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本章共分为四节。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一、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基础性条件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需求二、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反作用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教育为社会物质生产部门提供质量、数量和结构搭配合理的人才队伍,为生产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和条件教育是加速现代生产科技更新的有力因素教育帮助人们形成各种新的观点态度、行为,以适应现代经济生活和生产的节奏与变化。三、社会物质生产与教育之间关系的性质——决定与被决定第二节教育与政治一、政治对教育的作用(决定了性质、目的、领导权和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提供理论、制造舆论、培养政治统治者和各种人才、培养公民)三、政治与教育作用的性质——决定与被决定第三节教育与社会文化费孝通:文化自觉:简单地说,就是每个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明进行反省,做到有“自知之明”。这样,人们就会更理智一些,从而摆脱各种有意义的冲动和盲目的举动。一、什么是文化对文化的多种界定文化的存在形态二、文化对教育的作用文化广义的教育功能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三、教育的文化功能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传播交流整合文化的功能选择净化文化的功能创造更新丰富文化的功能四、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性质——相互包含、相互作用第四节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一、教育与人口数量的关系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的质量2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二、教育与人口质量的关系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手段三、教育与人口结构的关系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四、教育与人口关系的性质相互制约的关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随历史的发展而日益彰显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本章小结通过对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横向关系的探讨,了解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在现代社会中所呈现的复杂性。从而进一步对教育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特点的学习中,理解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是如何演变的。识记各社会发展时期教育的特点,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本章思考题1、在教育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你认为是教育先行还是经济先行?为什么?2、运用教育与经济关系理论,理解“科教兴国”提出的战略意义?3、教育的文化功能有那些?4、现代社会,世界各国为什么非常重视科学技术?5、你认为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本章教学拓展1、林荣日:《教育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成有信:《教育政治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巴比格:《文化:历史的投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4、吴季松:《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五章教育目的学习本章内容,要遵照从基本的原理到史实;从历史到当代;从我国到世界各国的顺序,培养学生在较为全面的了解教育目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联系我国实际,对我国的教育目的能有所议论和借鉴与启示。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涵义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定义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3(二)教育目的的特性1、抽象性2、预期性3、终极性(三)教育目的的类型1.从教育目的的制定者上看,可分为国家、政府或社会团体提出的目的,个人提出的目的2.从教育目的的实现与否上,可分为理想的教育目的与实际的教育目的。3、从教育目的的表现形态上,可分为外显的教育目的与内隐的教育目的4、从教育目的的承载者上,可分为学生的教育目的,教师的教育目的、家长的教育目的、政府的教育目的、社区的教育目的等。(四)良好教育目的的标准1、教育目的应能与实际的教育情景紧密相连2、教育目的的确定应能与社会所要求的人才培养标准紧密相连3、教育目的要具有在教育活动中得到检验的可能性实然和应然,古德莱德:理想的、正式的、教师领悟的、教师实际实施的、学生经验到的。第二节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对教育史上教育目的论稍加分析,可把教育目的观划分为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等几种类型。一、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从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一般认为教育目的就是,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发展。二、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因此,在教育目的中主张应培养社会要求的人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三、文化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的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四、生活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或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突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和美国的教育家杜威。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本质和核心就是,每个社会成员在智力和思想的本质特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⒈全面发展的人的量的方面规定性——智力和体力的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多方面”是指发展的广泛性和全面性,“尽可能”是指在考虑社会条件和4个人自身发展的差异和可能性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主观努力,尽其可能的多方面的去发展。这六个字充分表明了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发展的广度。⒉全面发展的人的质的方面规定性——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充分”是指个人的智力和体力两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是对发展的深度和程度的要求和规定。“自由”首先是指个人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其次是指个人的发展有不屈从于外界的客观条件。所以,质的方面的充分与自由不是在否定量上的尽可能与多方面,二者是统一的。⒊全面发展的人的度的方面规定性——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统一”的含义包括两个要点:第一,统一于个体;第二,统一于物质生产的劳动的过程当中。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分工的历史指明,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是否统一于个体或者统一于劳动生产的过程当中,是区分发展性质是片面还是全面的根本标志。(二)我国现行教育目的及其特点(三)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⒈实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方针是“三个面向”邓小平同志有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应成为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性指导方针。现在,基础教育要迎接新世纪挑战,承担起基础性的任务,就必须首先深刻的把握“三个面向”的内涵,然后在教育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方针。⒉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以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为指导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从素质教育总的目标出发,来具体制定的,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总的教育目的。⒊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了新时代的价值观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本次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的人必须走出目标单一的“培养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这一培养目标深刻的反映了现时代的价值观,是新的时代精神对人的发展的要求的集中展现。第四节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与教育目标(目标实现的机制)一、国家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的——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自行设计、指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课时教学目标。)二、泰勒模式(课程目标)广泛分析目标来源,确保目标的全面性(分析学生、分析当代社会生活、分析学科专家的建议)筛选教学目标(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学习心理学)表述教学目标(目标具体化)二维分析表(行为成分、内容成分)三、马杰的行为目标(具体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行为主体,行为动词、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之后接课题的内容。情境或条件表现水平或标准四、布卢姆的目标分类体系。(学科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认知领域(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5情感领域(接受、反映、价值判断、价值体系、独特价值观)动作技能领域(模仿、操作、精确、连接)第五节公共教育目的概览(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培养完人”的教育目的1.为什么要“培养完人”(1)在现代社会中为现有社会“培养完人”是不现实和不可能的。(2)在今天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里,教育的成果与社会需要之间产生了矛盾,教育培养出来的人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导致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于是,当今教育的使命便不可避免的成为“替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儿童”了。2.“培养完人”的内涵培养完人,是针对于现代社会中只让人获得“片段知识”和“理智工具”的现象,针对于现代社会中青年人被割裂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现象,提出人的发展和培养包括“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3.“培养完人”的目的是学会生存“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因为人的一大特点就是他的未完成性,所以他必须从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富予他的生存技术,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去不断地继续学习。4.实现途径是终身学习《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明确指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需要正随着使个人分裂的日益严重的紧张状态而逐渐增加。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的思想,即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国所认可,并被称为学习的四大支柱。1.学会认知(1)“知”在这里不仅是指“知识”,包括了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了解的一切认识的对象。(2)“认知”不仅是书本上的,课堂上的,包括学会认识,学习各种社会学习规范,掌握学习的工具、求知的手段。(3)学会认知,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有探求未知的热情,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科学的人文精神,掌握举一反三的科学方法。(4)学会认知,不能在学校教育中一次完成。“求知”将是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之间无数次反复、不断“完成”而又重新开始的过程。2.学会做事(1)学会做事,将从传统意义上的掌握某种狭窄的劳动技能,转向注重培养劳动者的综合能力。(2)学会做事,主要不仅指获取智力技能,而是指培养社会行为技能,包6括处理人际关系、解决人际矛盾、管理人的群体等能力。(3)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在“求知”过程中养成科学素质的基础上,培养适应未来职业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在工作中的革新能力。3.学会共同生活(1)学会共同生活,首先要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2)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学会关心、学会分享、学会合作。(3)学会共同生活,不只是学习一种社会关系,同时也意味着学习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4)学会共同生活,主要不是从书本中学习,它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参与目标一致的社会活动,学会在各种“磨合”之中找到新的认同,确立新的共识,并从中获得实际的体验。4.学会生存(1)学会生存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2)学会生存,超越了单纯的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做人”,而包括了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和、合作、审美、体能、想象、创造、独立判断、批评精神等方面相对
本文标题: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935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