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5(精)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第五讲:正示十章调和第四纲要一、初先明修心之要二、正示调和之法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一、初先明修心之要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一、真正发心夫行者初学坐禅,欲修十方三世佛法者,应当先发大誓愿:度脱一切众生,愿求无上佛道。其心坚固,犹如金刚,精进勇猛,不惜身命。若不成就一切佛法,终不退转!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二、具足正见然后坐中正念思惟一切诸法真实之相。所谓善不善无记法,内外根尘妄识,一切有漏烦恼法,三界有为生死因果法,皆因心有。故《十地经》云:「三界无别有,唯是一心作。」若知心无性,则诸法不实,心无染着。则一切生死业行止息。作是观已,乃应如次起行修习也。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智者大师认为调五事之前,必须建立二种根本:真正发心、具足正见。‧发菩提心为修习任何法门所必须,《大乘庄严经论》指出有十六种譬喻,赞叹菩提心之功德。菩提心譬如大地,增长摄持一切草木,发心修习佛法,犹如于大地种下一种子,若无菩提心,则此种子无法发芽生长为草木。因此,若无菩提心,犹如无大地的种子,此种子终将枯萎,往往无法长时期修习佛法。菩提心亦譬如车乘,众生由此岸到彼岸,必须有车乘,修习佛法若无菩提心,则再多的布施、持戒……所积集之福德资粮,若无菩提心之引导(车乘),仍不能成就解脱分。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因此欲修习止观,必须发菩提心,发大誓愿:1.为度脱一切众生----修习止观之目的,是为解脱无量无边生死轮回中,曾经做我母亲之众生(一切如母有情),为达此目的,因此要修习止观。2.愿求无上佛道-----为利有情愿成佛,为达度脱一切众生之目的,因此必须求无上佛道,成佛救度无量无边之众生。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智者大师二十二岁亲近慧思禅师,修习法华三昧忏、诵《法华经》八年。三十岁至瓦官寺讲《法华经》《大智度论》《释禅波罗蜜》而轰动一时。年三十八至天台山用功。智者大师能在道场的系缚、眷属的纠缠中,看破放下,隐身至天台山,此比当时出家时的看破放下,更不容易。若无真正发心,心中夹杂名利,则无法退出,而中途变节,如夹杂质的金刚(因地夹杂),无法破除障碍。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具足正见----发心正确后,于禅坐中正念思惟一切诸法真实之相----所谓因地身口意之善、不善、无记之法,及果地心外之六根、六尘、及心内之六识,一切有漏烦恼法,三界有为生死因果法,皆因心有,由于现前一念心性之迷悟而安立。智者大师并引证《十地经》云:「三界无别有,唯是一心作。」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二、正示调和之法(饮食、睡眠、身、息、心)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一、释名述义云何名「调和」?今借近譬,以况斯法。如世间陶师,欲造众器,先须善巧调泥,令使不强不懦,然后可就轮绳。亦如弹琴,前应调弦令宽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诸妙曲。行者修心,亦复如是!善调五事,必使和适,则三昧易生。有所不调,多诸妨难,善根难发。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调和之意义----今借譬喻,以此况调和之法。如世间做陶器的师父,欲造种种的陶器,先须善巧调泥(调五事),令使不强(干)不懦(湿),然后置于转轮而成形(修止观)。亦如弹琴,之前应调弦(调五事)令松紧适当,才可弹弄(修止观),出诸妙曲。行者修心,亦复如是!善调五事,使令和顺适当,则三昧易生。有所不调,多诸障碍,止观之善根难发。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二、调和五事分三:初调饮食。二调睡眠。三调三事。1、调饮食一调食者。夫食之为法,本欲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心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此二者非得定之道。苦食秽触之物,令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反。此为修定之初,须深慎之也。故经云: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饮食有二好处:1.