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00814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必考试题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练习题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论语》。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先“质”后“文”,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他以美人的”巧笑倩兮”和绘画的“绘事后素”来说明了文学思想内容为本的道理),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即“文质彬彬,文质并重,内容和刑事完美统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6、教材认为:孟子在文论上的主要贡献是他提出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和“知言养气”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代指作者),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庄子对后世浪漫主义作家及其创作有明显的影响。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言与意的关系问题上,庄子属于“言不尽意”派。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孔子的文学思想主要内容: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2)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重视“中和”之美,哲学上主张中庸,认为“过犹不及”;4)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两个标准:一个是思想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具体来说,就是“善”与“美”两个标准,孔子主张美善统一,尽善尽美。(孔子说《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矣。)庄子(道家)的文章是先秦诸子中最具文学性的哲学著作。对后世文艺理论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庄子主张以自然朴素为美;“虚静”“物化”2)论述了“言”与“意”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得意忘言”说;在言与意的关系问题上,庄子属于“言不尽意”派。3)《天下》概括了庄子超现实主义的特色,提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孟子:4)知人论世5)以意逆志6)知言养气墨子的文学思想:“非乐”“三表”非乐:否定和反对音乐,觉得音乐是统计阶级的奢侈享乐,对人民生产生活是不利的。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有所根据、有所考察、有所应用)二、名词解释题1.(孔子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诗歌启发鼓舞读者的感染作用;观:通过诗歌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群:通过诗歌互相交流感情,进而达到互相感化,增进团结的教育作用;怨:抒发怨情,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内容)胜文(形式)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4.(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5.(孟子的)“知人论世”说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6.(孟子的)“养气”说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7.(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得意忘言说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庄子认为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什么是物化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8.(庄子的)和“得意忘言”说得意忘言是庄子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三、单项选择题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以及其对《诗经》的批评)2.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A.“和而不流”B.“引譬连类”C.“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D.“考见得失”3.《论语•八佾》记孔子说:《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B.“尽美矣.又尽善也”D.“尽美矣,未尽善也”——《武》4.“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5.教材指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读者之意)。A.读者之意B.作品之意C.作者之意D.古人之意6.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作者)。7.教材认为:孟子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的“养气”,当是指作家应该(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崇尚自然,反对人为)。A.“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B.“虚静”和“物化”D.祟尚自然,反对人为9.教材指出:《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四、翻译题(略)五、问答题1.孔子文艺思想对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有哪些积极的影响?①强调诗教,其基本观点,是肯定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务。后世的文以载道等强调教育作用的文道观基本上是受孔子诗教观的影响;②思无邪成为文学批评的标准;③文学的社会作用,即“诗可以兴、观、群、怨”说,尤其是“诗可以怨”,后世许多诗人、作家正是接受了孔子的这一观点,写出了许多讽刺社会、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形成了我国文学“诗可以怨”的优良传统;④“辞达”说、“文质”说;⑤“尽善尽美”说,这一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3.试分析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主要应该指《论语•八佾》中的一句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中提出的“尽善尽美”。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从文学作品
本文标题:00814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必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443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