的系统、深入的反思;c.新的“生态学时代”的出现;d.为环境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2.《增长的极限》—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罗马俱乐部,1968年成立、非政府间的国际协会;工作目标:关注、探讨、研究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如:社会、经济、环境等•1972年,以D.L.米都斯(Meadows)为首的研究小组提交了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主要研究内容:用系统动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口、粮食、工业化、非再生资源和环境污染等五大问题及其相互关系。•主要观点a.人类社会的增长是由上述五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发展趋势所构成;b.五种增长都是指数增长特征)c.上述增长将在某个时候(21世纪)达到极限,从而导致全球行危机,即人类社会突然的无可挽救的互解;d.社会应向均衡的目标前进,而不是增长,即只有停止地球上人口和经济发展,才能维护全球性平衡;e.在均衡状态下,那些不需大量不可替代的资源或不产生严重污染的人类活动可以无限制地继续增长。)•实质a.主张“零增长”,“停止发展论”b.是附加了一定约束条件的发展—公平性问题•主要作用a.对长期流行于西方的高增长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促进人们认真考虑未来社会的发展模式;b.唤醒世人的环境意识;c.引发了第一次环境管理思想的革命;d.所阐述的“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为孕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提供了土壤。)3.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正式挑战•1972.6.5~6.16在斯德哥尔摩召开,113个国家与会•中心议题: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类环境宣言》,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地位与作用:a.唤起世人的环境意识,正式吹响了人类共同向环境问题挑战的进军号;b.指出了环境问题的实源,提出了在发展中去解决环境问题的原则;c.明确提出现代环境管理的概念,构筑了环境管理思想和理论的总体框架;d.是环境管理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4.《我们共同的未来》—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
本文标题:环境管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909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