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结合实际谈谈对经济新常态的看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题目:结合实际谈谈对经济新常态的看法学院:专业:学生姓名:学号:2015年12月9日结合实际谈谈对经济新常态的看法新常态是近年来被提出的,直接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新概念,同时也给社会其他领域带来了重大轰动效应。这一新概念从提出到在政治、法治、党建、文化等各领域的广泛思考和引用。“新常态”不是一个静态目标,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目标。它意味着在降低速度的同时,必须同时推动市场化改革,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新常态”一词并非中国的首创,它最先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提出。在宏观经济领域,“新常态”被国际舆论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2014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在我们看来,中国领导人坦然借用这个术语,可以视为他们关注国际形势变化以及心态开放的信号。如何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它意味着怎样的政策内涵?不弄清这些问题,就不容易把握未来中国经济政策以及改革的方向。很显然,习主席提出“新常态”的语境是针对中国经济的,是为了说明中国经济问题,反映了中央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官方对于“新常态”概念并无权威解释,正因为如此,国内通过组织学习和讨论这一概念,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统一思想的过程。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可能包括如下含义:一是不追求过高的GDP速度。习近平同志在尚未上任时就提出不以GDP论英雄,显示其对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数据的倾向并不认同,甚至可能预见到了单独追求经济增长数据而忽视其带来的社会代价及不可持续性。二是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这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十六大”只提经济体制改革是一种修正。新时期的改革是全方位的,而经济体制改革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三是在提出新常态的同时,也强调需要维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这显示出决策层对经济增速下行仍有容忍度,也说明经济增速在目前只是一个相对次要的关注点。整体来看,中央领导强调中国经济“新常态”,似乎暗示只要经济运行能不出大的风险,能够平稳运行,便是可以接受的。因此,“新常态”代表了一种全面改革的系统思维,以及不认为中国经济会出大问题的从容心态。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在“新常态”思路下,中国今后的经济政策会如何设计?在我们看来,未来的经济政策需要考虑如下问题:一是不再把追求高经济增速作为政策目标,短期内会维持一个增长区间。这个区间大约是GDP增速7%~8%,具体目标可能在7.5%左右。有分析认为,中国将构筑5%~6%的新增长平台,以替代现在勉强维持的7%~8%的旧增长平台。这个方向是不错的,不过这种替换不会在短期内发生。我们预期,未来30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以每10年为一个阶梯,以7%、6%、5%的速度逐步放缓。面对经济增速放缓,新常态下的短期经济政策将会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以“微刺激”代替“强刺激”,不踩大油门。二是必须推动市场化改革。“新常态”不是一个静态目标,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目标。它意味着在降低速度的同时,必须同时推动市场化改革,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曾有市场人士以通俗的方式描述“新常态”的市场情景—“无效资金需求中断了,利率下来了,微观放活了,增速换挡成功了,产业升级了,企业利润上升了,股市走牛了,居民生活改善了,政府威信提高了”。而这一系列变化的发生,必须有市场化改革作为保障,要大力推动简政放权、放开市场准入、打破垄断等最基本的市场化改革。三是必须警惕局部风险系统化、扩大化。“新常态”实际上是对过去拼投资、拼资源、拼环境、拼负债的中国经济的一种纠正。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风险,房地产风险、地方债务风险、金融风险、实业萎缩与部分产业过剩的风险并存。这些风险目前在各个领域基本上以单独、可控的状态存在。如果经济运行偏离“新常态”—过快或过慢都可能诱发风险,最需要警惕的是各种风险扩大,相互影响而形成系统性的风险。“新常态”为今后的中国经济发展给出了新的战略定位,它意味着经济目标调整、决策目标调整,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也要随之调整。作为微观经济体的所有企业,都要主动来适应这种“新常态”的到来。我们都知道,在“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转型中,刚刚经历了“四次阵痛”,即部分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去产能化”、房地产调控、大气环境治理“去污染化”和地方政府金融负债高的“去杠杆化”。这一方面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考验,不得不艰难承受经济下行压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人口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将促进消费发展,这也就意味着将出现新一轮的巨大需求,包括投资和消费两方面。根据一项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54.77%。当年并指出今后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就是优化经济空间格局,建设更多的城市群。随着近年来的建筑热不断升温,当前我国的城市群多达30个,并计划在今后5—10年间,使建筑群规模扩大到606个,力争人口规模达到城市总量的82%,经济规模达到城市总量的92%。当前我国正在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正是围绕着城市群建设要求发生的。也就是说,城市群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带动核心和只要支撑,未来的竞争不单纯是产业竞争,更是城市群的竞争。环境污染问题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但在新常态影响下,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合格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政府对倡导绿色低碳经济的不断呼吁,预示着低碳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特别是在2013年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条措施后,《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将出台的大社会背景下,绿色经济发展为企业搭建了更大的商机平台,初步估算将拉动“治大气”、“治水”、“治土”方面的投资中几万亿元。经济新常态势必拉动消费升级,而消费升级又会推动公共性服务、消费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的向前发展。此前世界银行已经发布预测数据:到2030年,我国社会产业结构将随着服务业所占比重的不断上升而出现重大调整。而经济服务化的新常态使企业面临重大调整的同时,也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如养老、医疗、卫生、文化、旅游、物流业和互联网有关产业等诸多领域都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趋势引领下,若能将政府与市场的大手有力结合,尽量扩大民间投资,将对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和质量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在历经“四大阵痛”重挫之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而经济新常态引擎下,要想突破这一发展瓶颈,实现社会信息化是有效提升产业和产品竞争力、促进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这里所说的信息化主要包括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两方面内容。简言之,所谓的产业信息化就是在传统的生产经营中引入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化则是意味着在国内各领域掀起一场“互联网+X”的新产业革命(也就是德国人所说的“工业4.0时代”),就如当下最为常见的“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学习”等具体形式,而“互联网+城市信息化”的智慧城市已处于遍地开花的爆发式发展时期,也将给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为有的新机遇。要想对冲我国现行的经济下行压力,必须提高产业结构的水平,使其从低到高过渡发展,在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集中经济发展新兴产业。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创新是最好的催化剂,应重点从技术、产品、组织、商业模式和市场等几方面进行创新,积极构建创新独具特色的创业文化,推动合作创新,让企业自主主宰创新,构建发展平台经济运行模式。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权威数字统计报告称:在过去的一年时间内,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资本净输出国,战略转型已到了关键时期。光实现产品国际化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让世人所知的“中国制造”成功完成“中国所有”的模式转型,进而走上一条投资立国、创新品牌、整合全球资源的国际化运营路线。此外,经济新常态也少不得创新驱动,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新常态建设的良好“双轮驱动”,不断加强市场和政府的携手推进,将创新与创业有机结合,把握好当前的创业创新浪潮,也将是中国经济大阔步发展的重大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地区经济发展要实现稳步前进,就必须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预判未来趋势,深刻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严把端正经济工作指导思想这一道最紧要关卡。坚持新常态、新趋势、新思维,将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但当下的经济新常态并非一种稳态,一旦出现供需不等就必须进行宏观调控。
本文标题:结合实际谈谈对经济新常态的看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148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