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重庆土壤主要类型及受污染状况摘要:文章综述了重庆地区土壤的主要类型,分布的规律,以及土壤污染的状况。重庆市作为西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又作为山地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耕地储量相对较少,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重庆土地呈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趋势,土地使用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达,人类活动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工业“三废”、农药、化肥的施用,不合理的耕作措施等,使土壤污染严重。关键词:重庆;土壤;污染;重金属土壤是历史自然体,土壤的形成是气候、地形、母质、生物、水文以及人为活动的产物。研究区在特定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和植被等条件下,发育的土壤类型多样。根据土壤普查全市共有水稻土、紫色土、黄壤、石灰岩土、积土、黄棕壤、棕壤、山地草甸土8个大类,16个亚类,37个土属,114个土种。土壤类型及分布状况1.1水稻土水稻土是在长期的周期性淹灌种稻过程,即水耕熟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土体构型和物质循环的特殊耕种土壤。重庆市水稻土面积为1257963.74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5.27%。由于水稻土是以栽培水稻为中心发育而成的土壤,因而其分布范围决定于水稻的分布。重庆市的水稻土广泛分布于海拔1500m以下的河谷阶地、丘陵、平坝及溶蚀槽坝内。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水稻土的面积急剧减少。这与水稻是喜温作物,在其生育期内必须保证一定的有效积温和充足的水源的特点有关。重庆市水稻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所处部位光热条件好,是粮食生产,特别是稻谷生产的主要土壤类型。在农业利用上,主要以稻—麦、稻—油等农业组合。但重庆市水稻土在农业生产中由于水利条件差,地形地貌复杂,致使区域排水不畅,冬水田面积比重大,湿害严重,潜育化突出,农业生产水平低等生产问题十分明显。因此,针对性的改造这类土壤和农业生产环境是充分利用水稻土壤为农业生产发挥更大的作用。重庆市水稻土按土壤水分的运行情况,土壤发育阶段及附加成土过程,划分为潴育水稻土、淹育水稻土、渗育水稻土、潜育水稻土和漂洗水稻土5个亚类。1.2紫色土紫色土是重庆市分布面积最广的土类,面积为2737346.10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3.22%。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地区及中部的涪陵、南川、丰都和东部的云阳、忠县、万州、开县一带。在中低山处呈块状分布,大多分布于海拔800m以内。紫色土是在紫色岩风化物上形成并基本保持了母质理化性质的一类土壤,显然,紫色土具有岩性土的特点。但是紫色土成土速度快(从岩石—风化物—土壤),发育进行程慢(从饱和土—不饱和土),在物质、能量交换都很强烈的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竟能大面积、大跨度分布,保持稳定的土壤性质,并具有优良的生产性能,有很高的土壤生产率,这是一般岩性土所不能比的。正因如此,紫色土区成了中国最早的农业开发区之一。紫色土是重庆市粮、油、果、桑、药及多种林木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开发、利用、改良、保护紫色土,对重庆市经济发展具有战略地位。紫色土发育浅,土质肥沃,结构良好。土壤微生物活力强,易耕作,宜种度广,是我市主要的农业土壤资源和旱粮、多经作物以及柑桔、蚕桑的主要生产基地。主要出产小麦、玉米、红苕、豌豆、胡豆、高梁、绿豆、黄豆、花生、油菜、甘蔗、柑桔类、梨类、麻类、烟草、生姜和各种蔬菜等多种农副产品。紫色土由于所处地区多为丘陵,大都辟为农地,森林覆盖低于3~5%,仅存在着部分散生的自然植被,因而,保水防冲能力弱,水土流失严重,使坡土极浅薄,作物易受旱,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单产水平的提高。