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中考文言文考点梳理与解题指导
中考文言文考点梳理与解题指导一、考点设置1.重点文言实词(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的含义;2.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3.典型文言语句的翻译;4.结合文言语境对文句、文意的理解与判断;5.分析与综合:概括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6、初步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二、中考文言文怎样考:以选择、填空、、翻译、简答、表述题型为主流,题目叙述简洁,富有启发性,成梯度排列,题量一般4—5道,分数一般会设定在12-15分之间。1.选择题型;2.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用法和意义);3.翻译重点句子;4.理解文段内容填空;5.开放性试题。温馨提示:中考文言文考查,考点的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因此,熟悉课本是最佳复习方式。三、复习策略:文言文是一项基础性知识,同时又颇具能力性。文言文阅读则是整合基础与能力的综合性思维活动,因此,复习中,既要重视基础,把握基础知识,又要加强能力训练,在训练中增加技能,提高水平。分类整理法。文言文知识点主要有文字、词语、句式、翻译。文字包括字音、字形;词语包括实词(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句式涉及文言常用句式和特殊句式;翻译涉及直译、意译。建立知识网会让你对文言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复习才会更有针对性。(从字、词、句及对文意的理解)例如:在整理通假字时,指导学生将所学古文中的通假字全都挑选出来,制一个《通假字表》,将每个通假字的出处、所通字、原义、通假义都明确化,这样在复习到通假字的知识时,只要将系统化、条理化的《通假字表》搞懂就行了。其他的知识点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归类复习。重点复习内容:(一)文言实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A、一词多义辨析:在古今语言中,一词多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多义现象更为明显。掌握词语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复习方法】①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一定要打破课与课的界限。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能结合一般的语言习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如,因词性不同,感情色彩的不同,所形容或所表现的对象性质的不同都可能形成词义的差别,或者同一个字读音不同意义也会不同等。例如:期君与家中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约定期在必醉(《五柳先生传》)期望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期限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讷谏》)满B、通假字辨析:通假字是通用字和假借字的简称。通俗地说,古字通假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另一个字使用的现象。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初中阶段只要大家能够辨析通假字即可。【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中考篇目中有40个左右通假字,且大部分在小注中有解释,复习时可以集中整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通假字-举例为天下唱(倡)(《陈涉世家》)亲戚畔(叛)之(《〈孟子〉二章》)故患有所不辟也(避)(《鱼我所欲也》)河曲智叟亡以应(无)(《愚公移山》)规律:通假字读音按本字读通假字字义按本字解释C、古今异义辨析: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的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词义或者扩大、缩小、转移或感情色彩等都发生了变化等,复习时应该特别注意。如:“江”在古代专指长江,现在则泛指一切大河。如“涕”古代专指眼泪,今义则为鼻涕。【复习方法】教材中,古今异义的词语大部分有注释,复习时着重从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的感情色彩等方面进行古今对照即可。例如: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偏爱;今义:个人的。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古义:出身卑微,见识短浅;今义:品质卑劣。D、词类活用辨析: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的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现象;其中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难度较大。【复习方法】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例题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一种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器具做状语:用箕畚装土石【例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无案牍之劳形①句中的“域”是名词(疆域)用作动词,意思是“限制”;②句中的“劳”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劳累”(使形之劳)词类活用陈胜王.(《陈涉世家》)为王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扩大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理解为:以……为美;认为……美父利.其然也(《伤仲永》)理解为:认为……有利可图(二)文言虚词:之、其、者、而、以、于、为1、“之”字的用法:A、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如:“徐公来,孰视之。”、“暮寝而思之。”A、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有的可不译。如:鸿鹄之志。(《陈涉世家》)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句末,凑足音节,不译。如: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如:怅恨久之。(4)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C、动词:相当于“去”、“到”。如:辍耕之垄上。2.“其”字的用法(1)代词,表示第三人称,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3)副词,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与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不译)3.“者”字的用法(1)结构助词,译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4.“而”字的用法连词,常表示以下关系:(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2)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3)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可是”“却”。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4)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或不译。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5.“以”字的用法(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2)连词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表示结果,可译为“以至”“因而”。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3)动词,可译为“认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6.“于”字的用法作介词用:(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为“在”“从”。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为“向”“对”“同”等。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如: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7.“为”字的用法(1)动词①表判断,可译为“是”。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②表动作,可译为“成为,变成”“做”“作为,当作”“以为,认为”等。如: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2)介词(“为”除了表示被动读阳平声外,其余都读去声)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如: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表示被动,译为“被”。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⑤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三)文言句式1.文言句式理解A、判断句:…者,…也;…者,…;…,…也。翻译时加“是”古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在翻译时要加上判断动词“是”。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B、被动句:为……所,翻译时加“被”古代汉语一般不用介词“被”,而是借其他的介词来表示被动。如:士卒多为所用。C、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翻译时要理清顺序这是一种古汉语中句子成分排列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种句式,翻译的时候常常要按照正常的语序翻译。如:甚矣,汝之不惠。马之千里者。宋何罪之有。D、省略句:缺句子成分,翻译时需补充古汉语中为了用最少的词语表达最多的意义,通常会把某些成分省去。省去主语的情况比较多,省略介词或介宾结构的短语也常见,翻译时要补充出来。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或异(于)二者之为。(四)文言翻译1、翻译原则A、信:即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要求——准确(直译为主,意译为辅)B、雅:即通顺畅达,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句通顺,没有语病。要求——通畅(符合语言习惯,无语病)C、达:优美自然,译文要生动,完美地表达:忠于原文,如原文的写作风格。要求——有文采(语言规范,文笔优美)2、文言语句翻译方法:①留专用名词、国号、所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译。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②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在“再”后省略了谓语“鼓”,在“三”后也省略了“鼓”,翻译时要补出。③删删去不译的词。例: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夫”是发语词,应删去。④换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例: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⑤调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语序需要调整。如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等。例: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此句可调整成“苦何而不平”的形式。⑥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则”的解释有:A、表承接就、便、那么B、表转折却、可是C、表假设如果D、表判断语气,相当于是、就是⑦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例: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咸”译成“全都”,“讯”译成“消息”。⑧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亦……乎”译为“岂不是……吗”、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得无……乎”是固定句式,相当于“恐怕……吧”翻译时按固定格式译出。⑨意译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申等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直译:黄头发和小孩子垂下来的头发,都自得其乐。意译:老人和小孩,都自得其乐。(五)文意理解: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分为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和评价两大类。前者有领悟文章内涵,概括文章记叙的事情、人物品质或文章观点,简要分析文章内容;后者主要为评价作者观点。把握关键句——
本文标题:中考文言文考点梳理与解题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001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