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述职报告 > 小说叙述角度-人称-教学设计
1《外国小说欣赏》叙述视角和人称教学设计冯小艳河北秦皇岛市山海关第一中学一、【设计理念】1.教材分析:叙述角度和人称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话题叙述中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小说基本特征,是小说欣赏的的第一步,而叙述人称又和叙述角度密不可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2.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获得语文学习经验的直接参与者、行动者,更是语文学习中能力提升和价值观培养的主角。平时大多数人有看小说的习惯,对一些技巧可能没有过多关注过,所以在小说写作上也没有大胆尝试,通过叙述角度和人称的讲解希望学生在阅读小说甚至在写作上能有个很好的促进作用。二、【教学目标】1.了解叙述角度和人称的有关知识,初步感知小说基本特征。2.通过阅读及反思,尝试“讲故事”,学会选择合适的叙述视角,运用恰当的人称。3.进一步反思小说中第一人称的作用,联系高考,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1.注意从不同角度解读小说,学会运用人称写作,表达。2.用所学解决高考试题中的实际问题。四、【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大家爱听故事吗?小说就是一个故事,它要有个讲述人,下面我们看一下《祝福》改写版,思考谁在讲故事。展示:《祝福》改写版:祥林嫂,卫家山人,一生非常艰辛、坎坷。早年嫁给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有婆婆和一个小叔子,家中以打柴为生。某年春,丈夫不幸去世,祥林嫂孤身一人来到鲁镇,后在鲁四老爷的家中作女工。祥林嫂虽然是一个寡妇,但她模样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常常顺着眼,是一个安分耐劳的人。试工期内她干活勤快有力,很快就成为了鲁四老爷家中正式的女工。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但是祥林嫂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怠,到年底,筹备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好景不长。新年刚过不久,祥林嫂的婆婆突然来到了鲁镇,并强行带走了祥林嫂。哪知道祥林嫂的婆婆为了给小叔子筹办结婚的彩礼,竟然将祥林嫂强行嫁到了山里。在众人的迫使下,祥林嫂又嫁给了第二个丈夫。年底,祥林嫂的儿子出世了,一家人的生活倒也平静了一段时间。时隔不久,厄运又一次降临在祥林嫂的身上。先是丈夫死于风寒,接着她的儿子又惨死狼口。生活的重创彻底击垮了祥林嫂。为维持生计,祥林嫂又一次来到了鲁镇,重新在鲁四老爷家做工。但是这一次,祥林嫂不但没有先前的灵活,记性也坏了许多,脸上死尸似的没有一丝笑容。她逢人便讲起儿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惨遭遇,渐渐的被乡里人所厌恶。鲁四老爷以为祥林嫂的作风败坏了风俗,于是从此祭祀时便不再让她插手。这对祥林嫂来说犹如一记重锤,精神越发的不济了。后来,祥林嫂听信了柳妈迷信的说法,去庙里捐了门槛,试图要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孽。然而一切努力都是枉然,祥林嫂的境遇每况愈下,终于被逐出了鲁家,直至后来沦落到街头,成了乞丐。某年冬,就在家家户户都忙着“祝福”的时候,祥林嫂终被穷苦夺去了生命。问题预设:大家感觉谁在讲故事?他对里面的事情,人物了解多少?学生思考回答:(课前自读了导学案上的汪曾祺的《陈小手》海明威《桥边的老人》等作品,体会全知全能的作者,俯瞰一切的感受。)2从而引出全知视角的内涵:对线索,发展,结局都了如指掌,对人物心理也透彻清晰,这样的角度叫全知视角。播放:《西游记——祸起观音院》的片段(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全知视角,明确讲述故事的人,他既知道观音院里和尚在干什么,也知道在路上孙悟空和唐僧在干什么,还知道唐僧背后有个小妖怪,他对故事每时每刻的事情都知道,就是全知视角,或叫上帝视角)展示:《祝福》原文节选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如今的情状,可见最终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我只觉得天地圣众歆(xīn)享了牲醴(lǐ)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问题设置:大家感觉这里是谁在讲故事?他对里面的事情,人物了解多少?学生思考回答:(课前自读了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鲁迅《祝福》等作品,体会故事中的人物讲述故事的限制视角)问题引导:“我”是谁?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他不是作者本人,他是作者叙事的一种手段或工具。“我”只知道我自己知道的那部分,其他部分一概不知,这就叫做限知视角。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很多,可以通过其中的人物的眼睛去看,如对林黛玉不同人看效果就不一样:(众人眼中)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身体(王熙凤眼中)“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外貌(宝玉眼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神韵(二)关于视角和人称1.视角与人称的关系第一人称:叙述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内部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的,是有限视角。第三人称:有时是用人物的名字,有时用“他”,可能是有限视角也可能是全知视角。如汪曾祺《陈小手》是全知视角,《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的视角就是限知视角。2.叙述人称的优缺点: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距离,便于抒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但在叙述上受限。第三人称: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显得客观,全面,但缺乏亲切感,有一定距离。第二人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常在写信,回忆等时刻,便于抒发情感。3(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顺二者之间关系,明确优缺点)(三)学以致用,故事之旅情境:小丽是一名新入学的大学生,开学后,她总带着一本书,走到哪里都带着,到底里面有怎样的故事呢?要求:请选择合适的叙述视角,运用恰当的人称,开始故事之旅。(学生活动:小组把组内作品交流,选出优秀者给大家展示。)(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小说的讲述人以及人称叙事的方法。体会不同的人称的表达效果,学生在讲述故事的时候既可以注意讲述人的视角和口吻,又可以切身体会人物所经历事情时的心理感受。再者,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简单,甚或说没有构成故事情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而感同身受。而这种身临其境的阅读方法是最容易引起共鸣)(四)探讨交流,“我”的好处学生活动:小组探究小说中用第一人称“我”的好处,并书写在黑板上。(设计意图: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小说的讲述人“我”的作用,为后面2018年小说阅读《赵一曼女士》的解题做铺垫)(五)深入探讨,联系高考。阅读2018年《赵一曼女士》,思考问题6的答案问题对比:1.平时提问:“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高考问题: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3.变换问法:小说以“我”的口吻来叙述,让我们重温赵一曼女士的那段风云历史故事,这样写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设计意图:仔细阅读高考阅读的出题方式,思考考题的目的及与平时练习的关系,学会变通,从题的关键词中寻找“蛛丝马迹”。学会课内文章的迁移,其实这道题与《祝福》中的叙述角度和人称是一模一样的,同样“我”是故事的讲述者,“我”即代表“现实”,不同的是《祝福》中的“我”是和祥林嫂一个时代的,而且二人有过面对面交谈,而《赵一曼女士》中的“我”和赵一曼不是同时代的人,“我”通过查阅资料来再现主人公的经历和精神的,时空跨越大,这也促成了它的出题方式,但这并不影响“我”在文中的作用,所以尝试把它的题干进行修改,变体,就成了大家熟悉的一道题,还是那些采分点。所以这道题其实是平时题型的变体,让学生会转换,迁移)参考答案: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六)作业:刚刚学习李清照的词,参照她的《醉花阴》,联系自身的生活感触,用第一二人称,写出人间最美的情话(情书)。(七)板书:小说叙述角度和人称全知视角第三人称叙述角度:限知视角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本文标题:小说叙述角度-人称-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321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