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世界经济地理 复习提纲
1世界经济地理第一章一、21世纪世界经济的基本特点和趋势:(一)世界经济进入了全球化时代(二)科学技术主导全球竞争格局经济:一切物质或非物质生产销售活动的总称经济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销售全球化(三)区域经济集团化与全球化并行发展(四)世界经济在不平衡中发展1.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主要表现1.1跨国公司数量和规模空前发展1.2国际分工细化与深化世界经济全球化表明国际分工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关键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国际分工目前已从垂直分工进展到水平分工,从整体分工进展到零部件分工,从工序分工进展到工位分工,实现了车间与流水线的国际化。1.3国际贸易深化与扩大化国际分工的细化与深化导致了成品和半成品在国家和地区间迅速流动,从而带动了国际贸易额的增长。1.4国际资本流动加速国际间产业转移与技术转移加快,商品及服务贸易国际化的加速发展,造成国际间的大规模资本的加速流动。(二)科学技术主导全球竞争格局(三)区域经济集团化与全球化并行发展•区域性经济集团是超越国家界限的国际经济组织,其成员国必须遵守共同制定的经济政策和规则,实行不同程度的一体化,这就要求成员国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而让出部分国家经济主权。•全世界大约有20多个区域性经济集团。经济政策一体化程度可分为五种类型:(1)自由贸易区。(2)关税同盟。(3)共同市场。(4)经济共同体。(5)经济联盟。•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正在形成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三大板块为主的格局。(四)世界经济在不平衡中发展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实践证明,并非所有国家都能在全球化当中获取利益。经济要素: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管理.二、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贫富差距扩大日益严重世界上的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国家和少数人手中。(二)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世界经济快速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来自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即世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此相关的还有世界人口问题、世界粮食问题、世界能源问题、世界疾病问题等全球性问题。(三)国际金融危机频繁发生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二、世界地理2研究对象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地域系统形成发展的条件、结构、体系类型及其地域运动规律。三、研究方法1、方法论基础: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等2、数学方法:经济统计、图表分析、结构模型、发展远景模拟等23、传统方法:野外考察、调研五、地理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1、全球意识和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系统观念2、树立科学世界观的好课堂第二章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第一节全球人地关系的历史发展一、人地关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人类通过技术的发展去适应自然、挑战自然、控制自然,通过社会组织的形式来争取优势。在这一过程中,人类自身也不断被改造,形成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人地关系形式。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以原始技术为主的采集狩猎社会、以农业技术为主的农业社会和以工业技术为主的工业社会。目前正向以信息技术为主的信息社会过渡表4.1.1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阶段性特征发展阶段项目采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主要技术手段原始技术(石器、木器等)农业技术(青铜器、铁器、犁、耕作制等)工业技术(机器、电器、社会化生产)高技术、清洁技术、信息技术利用的主要资源天然食物农业资源(主要是耕地、淡水等可再生资源)工业资源(主要是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再生资源利用的主要能源薪柴水力、风力煤、石油等化石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能源与新能源对自然的态度崇拜、敬畏模仿、学习改造、征服调节、适应人口增长特征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继而下降;死亡率不断下降;高增长率,然后下降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或零增长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产生的问题食物短缺人口过剩、自然灾害、土壤侵蚀等生态破坏人口过剩、就业、老化,资源短缺,粮食紧张,能源危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全球变化主导性产业活动采集、渔猎农业工业信息等第三次产业主要的社会组织方式氏族(部族)农户、城邦、国家强权国家、社会化生产组织淡化国家、城市化、跨国网络组织消费方式满足个体延续的低水平食物消费维持基本(生存)需求满足高物质消费的发展需求物质与精神的全面需求和可持续消费发展方式小群体,粗放多个个体,粗放大规模粗放与集约化倾向大规模的集约发展人类行为影响的空间范围个体和群体的聚集地村落、区域和国家国家和跨国全球范围二、采集狩猎社会的人地关系时期:“采集狩猎社会是指人类产生到原始农业出现以前的阶段(距今大约300万—1万年),相当于3旧石器时代,经历了上百万年的时间。人地关系:此时人类还仅仅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普通成员和食物链中的一个普通环节,人的生存状态和其他生物物种并无大的区别。在采集狩猎社会阶段,人类完成了由猿–古人–现代人的转变。采集狩猎时代的人地关系特征人类使用最简单的石块和木棒进行采集狩猎活动,生存资源仅限于自然产品,人们只是靠采集天然的植物果实和根块以及捕鱼、狩猎为生,对食物生产的干预属于自然状态下生物链的一部分,产品的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也是自然界完全能够吸收的东西。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落后,使当时人类的消费水平仅仅限于维持最低程度的食物消费以延续生命和繁衍后代,人口规模也被严格控制在天然食物供给量确定的限度内。由于经常处于食物短缺状态,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社会形成了相互合作和财富公有制的社会特征,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亲族群体是主要的社会组织方式。总体上看,在采集狩猎社会中,由于人口数量少、技术原始,当时的人类并没有摆脱天然食物链束缚的能力。依赖自然并为自然所支配、而对自然的影响力极小,是该阶段人地关系的主要特征三、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时期:农业社会是指原始农业出现以后、工业革命出现之前的阶段,距今大约1万年—200年。阶段:Ⅰ原始农业社会:距今大约1万年到5000年是原始农业社会,相当于新石器时代。Ⅱ传统农业社会原始农业社会之后到工业革命之前则是传统农业社会时期,相当于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一)原始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原始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入了原始农业社会阶段。1、人类开始利用农业技术开发土地和生物资源来补充天然食物的不足。2、主要技术手段是以磨制的石器(如石斧、石锛、石铲等)和打制的石器(如石锤、石片石器等)为主。3、农业生产也是最简单的生产,但它却标志着人地关系作用方式的根本性变化。