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有机疏散理论的解释与应用
有机疏散理论的解释与应用摘要:有机疏散理论是近现代重要的城市规划理论之一。本文在分析了有机疏散理论的优缺点的基础上,认为有机疏散理论从区域到城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如关键词:有机疏散;城市与区域发展;理论应用正文:1引言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城镇化进程继续加快,大城市的发展尤为迅速。城市集聚的正效果使得大城市的功能更加庞杂,各种功能的产业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纷纷扎根于大城市,进而带来了大批劳动力向大城市转移,导致了大城市的人口的迅速膨胀,同时,城市用地规模也形成无法控制的局面,诸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大城市病蔓延开来。为了控制大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用地的无休止蔓延,以主张城市分散发展的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这是城市规划精英的设计,但同时也被认为是疏解大城市人口的有效途径。伊利尔·沙里宁是芬兰裔著名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在1913年爱沙尼亚的大塔林市和1918年大赫尔辛基规划中已形成了有机疏散的思想,又在1942年完成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中阐明了有机疏散的规划理念。2有机疏散理论的解释2.1有机疏散中对“有机”概念的解释沙里宁认为城市具有丰富的含义,在有机疏散理论中,他将大的区域类比为生物学概念中活的机体,将区域中广泛分布的城市比作邮有机体内大量分布的细胞组织,又将一个个的单体建筑比作无数的细胞,单体建筑通过有机的联合形成了城市,城市再与周围的乡村区域构成一定的区域,这就像无数单体细胞组成了细胞组织,不同的细胞组织又通过一定的联系形成有机体。他又把大城市出现的交通拥挤、贫民窟和城市的无序扩张等看作细胞组织坏死,认为只有有秩序的细胞组合才能促进有机体的良性发展,有机体需除掉恶性细胞才能健康成长。该理论的独特视角既让我们产生共鸣又使我们表示怀疑。这种将城市与有机体的类比总结出了城市有秩序发展的必要性,当每一个细胞都应当具有完成细胞生存的基本功能,每一个组织都应当承担一定的专项功能,良好的秩序也便形成了。所以城市的发展应当是类似于有机体的形成,即每个居住单元应保证单元内居民的基本生活服务功能,然后通过交通线的连接将有序分散的各个居住单元联系起来。同时,城市理论中的点、线、面及网络也可以被认为是有机体中的细胞、循环系统、组织和相互关联成网络的各个系统,这样城市构图的秩序也就一目了然了。2.2有机疏散中对“疏散”概念的解释其实在赫尔辛基曾建有一批用来容纳大城市人口的卫星城镇,不过这些城镇进具有简单的居住功能而被称为卧城,事实证明它们并没有完成疏散大城市人口的目的。沙里宁认为在大城市附近建设可以解决部分居民就业的“半独立”城镇,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城市应当是逐渐离散的,新城并非“跳离”母城,而是“有机”地进行着分离运动;单中心城市最容易发生交通拥堵问题,我们不应把城市的所有功能都集中在中心城区,而应将城市功能进行“有机疏散”,形成多中心发展;对于郊区的卫星城,应该尽可能创造职住平衡以减轻通勤交通的负担,同时可以降低市民的生活成本。疏散的核心是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将偶然活动设在城市中心区。3有机疏散理论的应用3.1大伦敦和大巴黎规划有机疏散理论出现以后,西方国家很快开始将其付诸实践,其中以二战以后的大伦敦和大巴黎规划最为著名。以大伦敦规划为例,规划者为疏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在大伦敦都市圈内新建了十几个城镇来吸收伦敦中心区的外溢人口,卫星城镇分担了伦敦中心城区的功能,提供了市民的就业机会,形成了中心区与卫星城镇间合理的空间秩序,达到了有机疏散的目的。伦敦市区的人口也从当年的1200万下降到了700多万,从1990年与1960年伦敦的夜间影像图可以看出,伦敦的市区几乎没有扩张,只有伦敦的外部城市网络在变化。3.2TOD模式有机疏散理论主张中心区外围的小城镇分担城市中心区的功能,发展快速公交主导下的特大城市无疑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在美国兴起的新城市主义中,TOD模式主张集约利用郊区土地,发展快速、大运量的公共交通,在站点处建设步行五分钟可达的社区从而达到了节约用地的目的。我国特大城市的建设中应当有意识地分散中心城区的功能,利用绿化带和农田来分隔各个组团,借助现代交通技术建设快速、准时的公交来解决各中心间的联系,从而达到有机疏散的目的。3.3区域中的城市规模等级问题依照TOD等模式而建的城市,各种有机疏散的措施其实大多仅仅解决了城市中“摊大饼”似发展的问题,城市的各个功能中心以及中心城区仍然面临继续扩张的压力,究其原因是区域各城市间的协作没有处理好。一个经济区或是其它类型的区域,首先应当建立秩序井然的城市规模体系,大力培育小城镇生长,形成稳定的金字塔型的城市规模体系;其次是做好各个城市及乡村区域间的城乡互动,各城镇注重培育特色产业,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最后,做好区域间各城市的联系通道,注重区域基础设施的协同建设,并实现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友好互动。4.总结有机疏散理论本着疏解大城市人口膨胀压力的目的,如今已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新建城市和更新旧城的有效手段。但是,特大城市问题的根源或许不在于城市本身,我们应当从更大的范围如区域来考虑城市的疏解问题,同时产业和功能的分配以及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城市有机疏散的核心,同时我们也应更多的从人的角度出发来建设我们的城市,而不是一维的追求经济的发展。参考文献1.王军.什么是“有机疏散”[N]瞭望新闻周刊2002,14:22-23.2.郝晓斌,章明卓.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研究综述[J]山西建筑2014,40(35):21-22.3.王新涛.特大城市依托快速交通有机疏散路径研究[J]城乡建设2011,6:33-35.4.任伟强.公交导向发展模式促进城市“有机疏散”的研究[J]交通与安全2008,67-71.5.张瑜,黄耀志,杨海明.从有机疏散到生态城市规划[J]山西建筑2007,33(18):10-11.6.陈长伟.基于有机疏散理论的城市旅游用地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190-192.7.伊利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M].1943.8.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2005.
本文标题:有机疏散理论的解释与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325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