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农林科本科人才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农林科本科人才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子课题研究报告之六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报告大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环境和条件建设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认真研究并实施。根据项目实施方案的安排,本项目组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予以高度重视,现将研究工作和建设情况报告如下。一、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可以理解为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可以理解为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财富。人们往往把广义的文化称为“大文化”,把狭义的文化称为“小文化”,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中文化”。“中文化”,可以理解为人类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主要是指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和成果,与其对应的是经济和政治。大学校园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代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精神成果和蕴含这种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大学校园文化由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所构成。大学理念和价值观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大学传统和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修养、学校的文化品味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标志。大学中著名的人、事、物、声、图等是大学校园文化的象征。大学校园文化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是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统一,是历史积淀与时代发展的统一,是书卷气息与大众习俗的统一。与其他文化相比较,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先导性。大学是传承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地方,也是信息汇集、文化交融、人才荟萃的地方。大学师生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敏感性,使大学成为时代的晴雨表。在立足于本国、本民族当前任务的同时,大学总是同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学所创造的思想、理论及科技成果和其他文化成果,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二是创新性。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和生命力之所在。传承已知、探索未知是大学的使命。世界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科技发明都源于大学,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就是为了人类通过知识的传递和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存在的。三是独特性。不仅与其他社会文化不同,各大学之间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各自不同的学科专业设置、办学历史和传统、造就了不同的风格和品味。(二)大学校园文化的功能大学校园文化首先作用于由大学培养的人身上,通过在大学的教育和熏陶,将大学精神、理念和情操内化为人的素质。然后再由这些人来影响和作用于社会。同时,大学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也能直接作用于社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和教化作用。一是育人与教化的功能。教育是最充分、最有效的培养人的力量,而大学内在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就是它的文化影响。感受过牛津大学浓郁文化氛围的人无不赞同:对牛津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它周围的生活和环境,大学生正是在所处的文化环境中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感悟而学到东西的。大学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把具有灌输性特征的教育转化为内含着教育意图的校园环境,从而达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欧洲的许多世界名校,并没有宏伟壮丽的大门,也没有集中的现代建筑,甚至没有硕大的草坪,不少大学的学院分散在整个城市内,然而一旦走进他们的院落或大楼,无不感受到一种唯有学府才特有的知识殿堂的庄严、肃穆和凝重。那里的每一个廊柱,每一个雕像,每一张布告,都散发出它的历史,它的身份。那就是大学的文化。二是支撑与保证的功能。当前大学的发展和完善有三大内部问题必须认真研究:质量提高、文化建设、制度创新。如果说质量提高是大学的目标所在,制度创新是大学目标实现的保障,文化建设是质量提高和制度创新不可或缺的基础。三是示范与引导的功能。大学在对整个社会文化起集中、整理、鉴别、积累、传承作用的同时,不断推出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新成果,为社会前进提供新的文化范例,引领社会进步。在美国,“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合众国”;在中国,先有北京大学等学校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才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必须加强我国的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来加强建设。首先要深刻认识建设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提高加强建设的自觉性。大学文化在推进学校改革发展,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以及形成学校特色和魅力,培育和发挥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创造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次是紧密联系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认真研究解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遇到的新问题。第三,努力建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综合机制、全员机制、长效机制,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综合机制,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要综合,例如真、善、美的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德、智、体美的结合等;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源和手段也要综合,例如实现多学科交叉渗透,既加强软件建设又加强硬件建设,既重视自然科学又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等。全员机制,就是要形成社会、教育管理机构、大学,大学领导、职能部门、教职员工和学生,各学科、各院系以及教学、科研、后勤、管理等各方面都高度重视和积极进行文化建设工作。