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 骨伤科诊疗方法文献收集
1骨伤科诊疗方法文献收集一、祖国医学对骨伤科科的发展有很大贡献。国外学者在讨论骨伤科学发展史时,都引用我国古代的大量文献,公认在古代、中世纪及现代中国对骨伤科专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二、骨伤科的渊源(远古_公元前21世纪)1发明了人工取火:2发现了外用药:3发现并使用简单的医疗工具4发现并使用简单的治疗方法二、骨伤科的萌芽(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夏、商、周)1夏代发明了酿酒,这是医学史上的重大创造,洒是最早的兴奋剂和麻醉剂,可以通血脉,行药势.也可用以止痛,这对处理创伤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2商代的伊尹创制了汤液,这是医药发展史上的一次跃进,标志着复合方剂的诞生,大大提高了药物疗效,对创伤施行内治具有广泛的作用。3商代达到青铜器的全盛时期,青铜器的广泛使用,改进了医疗工具,砭石逐渐被金属的刀、针所代替,这是我国针术的萌芽,也是骨伤科应用原始医疗工具的开始。4周代,出现了专门的医生职业,使医学从巫术中解脱出来而独立,医学本身也出现了分科专业化。三、骨伤科理论的初步形成(公元前475一公元221年战国、秦汉时代)1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基发掘的医学帛书,表明了当时骨伤科技术的进步。《五十二病方》载有52种病,共103个病名,涉及内、外、骨伤、妇、儿五官诸科。还载录中药247种,方剂283首,其中治伤方17首。《五十二病方》中应用水银膏治疗外伤感染,这是世界上应用水银于外伤科的最早记录。2《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基础理论,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如《灵枢·经脉》曰:“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的描述。3西汉初期,名医淳于意留下的“诊籍”记录了两例完整骨伤科病案:一则是堕马致伤;一则是举重致伤。西汉中期《居延汉简》的“折伤部”记载了创伤骨折的治疗医案。四、骨伤科临床医学的进步(公元221—960年魏、晋、隋、唐、五代)21骨伤科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方面,都有显著的进步和提高,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晋·葛洪著《肘后救卒方》记载了颞颌关节脱位口腔内整复方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颞颌关节脱位整复方法,直至现在还普遍沿用。2南北朝时期,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伤科专书,对金疮和痈疽的诊治有较详尽的论述。3隋·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探求诸病之源、九候之要,为我国第一部病理专著,该书巳将骨伤科病,列为专章。4唐·孙思邈著各急千金要方》(公元640年),在骨伤科方面总结了补髓、生肌、坚筋、壮骨等类药物,介绍了人工呼吸复苏、止血、镇痛、补血、活血化瘀等疗法。5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公元841—846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五、骨伤科的繁荣与发展(公元960—1368年宋元时期)1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对骨折、脱位的整复手法和固定技术有所创新。是世界上采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的第一人。2宋代医家王怀隐等编的《太平圣惠方》,对骨折提出了“补筋骨,益精髓,通血脉”的治疗思想。3宋代法医学家宋慈著《洗冤集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六、骨伤科的兴盛与提高(公元1368—1840年明清时期)主要著作有王肯堂著《证治准绳》、钱秀昌著《伤科补要》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沈金鳌著《沈氏尊生书·杂病源流犀烛》等,其中代表性的为薛己著《正体类要》。七、骨伤科的厄运与危急(公元1840—1949年)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传入,使中医受到歧视,伤科医生视为“走江湖,卖膏药之下九流”。刚处于萌芽状态的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技术不仅没有发展,而且基本失传。八、骨伤科的新生与空前发展(公元1949一)1958年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中医院,多设有伤科、正骨科或骨伤科,还相继成立专门的骨伤科医院。350年代,上海首先成立了“伤骨科研究所”70年代,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与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研究所相继成立。