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申报书
附件2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申报书学校名称(盖章):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主管部门:广东省教育厅项目类型:卓越中学教师改革项目项目名称:卓越教师“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的探索申报日期:2014年9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制二○一四年九月1填写要求1.申报书填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准确严谨。填报内容不得有空缺项,如无内容应填“无”。2.申报书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格空间不足的,可以扩展或另加附页。3.用A4纸双面打印,左侧装订。4.项目类型填写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改革项目或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改革项目。5.项目名称填写各申报高校拟申报改革项目的具体名称。21.基本情况1-1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姓名于军性别男出生年月1966.05民族汉职务教务处副处长职称副教授毕业院校新疆大学学位无手机号码13692518316办公电话0668—2923505传真号码0668—2923781电子邮箱yujun113@sina.com通讯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官渡二路139号大院邮编5250001-2申报专业基本情况(包括办学历史,是否拥有教育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否为国家级、省级、校级特色专业,师范生规模和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我校教师教育专业始于1972年建立的茂名教师进修学校,当时招收的是全日制中等师范专业学生。1984年在原茂名教师进修学校的基础上,升格建立了茂名教育学院,招收全日制师范专科学生,并负责茂名地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开设的专业有: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生物、化学、物理、地理、体育(后期还增设了小教文科、小教理科和小教英语)等,上世纪末在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规模约1200人。2000年,原茂名教育学院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省属本科层次的“茂名学院”(2009年更名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合并后我校重视教师教育专业的建设发展,教师教育专业办学层次也由专科提升为本科。目前我校开办有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学前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地理科学、英语、音乐学、体育教育等10个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拥有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教育技术学、数3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地理科学、英语、音乐学、体育教育等10个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学士学位授权。四十多年里学校为茂名基础教育领域培养了大批教学骨干,特别是有600多名校友先后成长为茂名市中小学的校长。2014年全日制教师教育类在校普通本科生约2100人;教师教育类成人学历教育本专科生4017人。全校共有专职教师716名,其中教师教育专业教师201名。我校是省内为数不多的具有教育部“卓越系列计划”办学经验的学校。2011年获批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学校。目前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11个校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7门校级精品课程(其中教师教育专业校级精品课程有5门)、17门校级精品建设课程(其中教师教育专业校级精品建设课程有6门);1个省级教学团队、17个校级教学团队(其中教师教育专业校级教学团队有5个);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中教师教育技能训练中心是省级示范中心);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90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8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我校教师教育专业强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视实践环节教学。结合学校素质拓展学分计划,开展了教学改革,在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取得明显成绩。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近4年来编写了《论语注译》、《史记人物列传选译》、《世说新语注译》(上下)等书稿,20名学生创作了30多部网络长篇小说,点击率超过30万的有10部。1名学生创作了4部,共120万字(08级陈伶璐),公开发表的其他作品100多篇。发表论文3篇。物理学(师范)专业学生在近四年时间里共有16人参加过全国大学生与研究生物理师范技能竞赛,共获得特等奖1人次(是我省获得特等奖的三所高校之一)、一等奖9人次、二等奖8人次;10级学生何辉强、11级学生赖世权分别在2013年、2014年省教育厅主办的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物理组中以总分第一、总分第二的成绩获得一等奖;09级学生骆永宽在校期间在《中学物理》杂志上发表论文。音乐专业学生在柏林合唱节获金奖。英语专业学生多次获全国英语竞赛一等奖。体育专业学生在省级以上竞赛中屡获佳绩。据不完全统计,我校师范生自2010年以来在省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三等奖以上成绩超过200项。我校师范生在粤西各地公办中学教师招考中表现突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42.工作基础2-1“三位一体”协同培养前期基础(包括与地方政府、中小学、行业企业协同培养内容、协同培养机制等,请附支撑材料,如合作协议等)我校有四十余年教师教育专业办学历史,四十余年里,师范生的实习实践环节主要在茂名市所属中学完成。2010年之前的合作形式主要是“校校合作”,即我校和实习中学直接协商、共同完成师范生实习实践相关工作。通过多年的积累,12所长期与我校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且接收实习生较多的中学被确定为挂牌实习基地:茂名市第十中学、茂名市第十二中学、茂名市第十三中学、茂名市实验中学、茂名市第十六中学、茂名市第十七中学、高州中学、高州市第二中学、高州市第三中学、信宜市第一中学、信宜市第三中学、化州市第一中学等。我校还与茂名市一中等10所学校建立了实习工作关系,另有固定实习点16个。随着形式的发展,2010年开始,“校校双方合作”逐步演变为“高校—政府(茂名市教育局)—中学”三方合作。茂名市是我省人口大市,地处欠发达地区,有大量的中小学校长、教师亟待培训提高;我校是本地区唯一的本科师范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中学骨干教师培养的基地。经协商自2011年起,我校承担了茂名地区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农村中学教师的置换培训工作。2011至2013的三年里我校共完成了茂名地区459名农村中学教师的置换培训任务;期间先后派出了904名优秀师范生进行了农村中学的顶岗实习。“校——局”几年实质性的互惠合作,为双方今后的深层次合作奠定了基础。2013年,我校对茂名市辖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整合,经省教育厅批准,建立了以茂名市教育局为依托单位的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茂名市教育局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基地一方面要承担我校师范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实践课程任务,另一方面也要承担教育局所属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任务。见附件1、2、3、452-2教育教学改革前期基础(主要指按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相应类型改革项目的具体要求先行开展的工作,请附支撑材料)1、三方已有长期合作的基础。