长效机制,就是把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不因人废事也不因变废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二、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情况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几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培育现代大学教育理念通过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学校广大共产党员和教职工充分认识到:高等学校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就是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建设好一流的综合性的农业大学;而要办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求真务实,以人为本,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组织党员领导干部“三讲”教育活动,组织教育思想大讨论、迎接加入WTO挑战的大讨论、“东北要振兴,沈阳要先行,高校怎么办”的大讨论,以及举办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党外干部培训班、科级干部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等,学习宣传现代教育理念,明确和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大学观、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学生观等。使大家清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由于招生规模扩大带来高等教育精英色彩消褪,大学的办学理念、师生关系、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大学教学理念也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大学教学理念从高深学问向高深技能扩展。(2)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纯的知识学习向复合型转变。(3)大学的办学理念出现研究型大学理念与强调服务社会的所谓“威斯康星理念”并行的状况,学术旨趣和职业取向在大学教学中逐渐融为一体。(4)高等教育的政治理念在一定意义上经历了一个从“有教有类”经过“有教无类”向更高层次的“有教有类”的回归,“有教有类,各类分享”的新型高等教育民主化理念对大学教学也形成了深刻的影响。(二)提炼独具特色的沈农精神学校党委书记郭明顺同志在学校工作会议上专门布置了这项工作,他说:“加快发展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培育具有沈阳农大特色的校园精神。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从根本意义上讲,是一所大学的内在品质,是大学的灵魂和软环境。主要包括: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高效的大学制度;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团结祥和的人际关系;优美高雅的校园风貌。什么是具有沈阳农大特色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这是值得深思和讨论的问题,希望大家集思广益,在大讨论和办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当前我校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学术氛围不浓,学术活动少,参与学术活动的人少,要通过制度约束和政策引导加以扭转;二是文人相轻、互不服气、拆台掐尖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要努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氛围。”什么是具有我校自身特色的校园精神?我们经过认真思考,高度概括认为:建校五十年来,以老院长张克威为代表,一代又一代的沈农人,所秉承、培育和弘扬的沈农精神似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迷信权威,不随波逐流,坚持真理,按客观规律办事;二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虽屡遭磨难,举步维艰,仍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终成大器;三是质朴无华的务实精神,不图虚荣,不造声势,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生活节俭,作风朴实;四是报效“三农”的奉献精神,对农业、农村、农民怀有深厚感情,真诚服务,不图回报。这是我们创建一流大学最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要很好地继承并发扬光大。(三)整合人力资源,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1、聘请社会各界文化精英。凭借学校地处沈阳这个中心城市的优势,与各大学、科研院所、管理部门的联系,请各界文化精英来学校作专题讲座、学术报告。2、组织校内知名专家教授。我校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也还有一大批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爱好者、专长者,我们把他们组织动员起来,推介他们的学术成就、治学经验,发挥他们的专长和才艺,为学生社团组织做顾问、指导教师。3、建立各种学生社团。学生自主建立的各种社团百余个,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劲草文学社”、“大学生通讯社”、“书法协会”、“围棋协会”、“气象爱好者协会”、“环境保护协会”等等。由造诣较深的专家教授担任顾问和指导教师,学生自主组织活动。4、整合学校党政管理部门。校园文化建设要靠学校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配合,为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学校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工会、团委等部门结合本职工作,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四)建设各种文化载体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1、公开出版物。学校主办的公开出版物有7种,其中《沈阳农业大学学报》、《高等农业教育》、《养猪》、《土壤通报》、《教学研究通讯》以报告教学科研成果,交流学术为主要任务;《新农业》杂志主要面向广大农村和农民,以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主;《沈阳农业大学报》则面向全校师生员工,以宣传报道上级方针政策、学校工作部署、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事件和工作成就、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等为主。根据办刊办报宗旨,几年来,我们紧密结合学校教学科研工作,贴近师生,弘扬先进文化,倡导民族精神。例如,我们在《新农业》和《沈阳农业大学报》上开辟“公民道德建设”、“谈创造”、“沈农论坛”、“今日心语”、“读书评书”等专栏,约请有关专家教授写出语言清新、思想深刻的文章,受到师生的好评。为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我校创办了《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成为开展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和科研的重要阵地。2、广播、网络、宣传厨窗。知识分子的特点之一是“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校园广播、校园网、阅报栏,首先是为师生员工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校的改革发展大局等提供了方便条件,同时也为广大干部群众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为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对各项工作的监督批评开辟了沟通的渠道。宣传厨窗:运用计算机编辑、电脑喷绘手段,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有计划、分专题,展出国家或学校发生的重大历史或现时事件,英雄模范人物及先进事迹,职工和学生创作的书法、绘画作品。受到师生的欢迎和重视。3、建筑设施与环境。我校位于沈阳市东郊,占地二万余亩,属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中的农村,农村中的城市。毗邻东陵公园,与辽宁省农科院、省畜牧兽医研究所、中药材研究所、农机化研究所、农业展览馆连成一体,组成农业教学科研中心。近几年来,为适应扩大教育规模和美化校园的需要,新建了两栋教学大楼,四栋学生公寓,集召开大型会议、文艺演出用的“世纪会堂”;维修、翻建了五十年代初修建的十余栋教学科研用楼馆。校园内的建筑物,既有积淀了学校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也有代表新时期快速发展气魄的现代建筑;既有贴近生产实际且赋予高科技含量的植物园、作物标本园、日光温室群、养猪场、果园,也有代表现代高科技手段的各种研究
本文标题:农林科本科人才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95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