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高三历史十四个热点专题训练精选(主观题).doc
1十四个热点专题训练精选(主观题)目次1、中日关系2、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与变法3、中国的政治制度发展历程4、多民族国家的统一5、防灾与救灾6、党的自身建设7、建国六十周年8、以人为本9、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0、中国的近代化过程11、中外政治制度12、三农问题13、科技创新14、改革开放三十周年1、中日关系:例:(湖北省百所重点中学200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日本学者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写道:“公元702年到777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6次之多。使节的船队大体为四艘。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中国史学家周一良在《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中说:“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材料二在中国近代,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其盛况不仅在中国留学史上是空前的,也是“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在时间上,中国人留学日本比留学欧美晚了数十年,但在人数上,近代中国留日人数超过了留学欧美各国人数的总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情况大事年表1895年御史杨深秀上奏:日本明治维新功在留学生,请派人赴日学习。1896年清朝驻日公使带赴日本学习的13名使馆学生为中国学生留日之始。1898年各省受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刺激开始派遣留日学生。1900年留日学生达140余人,成立励志会,创办《译书汇编》翻译欧美启蒙思想家名著。又改建“以民族主义为宗旨”的中国青年会。1901年清末新政开始,官费、私费留学的高潮掀起。当时的留学地域,英美德法俄各国皆有,但东渡日本者占90%以上。留学生秦力山在孙中山支持下创办《国民报》,宣扬革命救亡。这年,陈独秀因宣传反清被迫逃亡日本留学,次年邹客、周树人(鲁迅)到日本留学,两年后秋瑾自筹资金赴日留学。l903年留日学生达到1300余人。留学生黄兴、陈天华组织军国民教育会,提倡“鼓吹、起义、暗杀”以“实行民族主义”。此后,留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游学译编》、《浙江潮》等与国内以上海为中心的革命宣传相呼应。1905年留日学生激增,一年后达到12000余人,以江浙、两湖、广东和四川为最多。这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21906年清政府颁布留学新规定,限制留日学生资格,留日热开始降温。(1)报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大规模使节船队的目的是什么?推动中日交往频繁的重要因素有哪些?(10分)(2)八世纪前后唐朝和日本的友好交往有何意义?(6分)(3)近代中国留学教育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演进.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95~1906十年间促使中国青少年留日活动兴起和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并概括说明这一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12分)(4)根据以上材料,说明中日两国间留学教育兴起的共同原因。(4分)参考答案:(1)目的:加强与唐朝的政治联系,学习唐朝先进文化。(4分)因素:唐朝统一强盛,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日本当时落后、政府民间都重视向先进国家学习;中日之间海上交通技术的改善。(6分。评分说明:回答其中3个要点即可。)(2)意义:促进双方政治联系、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发展;使日本得以大规模吸收唐朝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丰富日本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日本成为中国文化圈的组成部分。(6分)(3)事件: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中国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末新政的推动,日俄战争日本的胜利。(8分。评分说明:回答其中4个要点即可。)作用:壮大知识分子队伍,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预备了大量人才。(4分)(4)对方文化先进;两国距离较近;有长期交往的基础;国内面临严重社会危机。(4分。评分说明:回答其中2个要点即可,若有其它言之成理的回答,可酌情给分。)2、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与变法:例一:(32分)(抚州一中2009届高三第六次同步考试)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往往出现重大的发展与变革,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世纪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基本上承袭此概念,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曾高度繁荣,而到中世纪时却衰败湮灭,直到此时才获“再生”与“复兴”,因此得名。但此时的文化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封建斗争的反映,故此名称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地表达出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原因。(4分)材料二: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国民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材一律禁用。在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清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如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合共和宗旨者可随时删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南京临时政府颁《普通教育暂行办法》(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革命派在教育方面采取的重大措施。(4分)材料三:“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新青年》(3)根据材料三说明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持有的偏见及原因。(4分),你认为在建设现代和谐社会中,对传统文化应持何种态度?(2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转折。请完成:(4)中国共产党在1953年、1958年和1987年分别制定了基本路线(或者总路线),请分别说出其主要内容以及对当时社会的主要作用(或者影响)。(12分)(5)历史发展启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社会转型?(6分)3参考答案:(1)态度: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反对封建宗教神学。(2分)原因:基督教会垄断文化;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古希腊罗马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2分,答出两点即可)(2)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国民宗旨,禁止用清政府颁行的教科书;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4分)(3)全面否定儒家传统道德,全面肯定西方文化。(2分)原因:“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2分)态度:扬弃(或批判、继承、发展、创新)。(2分)(4)①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造”)。引导全国人民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指明了方向。(4分)②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4分)③198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促进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4分)(5)面对社会转型应该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建立和谐社会,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改革开放,保护弱势群体,依靠人民群众,坚持科学发展观等。(6分,答出6点即可)例二:(32分)(遂宁市高中四校联考)社会转型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往往会出现重大的发展与变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居五年,秦人富强。——《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有关唐代制度的两则材料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通典》材料三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料四: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的学堂相继创办。其间还有150多人被派赴美、英、法等国留学。材料五: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稣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摘自《梦蕉亭杂记》)回答以下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对秦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并指出其重要作用。(6分)(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时制度有何改革与创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主要的创新之处。(7分)(3)材料三中提及的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中,有利于改善民生的主要措施有哪些?(3分)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2分)4(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教育变革的历史背景,(4分)并对此变革加以评价。(4分)(5)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材料五,归纳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6分)参考答案:(1)废分封制,行县制;废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度。(4分)作用: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2分)(2)创立科举制。(1分)增加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创武举和殿试;用高官主持考试成为定制。(6分)(3)青苗法;免役(也称募役)法;市易法。(3分)政府收人大为增加;保证农时有(4)鸦片战争后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洋务运动兴起,迫切需要近代人才。(4分)培养了一批翻译、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人才;但单纯学习西方科技,没有根本改变教育制度。(4分)(5)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内容脱离实际;触动了封建玩固派利益,遭强烈反对;变法理论偏激导致内部意见分歧。(6分)例三:(绵阳中学二诊模拟)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是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五,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燔诗书而明法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为田开阡陌封疆。————以上均摘自《史记》中的《商君.列传》(1)请回答:根据材料概述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6分)并概括奇迹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的措施?(3分)材料二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张之洞《筹设冶铁厂折》(1889年)(2)根据材料二,谈谈洋务派是如何看待“自强”与“求富”关系的?请结合材料予以说明。(6分)材料三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四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胡适《留学日记》(3)材料三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依
本文标题:高三历史十四个热点专题训练精选(主观题).doc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190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