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清华MPA面试题目供同专业人员参考04-05-1310:35发表于:《公务员考试热线》分类:未分类清华MPA面试题目供同专业人员参考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特定历史背景(P29)(P)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邓小平理论也是如此。“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灾难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根据;“开放的世界”的形成以及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构成了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根据。2、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P8)(P32)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的两次飞跃?(P26)(P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想结合的第一次飞跃,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革命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集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初步形成和创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当代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接金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获得的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4、试述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P)(P)????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从中国国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5、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P54)(P23)邓小平同志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反复思考,艰辛探索,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科学的、精辟的、创造性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经历了一个长期思考的过程,这是一个大胆解放思想的探索过程。邓小平从实际出发,通过否定达到肯定的思维方式是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途径。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第二个方面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以简化为“消灭剥削,共同富裕”。这两个基本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客观规律和主体价值等多方面的统一。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的、科学的含义(P95)(P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的科学的含义。首先,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非资本主义,强调初级阶段的社会属性;其次,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而非高级的、发达的社会主义。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着重强调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历史方位,即“不发达阶段”。最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初级阶段,而非他国的初级阶段,这是强调初级阶段的中国特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提出,为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P105)(P1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根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和对当代中国国情的认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其主要内容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和主要内容。经济建设是各项工作的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离不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8、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P110)(P)党的基本路线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五大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党的基本路线中提出的奋斗目标具体化,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9、中国改革的深刻原因(P115)(P)当代中国改革的发生和发展有深刻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社会局面,迫使我们必须改革,不得不改革;第二,过去那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应的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已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第三,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革命,它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对各种具体体制进行的自觉的变革。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不是对旧体制的修修补补,而是全面的变革,就其广度和深度而言,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改革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10、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是什么(P128)(P)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同志确地提出了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得失成败,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客观标准而不是主观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经历了从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再到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过程;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是生产力标准,它体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历史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是其他两个标准的基础。11、怎样理解改革、发展与稳定的相互关系(P133)(P)改革、发展和稳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三者相互联系。改革、发展与稳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的相互关系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三者中任何一个出了问题,不仅会直接影响另外两放,而且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一个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处理的重大问题。首先,发展是目的。中国的主要目标就是发展,这是处理三者相互关系问题时首先要树立的观念。其次,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解放生产力,也是发展生产力。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改革是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反过来,只有持续不断的发展,只有通过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利益远大于人们在改革中失去的利益,改革才能持续下去。再次,稳定是前提。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所谓稳定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政局要稳定,二是先行政策不变。同时,稳定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改革和发展,改革和发展是造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物质基础。12、什么叫经济特区(P138)(P74)所谓经济特区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区划出一定区域实行更加开放政策,使之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与试验田。中国近20年的对外开放是从建立经济特区开始的。邓小平同志指出,经济特区“是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我们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虽然特区的经济成分中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占了较大的比重,但它的性质不是资本主义,特区也要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要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国家的完整和统一。“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习管理,”兴办经济特区是为了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资金和人才及管理经验,也是为国内改革的深入进行必要的实验,并向外展示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与决心。实践证明,建立经济特区的思想和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确实起到了改革的实验基地和开放窗口的作用。13、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主要论述(P168)(P47)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一论述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实行市场经济这个长期争论不已,阻碍我们前进的问题,作了一个清楚、透彻、精辟的总回答,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视为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特征,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特有的思想束缚。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述,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其要点是: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2、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更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3、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都是方法。4、计划和时常都得要,二者要结合。14、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P178)(P)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和具体化,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党的十五大又进一步提出了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充满活力的微观经济主体、完善的市场体系和有效率的宏观调控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相基本经济制度。只有在公有制为主题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2、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3、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4、转换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应该主要是制订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5、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制度应体现效率有限、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6、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15、什么是我国经济“三步走”发展战略(P220)(P80)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邓小平提出了“分三步走
本文标题:清华MPA面试题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576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