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南渡,渡往何处?—《南渡北归之南渡》读后感20世纪上半期。这是一个波滚云涌的时代。列强的坚船利炮携带着西方文化敲开了古老中国的腐朽大门。泱泱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欧风美雨的冲刷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一贯的“天朝上国”的优越感瞬间化成碎片,嘲笑着无知的国人。民族危机随着列强侵掠野的膨胀而更加深重,山雨欲来风满楼,文化在走向毁灭,同时亦是重生......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高瞻远瞩的蔡元培秉持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学方针,在北大引燃了他亲手制作的文化炸弹;耿直张扬的傅斯年振臂高呼带领北大同僚揭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由此开始了他绚烂不羁的传奇一生;才貌双全的林徽因用一颗至真至纯的心灵,将她的风华绝代记入史册;还有“三百年来一大师”的陈寅恪凭刻苦严谨的钻研铸成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乌云密布,风雨如晦,人心惶惶,但随着卢沟桥事变的一声炮响,这一切似乎还是来得太过突然。平津沦陷,学人们就此踏上了南渡之路,一条曲折艰难却又注定辉煌无比的道路。南渡之路曲折遥远。从时间跨度上来说,这是一段持续九年的流亡生活;从空间跨度上来说,这是一段从平津到长沙到昆明再到四川的跨越大半个中国的遥远距离。但它并不能用时间和空间这些简单的标准来衡量。其中的种种或许只有那些亲身经历、真正体会过的人们才会明白,这中间有炸弹落到梁家的惊险,有一路徒步翻山越岭的艰难,有土匪强盗的威胁,有风餐露宿的辛苦。即使是在昆明安顿下来,却也难逃日日的空袭,甚至一段时间后大家在听到空袭警报后都寻常到不再有丝毫的惊慌失措。南渡之人坚定乐观。国难当头,民族危急,流亡的知识分子从内心深处生发出一种悲愤交织的情愫,这种情愫又迅速铸成哀兵必胜、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坚定信念,一种与国家民族同生死共患难的英雄主义气概。南渡之路上,学人们或是高唱着救亡歌曲,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支撑着自己继续走下去;或是暂时忘掉战争惨烈、条件艰苦,实地研究地形地貌、收集民歌民谣、了解风土人情,接近书本之外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他们挺身撑起为民族复兴保存最后一批文化种子的重任,在抗战的后方开办学校、创立研究机构,克服重重阻碍,坚定着文化抗战的决心。西南联大就是其中的产物,它的校训“刚毅坚卓”正是南渡之人高尚品质的真实写照。在那时,清华校长梅贻琦曾说:“在这风雨之秋,清华正好像一只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驾驶它的责任,此人必不应退却,并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向前。”南渡途中不乏学富五车、百年难得的大师学者,他们本应在装潢考究的研究室里享受着高水平的待遇,无需烦扰于外界的动荡多变,心无旁骛地研究学问,但却因时代的特殊,踏上流亡的道路,毫不犹豫地掌起了文化之船的舵,没有丝毫退却,没有丝毫畏缩,驾驶着它按既定的方向稳稳前行,驶向民族抗战胜利的那一天。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那段历史已经太过遥远,正在渐渐的湮没于史书典籍中,正在渐渐的逃离现代人日趋健忘的大脑。但潜藏于事件之后的人物的精神永远都不该被遗忘,永远都不应在时间洪流的冲刷下褪色模糊。南渡,何止是渡往一块远离战场硝烟的安宁的栖身之地,于个人而言,是渡往品格更加高尚的境界,于民族国家而言,是渡往文化复兴的萌芽之地。
本文标题:读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283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