80年代,中医院校相继成立中医骨伤系,培养专科人才。中医骨伤科病病因、病机的理论检索中医骨伤科学研究防治人体皮肉、筋骨、气血、脏腑经络损伤与疾患的一门科学。在古代属折疡、金镞等范畴。历史上本科有金疡、接骨、正骨、伤科等不同称谓。中医骨伤科学历史悠久,是在我国各族人民与外伤疾患长期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一、中医骨伤的病因1、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若太过或不及,引起人体发病者,称之为“六淫”外感六淫可引起筋骨、关节疾患,导致关节疼痛或活动不利,《伤科补要》曰:“感冒风寒,以患失颈,头不能转。”说明感受风寒湿邪还可致失枕等疾患。2、毒邪感染:外伤后再感受毒邪,或邪毒从伤口乘虚而人,郁而化热,热盛肉腐,附骨成脓,脓毒不泄,蚀筋破骨,则可引起局部和全身感染,出现各种变证。开放性骨折处理不当,可引起化脓性骨髓炎。3、内因a、年龄因素:是指由于人体内部变化的影响而致损伤的因素、损伤主要是由于外力伤害等外在因素所致,但也都有各种不同的内在因素和一定的发病规律,如年龄、体质、局部解剖结构等。b、体质因素:体质的强弱与损伤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年轻体壮、气血旺盛、肾气充足、筋骨坚固者不易发生损伤,年老体弱、气血虚弱、肝肾亏虚、骨质疏松者容易发生损伤,如突然滑倒,臀部着地,外力虽很轻微,也可能发生股骨颈骨折。c、解剖机构:损伤与其局部解剖结构也有—定的关系,传达暴力作用于某一骨筋时,骨折常常发生在密质骨与松质骨交界处,如:桡骨下端骨折好发于桡4骨下端2—3M松质骨与密质骨交界处。d、先天因素:损伤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也有密切关系,如S1骶椎的隐性裂,因棘突缺如,棘上与棘间lig失去依附,降低了腰骶关节的稳定性,容易发生劳损,先天性脆骨病:可造成骨组织脆弱,易产生骨折。e、病理因素:伤病的发生还与组织的病变关系密切,内分泌代谢的障碍可影响骨的成分,骨组织的疾患如骨肿瘤、骨结核、骨髓炎均可破坏骨组织,导致局部结构的破坏。f、工作因素:损伤的发生与职业工种有一定的关系,手部损伤:多发生在缺乏必要的防护设备下工作的机械工人,慢性腰部劳损:多发于经常弯腰负重操作的工人,运动员及舞蹈、杂技、武打演员容易发生各种运动损伤,经常低头工作者容易患颈椎病。g、七情内伤:内伤与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变化的关系密切,慢性的骨关节痛:如果情志郁结,则内耗气血,可加重局部的病情,在刨伤骨折患者中:性格开朗、意志坚强者,有利于创伤修复;如果意志薄弱,忧虑过度,则加重气血内耗,不利于康复,甚至加重病情,中医伤科历来重视精神调养。二、中医骨伤的病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气血-津液,通过经络联系全身的皮肉筋骨等组织,它们之间保持着平衡、联系、依存、制约,生理、病理变化不可分割的联系整体观念分析:辨治局部皮肉筋骨外伤同时,重视外伤引起的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功能的病理变化,认识损伤的本质和病理现象的因果关系局部与整体的统一,是伤科治疗损伤疾患的原则(一)损伤与皮肉筋骨的关系1、伤皮肉:机理:外邪侵入、局部皮肉组织受邪毒感染,营卫运行机能受阻,气血凝滞症状:局部红、肿、热、痈。2、伤筋:凡跌打损伤,筋首当其冲久行过度疲劳,可致筋的损伤,临床上筋伤5机会甚多,其证候表现、病理变化复杂多端,如筋急、筋缓、筋缩、筋挛、筋痞、筋结、筋惕。3、伤骨:包括骨折、脱位;多因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所引起,凡伤后出现肿胀、疼痛、活动功能障碍,因骨折位置的改变出现:畸形。(二)损伤与气血的关系1、伤气:用力过度、击撞胸部),①气滞:胸胁胀闷疼痛,②气虚:伤痛绵绵不休,③气闭:晕厥、不省人事、窒息,④气脱:昏迷、呼吸浅促、二便失禁,⑥气逆:暖气频频、作呕欲吐。2、伤血:(跌打、挤压、挫按伤及血脉),①血瘀:肿胀青紫、疼痛(刺割,痛点固定),②血虚:面色不华、头晕、心悸、爪甲唇舌淡,③血脱:四肢冰冷、大汗淋漓、晕厥,④血热:发热、口渴心烦、舌红、脉数。(三)损伤与津液的关系损伤而致血瘀时,由于积瘀生热,热邪灼伤津液,可使律液出现一时性消耗过多,而使滋润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出现口渴、咽燥、大使于结、小便短少、舌苔黄而干燥等症。(四)损伤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肝主筋、肝藏血: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出现手足拘挛、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损伤,恶血留内,从其所属,疼痛多发生在胁肋少腹处,肾主骨,主生髓:肾精不足、骨软无力、囱门迟闭、骨筋的发育畸形。
本文标题:骨伤科诊疗方法文献收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405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