因此,实行土、水、林综合治理,坡地改梯地,治理坡面水系,兴修蓄水池,治沙凼、植树、种草、营造农业防护林,增施有机肥和氮磷钾肥以及合理的耕作,是培肥紫色土的根本措施。1.3黄壤黄壤是重庆市重要的土壤资源,其面积为2371750.39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8.78%。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1500m的低、中山及丘陵地带和长江及其支流沿岸的二、三、四、五级阶地上。其中以海拔400m~1200m的分布面积最大,占黄壤总面积的75.22%。黄壤是重庆市山区的重要旱粮和多经用地,同时也是重要的林业基地。黄壤具有明显的发生层次,其农业土壤剖面构型为耕作层—心土层—母质层。自然土表层有10~30cm的未分解或半分解枯枝落叶腐殖质层,其下为粘重、紧实的淀积层,颜色为黄至棕黄色。黄壤的有机质随植被类型而异。在自然土中,有机质由于腐殖质层存在,可高达5%以上,但心土层则迅速降低,耕作黄壤随熟化程度提高而增加。氮、钾含量均属中等水平。在农业土壤中大部分磷以闭蓄态存在于土壤中,使绝大部分黄壤速效磷低于10mg/kg,是典型的缺磷土壤之一。由于土壤淋溶强,盐基饱和度低,土壤酸度大。绝大多数黄壤pH值小于6.0。黄壤是重庆市山区的主要旱粮和多经用地,同时也是林业基地。农作物主产玉米、小麦、红苕、土豆和多种蔬菜以及茶叶。自然林被为常绿阔叶与针叶混交林,次生林被主要为马尾松、松木、香樟等乔木林和种类繁多的竹林、灌木、草本植物,同时林下附生多种药材。黄壤具有过粘、过沙、过酸三大特点。耕作土壤具有瘦、冷、湿和特别缺磷的共性,因此在黄壤上种植玉米、小麦常出现红苗现象。当前黄壤最主要的问题是植被破坏,迹地和蔬林地比重比较大,水土流失严重,土性多显贫瘠。根据发育阶段,黄壤划分为黄壤、漂洗黄壤和黄壤性土三个亚类。1.4石灰(岩)土土类面积为963234.74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1.69%。石灰(岩)土是石灰岩风化发育形成的,土体中夹有石灰岩碎屑,土壤中含有少量游离碳酸盐,呈中性至微碱性的土壤。石灰(岩)土主要分布于石灰岩地层出露的背斜低、中山的槽谷区。石灰(岩)土主要分布在海拨1500m以下背斜低山槽谷内、,中山均有少量分布。成土母岩主要为三迭系及三迭系以上各地层石灰岩风化物。在亚热带气候条件下,重庆市石灰(岩)土形成过程中碳酸钙虽然遭到不断淋失,但石灰岩裸露、母岩碳酸钙含量高,土壤受石灰岩溶蚀后,富含重碳酸钙的地表水进入土体中,延缓了土壤盐基的淋失,通常有一定数量的碳酸钙残留于土壤中,使石灰(岩)土的淋溶和淀积复钙作用反复进行十分活跃,延缓了脱硅富铝化作用,形成了石灰(岩)土。质地粘细,pH呈中性或微碱性,表层粒状结构。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受母岩的风化残留物质的制约。石灰(岩)土主要生长着疏林草地和森林地,而农业耕地所占比重小,农业利用上种植为玉米、红苕、洋芋、小麦等作物。按照土壤发育程度和有机质积累的差异,重庆市的石灰(岩)土划分为黑色石灰(岩)土、棕色石灰(岩)土、黄色石灰(岩)土和红色石灰(岩)土四个亚类。1.5新积土土类面积为12855.88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0.16%。新积土是由河流流水沉积物或山丘、河谷低处的洪积物和堆积物发育而成,分布范围十分广泛,气候类型多样,而且由于河流源头和流经地域的地质、地貌类型多种多样,沉积物质十分复杂。因而成土母质的来源深刻地制约着新积土的属性。重庆市的新积土主要分布于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大宁河等沿江沿河阶地上,绝大部分已开辟为耕地,是肥力水平较高的农耕地。由于新积土母质来源于河流沿岸不同的土壤母质,其不同的土壤母质影响着新积土的性质,即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发育不同的土壤。但一般来说,组成都较复杂,沉积层深厚,几米至十几米。由于受河水流速的影响,土壤质地对土壤性质影响表现明显。距河床远近不同,由近到远,由粗变细,土壤一般为轻壤至中壤,在多次沉积和流水分选作用下,土壤成层性和成带性十分明显。这类土壤剖面多为耕作层—心土—母质,其犁底层表现不十分明显。新积土母质组成复杂,其土壤颜色多为灰棕、紫棕色、黄色,养分较为丰富,土壤中不仅钾、钠、钙、镁等金属元素高,微量元素也常比一般土壤的平均含量高。在农业利用上耕作容易,土壤湿润抗旱性较强,所处地势平坦,水热资源丰富,宜种性广,是我市粮经高产优质的高产旱作土。但这类土壤,特别是处于河床较近的土壤易受洪水冲刷,形成不稳定因素。新积土按照物质沉积过程的差异划分为新积土和冲积土峡两个亚类。