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我国银行并购效率的实证研究——以两种类型的银行并购为案例
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银行并购效率的实证研究——以两种类型的银行并购为案例姓名:陈茜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杨波20071201我国银行并购效率的实证研究——以两种类型的银行并购为案例作者:陈茜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相似文献(3条)1.学位论文屠光宇我国投资银行并购业务创新研究200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排在世界第六位的中国,入围《财富》500强的大企业却是凤毛麟角,甚至只与一个人口只有4700万人口的小国韩国差不多。究其原因,我国企业的规模、质量都无法与国外的大企业相媲美,原因是中国企业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接受政府直接控制和管理,缺乏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资产优化重组的能力。中国有几十万家企业需要投资银行参与改制,上万亿的国企债务需投资银行参与盘活重组,几千亿的银行信贷资产需要投资银行参与保全和重组。国企改革和战略性重组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应该说,中国企业本身也存在吸引外资重组、注入新鲜血液的内在需求。为改变国有企业体制不合理、整体经济效率低下的状况,必须借助投资银行,按照市场方式进行兼并收购、资产重组,优化结构,使企业进行高效的资本扩张,完成仅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跨国界的重组,这是投资银行大显身手的绝佳机遇;而作为我国企业并购的主体和推动者的投资银行也没有发挥其在并购核心业务中应有的积极作用。投资银行作为资本市场中最重要的媒介,是市场经济机制的组织者和有机组成部分,是现代金融系统中一个核心的要素,在我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我国现有的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和投资银行不成熟的情况下,如何在我国投资银行的并购业务上取得创新和突破,使更多的大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成为我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基于笔者目前正在从事投资银行并购业务,本文试图从实践的角度对投资银行如何进行并购业务创新进行研究。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本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及创新进行了简要的说明;第二部分主要从企业并购动因、目标企业的价值判断、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所起的金融中介作用和参与企业并购的效应四个角度对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的理论做了全面的综述;第三部分首先从投资银行入手,介绍其功能及发展历程等,再谈到投资银行的业务的构成,最后引出投资银行目前的最重要的核心业务是并购业务,并对并购业务做了重点阐述;第四部分从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管理层与股东之间、政府与并购主体之间、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之间四个层面对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的行为作了重点分析,然后介绍了我国投资银行并购业务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第五部分论证了我国投资银行参与并购业务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六部分首先从微观的并购模式和方式的拓展上说明了我国目前投资银行在并购业务上的创新,接着从制度和环境等宏观层面阐述了我国投资银行并购业务该如何创新。最后得出结论:我国的投资银行只要能认真分析并逐步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抓住机会,积极拓展并购业务,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探索多种并购模式和方式,在企业并购领域大展身手,以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使我国企业做大做强。2.学位论文粟勤零售银行市场的竞争行为研究2008零售银行市场(retailbankingmarket)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与普通消费者和小企业就一系列银行产品进行交易的场所或组织形式,是整个银行业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将现代金融中介理论与新产业组织理论相结合,在探讨零售银行市场竞争条件的基础上,研究零售银行市场的竞争行为;并联系中国的实际,讨论中国零售银行市场的竞争行为及特点,提出判断市场竞争行为是否适度的理论标准和促进市场适度竞争的思路和建议。本论文分七个部分对零售银行市场竞争行为进行研究。主要内容与结构如下:第1章,零售银行市场竞争条件的理论分析。本章借鉴现代金融中介理论,阐述了信息不对称作为零售银行市场竞争的基本条件。本章还分析了零售银行竞争的供求条件,重点是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区分了零售银行客户与批发银行客户的行为特征,分析了零售客户从一家银行转换到另一家银行时所面临的转换成本,以及对零售银行市场竞争行为的影响。第2章,零售银行市场竞争行为的理论分析。本章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关系型银行理论,结合零售银行客户的需求特征探讨零售银行的市场竞争行为。本章首先在合理的假设下建立零售银行贷款市场竞争的基本模型,分析银行在信息生产技术和客户关系与客户资源方面的市场竞争行为;然后再通过一个两阶段双寡头质量竞争模型探讨零售银行的产品质量竞争行为。研究发现,当面临信息不对称和零售银行客户转换成本时,银行前期的客户资源和市场份额是其后期利润的决定性因素,而扩大客户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利用零售银行客户的需求偏好和行为特征,以营业网点的规模等质量特性吸引客户。第3章,零售银行市场的进入壁垒与市场进入方式的理论分析。根据信息不对称等零售银行市场竞争的基本条件,分析零售银行市场上潜在的进入者所面临的经济性进入壁垒,研究拥有不同优势的潜在进入者对于进入方式的选择。进入壁垒是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可以被在位银行加以利用而成为市场竞争的一种行为。研究发现:在零售银行市场上,潜在进入者面临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零售客户的转换成本所形成的客户资源劣势等。而潜在的进入者也可以选择以银行并购的方式进入市场,以便更好的克服进入壁垒。银行并购所带来的零售客户资源、客户信息是收购者进行并购的重要动因之一。第4章,中国零售银行市场竞争的社会信用制度环境与供给特征。本章在对中国零售银行市场形成与发展阶段进行判断的基础之上,分析中国零售银行市场竞争的社会信用制度环境与供给特征。