我校与茂名市教育局合作开展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农村中学教师置换培训暨师范生顶岗实习”、幼儿园长培训等各种培训已进入第四个年头,四年里双方合作顺利,保质保量完成了省厅下达的任务。我校与市属中学的合作关系已持续了四十余年,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已成为双方共同的任务,相应工作也已形成工作规范。2、我校教师教育部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毕业论文指导等方面有中学骨干教师的参与;同时,我校也有部分教师参与市属中学的教研教改、主动承担中学教学工作。3、近五年我校投入了近600万元用于教师教育专业实习基地及实训中心的建设,不仅在市属中学建立了一批优质实习基地,还在本校建成一个资产超300万、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教师教育实训中心,为三方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见附件1、附件4、附件5、附件62-3师资队伍建设基础(包括学校在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兼职教师等方面已采取的工作措施)我校现有教师教育专业教师201名,教师教育专业专职实验技术人员30余名。其中正高职称20人,副高职称51人;博士及在读博士20人;广东省“千百十”校级培养对象21人。2000年我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之初,教师教育专业教师队伍较为薄弱,学校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出台了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相关政策,从而引进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高职称教师中的80%都是升本后引进的。学校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采取多种措施,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博士学位教师中的大部分是通过在职提高的方式获得的学位。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已基本建成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能够适应本科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学校鼓励各专业聘请行业精英为我校兼职教师。我校教师教育专业每年聘请的校外实习指导教师超过100人(全部是各实习中学骨干教师);因人才方案制定、毕业论文指导、中学教师培训等工作需要临时聘请的校外专家每年约30人。63.改革与建设方案3-1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能够适应和引领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卓越中学教师。3-2“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1.建立合作共赢长效机制。我校与茂名市教育局、协议中学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茂名市教育局统筹规划本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科学预测教师需求的数量和结构,做好招生培养与教师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同时做好本地区中小学校长、教师继续教育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及经费保障工作。我校将社会需求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师培养环节,优化整合内部教师教育资源,促进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协议中学全程参与教师培养,积极利用我校智力支持和优质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明确全方位协同内容。我校与茂名市教育局及协议中学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3-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1.建立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比重适当、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采取将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请进课堂等方式,丰富师德教育的内涵与形式。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打破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的课程结构体系,开设模块化、选择性和实践性的教师教育课程。2.突出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紧密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全面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充分融入优秀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将学科前沿知识、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及时吸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3.推动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推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7征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师范生学习方式,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充分发挥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反思研究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4.开展规范化的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贯穿培养全过程,分段设定目标,确保实践成效。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和教育实践经费保障机制,切实落实师范生到中小学教育实践不少于1个学期制度。建立标准化的教育实践规范,对“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全过程提出明确要求。实行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建设教育实践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探索教育实践现场指导与远程指导相结合的新模式。5.探索建立社会评价机制。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卓越教师培养标准,试行卓越教师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准确把握并及时研究分析师范毕业生就业状况和供需情况,不断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增强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3-4师资队伍建设措施1.建立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优化整合我校现有教师资源,择优引进人才,配足配齐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聘请中学、教研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到我校担任兼职教师,从事卓越教师培养工作。2.积极探索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通过政策引导,积极鼓励我校与中小学、教研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开展“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教师发展新机制的探索。通过制度落实我校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深入中小学、教研机构和教
本文标题: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申报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101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