1.6黄棕壤土类面积为651081.2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7.90%。集中分布于海拔1400m-2100m的中山上。黄棕壤在我市属山地垂直地带性土壤,它在温凉湿润的生物气候条件下生成发育的,土壤具有弱度的脱硅富铝化作用,次生粘土矿物以蒙脱石为主,其次为伊利石和高岭石;黄棕壤还具有明显的淋溶作用,碳酸钙已经淋失,盐基饱和度低,土壤呈酸性反应,土体常见粘粒下移和累积,但铁锰的淀积在土壤中则少见和难见。成土母质为三迭系、二迭系、志留系、寒武系,奥陶系、震旦系地层灰岩、白云质灰岩、砂页岩和板岩风化的坡残积物。黄棕壤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下,具有明显的发生层次,一般有10~20cm的腐殖质层,其下为30~40cm的腐殖质浸染层,再下为心土层,土壤结构多为块状,其养分含量有机质积累多,但分解缓慢。黄棕壤是重庆市的主要林业土壤,农业耕地利用少,它不但生长着常绿阔叶及针叶混交林,而且林下还生长着天麻、杜仲等名贵药材。黄棕壤按其腐殖质积累特点、土壤发育程度和侵蚀委员长的差异,将黄棕壤土类划分为黄棕壤、暗黄棕壤、黄棕壤性土三个亚类。1.7棕壤土类面积为116871.63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42%。棕壤过去又叫棕色森林土,这是对温带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森林土壤的统称。但在划分了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类之后,棕壤仅限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下的地带性土壤。棕壤在重庆地区的土壤垂直带中,一般为最上端的土壤类型,其下多与黄棕壤相接。棕壤分布的高程为海拔2000~2700m,主要分布在城口、巫溪等县。棕壤的成土母质以变质岩、砂板岩类为主,其次为灰岩、泥页岩、花岗岩等残坡积物,在沟谷地带有零星的冲洪积母质。砂岩、泥页岩发育的棕壤土层较厚,粘粒和粉砂含量较高;板岩类发育的棕壤粘粒含量较少。但由于棕壤分布地势高,除生物气候因素外,土壤属性受地形、母质影响也十分明显。棕壤地表枯枝落叶来源较丰富,在湿润和干冷交替作用下,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和腐殖质的形成,未耕垦的棕壤都有明显的枯枝落叶层和较薄的腐殖质层,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多大于5%,最高的可达14%,但腐殖化程度比黄棕壤低,未分解的腐殖质残体较高。腐殖质组成以富里酸为主,胡敏酸与富里酸的比值为0.69,碳氮比值大于10。按照淋溶作用的强度和土壤发育程度的差异将棕壤土类划分为棕壤、棕壤性土二个亚类。1.8山地草甸土土类面积为11580.92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0.14%。山地草甸土是发育于森林地带的草甸土,生长草甸或草灌植被。主要分布在东部大巴山的海拔1800m到2700m的台峰丛洼地,以及丰都、石柱、武隆等县海拔在1400m以上岩溶中山中上部平缓低洼地带。山地草甸土的分布区域,水、热条件比较优越。主要植被为稀疏的灌丛草甸,牧草生长茂盛,产草量2500~5000kg/亩,覆盖度可达80~90%。主要有喜湿的苔草、蒿草、羊茅、青茅、针茅、披碱草、委陵菜等。稀疏的灌丛有杜鹃、矮山栎、小蘖、马桑子、木姜子、枸子等。成土母质多砂岩、页岩、千枚岩和灰岩、白云岩的残坡积物、洪积物。山地草甸土植被生长好,而且生长期长、禾本科草比重大,加之气候冷凉,有机残体分解缓慢,因而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十分明显,有较厚的草根盘结层和腐殖质层,表土有机质含量6~10%,有的高达20%,而且积累深度达100cm左右,心土层的有机质含量也有3~5%。山地草甸土的另一个特点是风化度浅,氧化还原过程弱。土层多数在60cm左右,而且剖面中有较多的石砾,粗骨性强。铁、锰在剖面中的移动不明显,仅少数剖面的心土层可见铁、锰胶镆。剖面上下硅、铝、铁含量变化不大,硅、铝分子率多在3以上。一般无潴育层,位于低湿平缓处的山地草甸土底土层有潜育现象。该土类仅划分山地草甸土一个亚类,基本特征是土层深厚,有明显的草根盘结层和腐殖质层,土体构型多为As—A1—B—C。草根盘结层(As)一般厚度在10cm以上,有的达20cm;腐殖质层(A1)发育较好,厚度20~40cm。土壤质地较轻,以粘质壤土为主,全剖面有较多的石砾
本文标题:土壤学论文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208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