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七年级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聚焦教与学转型难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课题名称:七年级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海陆的变迁”姓名:尹惠工作单位:洞口县竹市镇中学学科年级:七年级地理教材版本:人教版一、教学难点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本节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本节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及其原因。这部分知识容易激发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海陆变迁”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特别是“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内容时间尺度大。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世界主要山系、地震分布规律是教学的重点,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是难点。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晰(学生懂)、具体、可操作、可以依据练习测试题)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成因。3、通过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养成探究精神及科学的学习方法。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七年级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及原有的知识储备,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是不断变化的,这些都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本节因为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感受不到,七年级学生接触地理的时间较短,读图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借助于信息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化。现在多数学生家庭中有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具备上网条件;学生具备一定的上网收集、筛选图片等能力、运用智能设备进行演示的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供了可能。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教学过程有: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播放录像《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指导学生运用谷歌地图,对“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红海”等准确定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调动积极性,加强认知感。观看生动的视频,产生学习兴趣,进入情境。运用网络技术,快速定位。探究: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当中,你能举出例子吗?2、这样的变化既有缓慢进行的、也有剧烈变化的:1)缓慢的地表形态变化根据现实现象进行猜想明确海洋和陆地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大陆漂移过程”的Flash演示动画阅读故事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由来,观察魏格纳提出家说的“证据”观看视频明确大陆漂移的过程。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微视频《板块的运动》看微视频(可回看、停顿),学习板块运动的几种形式及其产生的结果,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积极运用相关理论解答问题。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本节课“海陆的变迁”主题相关的内容,需要较大的时间、空间想象力,对于初中低年段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针对特定的瓶颈,本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了视频、动画、谷歌图片、互动白板等手段,将较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模拟的学习情境,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得学生对于海陆变迁这样一个难以捕捉的地理事物,有了很真切的感受,学习因此变得有趣和容易了,学习效果的提升无疑可以预见。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板书)
本文标题:七年级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275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