资身----资养色身,使色身生存。2.进道----因气血充足,而增进道业。欲界众生有饮食、睡眠、男女三种欲望,欲界众生不能完全无饮食、睡眠,故佛陀要佛弟子“调和”饮食、睡眠。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调和饮食之量-----食若过饱:则呼吸短促,身体满胀,提不起劲,筋脉不通;影响内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体之气血虚弱(身羸)内心浮动(心悬),不能专注(竟虑不固)。‧因此过饱、过少皆非得定之道。通常饮食若能维持身体机能,则少吃为宜,慢慢调试,试试不同食量及打坐之效果,调出最适合自己之量。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调和饮食之质-----若食臭秽污浊之物,例如五辛等本质秽浊之物,生食增加瞋恨心,熟食增加淫欲心,又如腐败之物,增长霉菌,此等秽浊之物食入令人心识昏迷;若食入与体质不合之物,则触动老毛病(宿病),使四大失调。凡夫之身心,包含色心二法,由色心二法开出五蕴,由五蕴而开出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界,识即明了性,为能缘,尘为所缘,识必须依止根才能生起了别,根(四大)若有问题,则明了性会受响影。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戒律中之不饮酒戒,制定之因缘如下:古时有一村庄,有一毒龙,村民不堪其扰,而至僧团,请求降伏此毒龙。僧团即派大阿罗汉周利盘陀伽去调伏此毒龙。大阿罗汉之神通广大,马上就调伏了此毒龙,将它置于钵中。此时村民大喜,故准备众多饮食,礼请周利盘陀伽去应供。应供物中有瓶黑酒,周利盘陀伽不知而将此黑酒饮尽,此后便头昏眼花,欲走回僧团。不料尚未到僧团即不支倒地。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佛陀见之,便问:「此人是谁?」阿难答曰:「周利盘陀伽。」佛陀曰:「此人是否为调伏毒龙之人?」阿难答曰:「是。」佛陀曰:「此人是否可调伏地上的蛤蟆?」阿难答曰:「否。」佛陀因此诃责饮酒种种之过患,召集所有僧团,而制定不饮酒戒。由此可知,大阿罗汉之圣人,其五分法身坚固成就,若食入不适合之饮食,仍会受极大的影响。凡夫亦然,“根”为心识之依止处,若不调和,则明了心亦会受影响。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故修定之前,必须注意饮食,须审慎之也。故《毗叶罗如来略教戒》经云:「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调身----「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身体健康道业才能成就,注意饮食之质量。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调心----「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于空闲处安住,息诸缘务,内心于寂静处修止修观,每日精进不间断。‧如此调身、调心为三世诸佛之共同教诫。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二、调睡眠二调睡眠者:夫眠是无明惑覆,不可纵之!若其眠寐过多,非唯废修圣法,亦复丧失功夫,而能令心暗昧,善根沉没。当觉悟无常,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念心明净。如是乃可栖心圣境,三昧现前。故经云:「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眠与痴心所相应,睡眠时失去明了心(无明惑覆),因此不可放纵!若睡眠太过,则时间空过,亦会丧失之前所成就的止观功德。睡眠时,身体机能缓慢,时间恰当则可养神,若睡眠太过则令脑缺氧,易头昏脑胀,身心懒散,令心暗昧,打坐时不得法喜,善根沉没。故当觉悟生命无常,应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内心明了寂静。如是明了寂静之心,乃可安住于佛法僧(栖心圣境),相续用功,三昧现前。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故《遗教经》云:「初夜后夜,亦勿有废。」初夜、后夜不得睡眠,只于中夜睡眠四个小时。《瑜伽师地论》对睡眠亦有二种说法,一则与《遗教经》同,睡眠以四个小时为宜;另一则睡眠以六个小时为宜。「勿因睡眠,令一生空过,既无忏除罪障,亦无增长福慧,无所得也。当念身心剎那剎那之幻灭,如无常之火,烧诸身心世间,当趁无常之火未烧身前,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古印度将一日分六时,即日三时,夜三时,每时相当于现在的四个小时。‧《瑜伽师地论》指出,睡眠不宜过久,若超过六个小时,则令心暗昧,善根沉没。若用功时累了,则可小睡片刻(分段睡眠),醒后马上用功。