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不同的是,在我国,信息不对称作为零售银行市场竞争的基本条件不仅来源于银行信贷市场失灵,而且还来源于经济转轨时期社会信用制度的“真空”。这使得中国零售银行市场竞争的基本条件表现出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特征,也对我国零售银行市场的供给带来了不同的影响。第5章,中国零售银行市场竞争的需求特征—基于个人银行客户转换成本的实证分析。本章通过对重要的零售银行客户群体之一——个人银行客户转换成本的实证分析,在探讨我国银行与个人客户关系特征的基础上,分析转换成本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同的是,我国个人银行客户在转换银行时也面临转换成本,而且学历越低、年龄越大,转换成本就越高。个人银行客户对银行服务的评价与转换成本正相关,即个人客户对银行服务越满意,转换成本就越高。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个人客户与银行维持关系的时间较短,且关系持续的时间越长,转换成本就越低。这反映了我国各银行争夺个人客户资源方面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第6章,中国零售银行市场的竞争行为与特点。本章选择“汽车消费信贷市场上的竞争”、“零售银行营业网点规模的竞争”和“银行卡市场上的竞争”三个典型案例,分析我国零售银行市场竞争行为与特征。第一个案例反映了银行在面临信息不对称时的竞争行为,后两个案例则集中反映了银行在产品质量和客户资源方面的竞争行为。研究发现:当面临更加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时,我国银行的竞争行为可能过于谨慎也可能过于冒险。此外,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资源的竞争中,我国银行的行为不够规范和有序,甚至存在过度竞争。第7章,零售银行的市场竞争、效率与稳定。本章首先以经济效率和市场稳定为衡量标准,探讨零售银行市场适度竞争或者适度集中的合理性,分析竞争与垄断的经济效率及市场竞争程度与市场稳定程度之间的关系。然后,本章将根据对中国零售银行市场竞争行为的分析,判断中国零售银行市场竞争行为是否适度,并提出促进市场适度竞争,提高市场效率和市场稳定性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本论文以现代金融中介理论为指导,同时也运用了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即将银行在零售业务上的竞争行为作为银行在零售银行市场上的竞争行为进行研究。这样可以借鉴产业组织理论中“竞争条件——竞争行为”的分析框架,在充分考虑零售银行市场竞争条件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零售银行市场的竞争行为,从而有利于深入认识零售银行市场竞争行为的特征与实质。其次,研究领域有所创新。本论文借鉴转换成本理论分析零售银行市场竞争的需求条件,并根据零售银行客户的行为特征,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关系型银行理论提出了“关系成本”的概念,讨论了零售银行客户的转换成本对于零售银行市场竞争行为的影响。论文还通过对我国个人银行客户进行问卷调查所获得的735份有效样本数据,对我国个人银行客户的转换成本进行了实证分析,不仅证明了转换成本的存在,而且还探讨了影响转换成本的因素,并与西方发达国家个人银行客户的转换成本进行了对比。再次,研究结论有所创新。本论文从理论上证明了,在面临信息不对称和零售银行客户转换成本时,银行前期的客户资源和市场份额是其后期利润的决定性因素,因而,银行扩大客户资源和市场份额的竞争行为具有合理性。此外,论文通过对比国内外零售银行营业网络的密度,得出了从总体上看,中国目前零售银行营业网络的规模与密度不能适应零售银行市场发展需要的结论,并提出银行应在提高分支机构效率的同时尽可能满足零售银行客户的需求的建议。最后,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市场竞争、效率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界定了过度竞争的衡量标准。论文还首次提出了市场竞争程度与市场稳定性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的假说,据此提出了规范我国零售银行市场竞争行为的政策建议。由于目前的条件和本人的水平有限,论文的不足是不可避免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零售银行市场上,小企业银行市场又有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小企业信息极不透明,信息不对称程度高于个人和家庭;另一方面,小企业比家庭更加分散,银行的信息收集与管理更加困难。因此,小企业银行市场常常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鉴于我国小企业银行业务数据和资料的缺失,本文没有对小企业银行市场展开细致的讨论。第二,没有对外资银行的市场进入行为及影响进行分析。外资银行刚刚进入我国零售银行市场,有关外资银行零售业务的公开数据和资料不足,在缺乏足够数据和资料的情况下研究难以深入。这可以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弥补。第三,鉴于我国银行零售存款、贷款利率和银行服务收费数据的缺失,没有对我国零售银行市场的价格竞争行为展开讨论。此外,论文虽然对于零售银行市场的过度竞争行为进行了理论界定,分析了过度竞争行为产生的基础,但对于过度竞争行为形成的机理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3.学位论文曹晶银行规模与收益相关性研究2001该文对国际银行业规模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该文对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现状和规模不经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该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银行规模与收益相关性问题的提出.主要是国际银行业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即巨型化与银行并购、电子化与传统分行网络收宿、综合化与全能银行、集约化与机构精减对银行业规模问题提出了新的课题,而且2000年度世界千家银行排名结果反映出的银行规模与收益的反差现象也需要对银行规模与收益相关性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第二部分:银行业规模与收益相关性问题的理论分析.主要是从规模经济的含义引申开来,对银行业规模经济进行了概述,并进而阐述了银行业的特质决定了它具有规模扩张的内在动力,但并非银行规模越大越能带来的规模经济,从银行业自身及金融管理当局的角度出发对银行业规模扩大的利弊进行了分析,特别对当前理论界和现实中凸显的全能银行问题进行了规模收益的利弊分析.第三部分:银行业规模与收益相关性问题的实证分析.首先通过三个曲线图:银行服务的规模经济、银行最大效率规模、U成本曲线对银行规模收益及适度规模问题进行研究;其次引用美自下而上技术法及美97年绩效数据对银行规模收益作了实例说明;最后,引述了欧、美、日银行并购扩大规模的实证研究结论,银行规模扩大与收益提高并无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银行规模扩大不必然带来收益的提高.第四部分:对提高中国银行业规模收益的对策探讨
本文标题:我国银行并购效率的实证研究——以两种类型的银行并购为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04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