根本原因:社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极端落后。原始农业最初仅仅是对自然的模仿社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极端落后极低的消费水平和不大的人口规模消费结构对自然系统的压力不大人地关系基本和谐原始农业社会作为由采集狩猎社会向传统农业社会的过渡时期,虽然人类活动的强度较采集狩猎社会增大,但其仍然属于自然的控制之下,当时的技术结构和生产能力还不足以对自然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破坏,其对自然的干扰完全可以通过自然系统的自我调节而消除,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是和谐的。利用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气候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原始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入了原始农业社会阶段。社会产品主要是人类衣、食、住、行的必需品,大多是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都是自然系统可降解和可同化的。(二)传统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传统农业社会出现了代表着先进的和主体的文明的种植业。传统农业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是和谐的人类生活和生产中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特别是植物燃烧时提供的热量是最主要的饮食与采暖能源。利用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气候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社会产品主要是人类衣、食、住、行的必需品,大多是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人们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也都是自然系统可降解和可同化的。4传统农业与原始农业的根本区别:传统农业中单位土地上人为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和由此带来的单位土地上的生物产出量均有大幅度提高,而且物质、能量的产出和投入基本上是平衡的。传统农业社会主要人地关系问题:土地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土地侵蚀和土地退化,以及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十分无能为力。问题产生原因:技术结构改进和社会经济增长主要是导致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持续超过自然系统,尤其是土地的自然承载力,使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为了有效解决传统农业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在社会调控结构方面出现了进步,有以下表现:1.实现了由原始农业社会的氏族公社所有制向传统农业社会奴隶主所有制和农户(地主)个人所有制的转变。2.出现了国家这种社会组织来保护管理上述所有制和它们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土地等自然资源。3.促进了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人类聚落——城市的产生(城市的产生可以说改变了人地关系的空间结构,也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城市革命:第一次革命(奴隶社会末期)第二次革命(18世纪中叶)第三次革命(20世纪70年代)时间重大影响起因影响第一次革命(奴隶社会末期)城市有城,有市。城市开始成为手工业集中地和商品集散地,开始成为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城市”,另一方面是“城市乡村化”1.知识经济时代初见端倪。人类历史上已经经历过了采集狩猎经济时代、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2.数字网络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质、能量、信息,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各有其价值与功用3.人类生活进入到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个性化发展阶段,其标志是,人类的发展不仅能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享受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还能满足人的个性的发展,兴趣的发展,志向的发展,创造能力的发展以及理想和信念的发展和实现的需要4.后现代生活方式的崛起。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已成现实,一些发达国家老龄化时代也悄然到来5.经济自由开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不断强化。经济开放和经济自由是市场经济得以实现的前提1.城市机理数字化。城市数字化的结果,是数字城市的诞生,进而产生虚拟城市。因此,数字城市、虚拟城市与实体城市并存是知识经济时代城市体系的重要特征2.城市发展个性化。满足人的个性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的个性化的发展3.城市生活小区化。小区化是居民社会化的体现,也是社会化的组织形式。在中国是城市居民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必然要求4.主导产业服务化。在工业经济时代,城市工业为城市发展的基础5.城市布局分散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圈、城市群和城市带相继出现。产业发展相对分散化,促进城市布局出现分散化倾向6.城乡关系协调化。新的城市革命将引导以往的城乡对立关系,人与环境之间对立关系,向共生化、和谐化方向发展7.建设管理民主化。政府实行民主化决策和管理提供了群众基础,有利于建立和建设城市新的管理机制第二次革命(18世纪中叶)城市工业化,社会生产力以极高的速度不断发展。乡村城市化加速,人口从乡村迁入城市,享受城市生活方式。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膨胀,城市环境亦日趋恶化第三次革命(20世纪70年代)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取代工业时代的“物质经济”;知识资本取代物质资本在生产力三要素中起决定作用;城市发展以人为中心,进入数字化、个性化、分散化发展时代(二)传统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总体特征5从人地关系的垂直联系上看,基本上维持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其技术结构尚不足以对自然界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同时社会结构又有力的保障了人与自然之间由于人口的增多而导致的脆弱的平衡。从人地关系的空间联系看,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造就了传统农业社会的农业中心,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从而使人地关系的空间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四、工业社会的人地关系时期:工业社会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前后的英国,产业革命形成时,大约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才得以在欧美国家全面确定。影响:工业社会是人类历史中人口增长最快、发展最迅速、财富积累最多及社会变动最剧烈的时期。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广泛开发与工业的兴起,彻底改变了农业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方式、社会系统的结构乃至文明的模式。工业社会的形成工业社会的形成和扩张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而与传统农业社
本文标题:世界经济地理 复习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201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