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三调身,四调息,五调心,此应合用,不得别说。但有初、中、后,方法不同,是则入住出相有异也。夫初欲入禅调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须详审。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则散乱难录,兼复坐时烦恼,心不恬怡,是以虽在定外,亦须用心,逆作方便,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得所。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初至绳床,即须先安坐处,每令安稳,久久无妨。次当正脚,若半跏坐者,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来近身,令左脚指与右腔臂齐;右脚指与左臂齐;若欲全跏,即正右脚置左脚上。次解宽衣带周正,不令坐时脱落。次当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对,顿置左脚上,牵来近身,当心而安。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次当正身,先当挺动其身,并诸支节,作七八反,如似按摩法,勿令手足差异,如是已则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耸。次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次当口吐浊气。吐气之法,开口放气,不可粗急,以之绵绵,恣气而出,想身分中,百脉不通处,放息随气而出,闭口鼻纳清气,如是至三,若身息调和,但一亦足。次当用口,唇齿纔相挂着,舌向上腭,次当闭眼,纔令断光而已。当端身正坐,犹如奠石,无得身首四肢,切尔摇动。是为初入禅定,调身之法。举要言之:不宽不急,是身调相。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智者大师将修习止观分为入禅、住禅、出禅三个次第。‧调五事中,饮食、睡眠分开调,身、息、心则应合用,不得别说。‧未修止观之人,心常向外攀缘,心光外泄,不易察觉身、息、心互相之关系,而修止观之人,则可察觉身、息、心互相之关系,一但身、息调合,则内心亦调合;内心明静,则身、息亦调合。身、息、心虽应合,但亦有初、中、后之次第,调合方法不同,则入禅、住禅、出禅之相亦有异也。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夫初欲入禅调身者:行人欲修止观前一个小时(定外),行住坐卧,动静运为,皆须小心注意,因身心有等流性,修止观前一个小时内任何之行为,皆会影响修止观。‧若修止观前作粗(粗)犷费体力之工作,或是内心烦恼粗(粗)犷,例如修止观前与人吵架,则气息随粗(粗),则散乱难录(念力),打坐时烦恼不安(昏沉、掉举),内心不寂静(恬怡);因此修止观前,身体及内心皆不宜粗(粗)犷,因此虽在定外,亦须用心,为修止观做准备(逆作方便),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得所。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南传与北传佛教有不同入禅调身之法:北传者先拜佛、念佛、经行之后才坐下,由粗而细,先拜佛(粗)令气血顺畅,此时稍喘,经行(细)调合喘息之后才坐下。南传则不强调拜佛,而强调经行,于打坐前先经行一个小时,由慢而快再慢,之后再坐二小时,再经行一个小时………..,藉由经行于出入禅时调身。总而言之,修习止观前,皆必须调身,为止观之前方便。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智者大师指出打坐之方法(由下而上):一、初至绳床(打坐处),须先安置坐处,使令舒适稳定,久坐无妨碍身体。打坐之座位,后方须稍微高于前方,否则久坐易驼背,此外,坐垫须通风(例如竹垫),否则坐久易生肠病(疮)。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其次应当将脚摆好(正脚),若半跏趺坐者,以左脚置右脚上,令左脚指与右臂齐,右脚指与左臂齐;若欲全跏趺,即右脚置左脚上。‧脚的姿势会影响气息,佛陀于经论中赞叹全跏趺,因全跏趺较稳定,脊椎不易弯曲(驼背),令气血充足,使令明了心强,精神集中。密宗经论将全跏趺分为二种:1.降魔坐(右脚在下):中国禅宗多属此,此坐可破恶,调伏烦恼力量强。2.吉祥坐(左脚在下):密宗多属此,此坐可生善,生起大悲心。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
本文标题:修习止观坐禅法要5(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226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