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高考第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第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典籍上:编订“六经”。(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3、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形成:创始人老子,主张:道为万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为理想状态;辩证思想。发展:庄子。思想主张:万物齐一;不执着于物。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作用: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三、宋明理学背景: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理:在世界――本原,在社会――儒家道德伦理,在个人――人性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影响:A、是宋明儒学主流,影响深远B、三纲五常维系专制――消极C、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积极四、明清之际的儒学1、李贽鞭鞑程朱理学,反对绝对权威;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科技成就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总之,使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二、汉字与书画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总趋势由繁到简。2、中国书法秦汉时期:秦篆汉隶具有美感,但多重实用魏晋南北朝:发展自觉的书法艺术隋唐:张旭、怀素擅长狂草;欧、颜、柳注重规范法度、书法理论成熟特点:通过线条变化,将绘画艺术与书写内容融合在一起,成为士人追求自我理性和个性的独特艺术3、绘画:新石器时代:绘画艺术的源头战国:出现毛笔绘制的帛画汉代:帛画色彩鲜艳,气势宏大,浪漫不失古拙魏晋--士人群体的追求也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出现代表:顾恺之,不仅长于丹青,其绘画理论也是中国古代的开创之作,注重“以形写神”。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位有作品可考的大画家。隋唐: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全面辉煌,创制法度,体现盛唐气象。(吴道子)宋明:文人山水画,写意画,风俗画山水画的背景: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兴起使文人注重内心修养,文人山水画兴起。由衬景发展为独立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文人山水画的特点:注重内心情感的表现,诗、书、画、印结合。风俗画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在艺术上表现。代表作: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写意画(从略):注重表现个人的内心感受。三、文学成就(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张衡等。(4)唐诗:社会繁荣、对外开放、科举考试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代表人物有李、杜、白等。(5)宋词:有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6)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7)明清小说: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出现了四大名著以及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四、天文、数学、医学、农学成就天文学:A、战国《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著作,其中《石氏星表》记载了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最早的星表B、历法:郭守敬编制《授时历》数学:东汉《九章算术》总结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标志着解决实际问题为内容、以算筹为工具,以十制位计算的数学体系形成农学:齐民要术:南北朝贾思勰,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农书,介绍北方生产经验农政全书:徐光启总结历代农业、手工业经验,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创作。被誉为“中西近代科学先驱”。医学:A、黄帝内经:编于战国,成为西汉。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B、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撰写,是临床经典,张仲景被称为医圣C、本草纲目:明李时珍著,药物学巨五、京剧的产生与发展: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来徽剧与汉调融合,形成京剧。同治、光绪年间繁盛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新思潮的萌发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编译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四洲志》,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2、魏源与《海国图志》: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启迪了人们的思想。二、维新思想1、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1)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借助孔子宣传变法,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其思想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反对因循守旧。(3)严复:翻译《天演论》,根据进化论宣传变法。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了变法运动的进行,促进了思想解放。三、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1)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发表《文学革命论》。(2)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3)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白话文。(4)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把反封建与白话文结合起来。(5)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言论:陈独秀—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2、新文化运动影响: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思想解放,民众觉醒,文化转型,马克思主义传播,五四运动爆发创造条件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五四前: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2)五四后: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宣传;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思想解放,工人运动,中共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旧三民主义(1)基本内容: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核心)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通过政治革命,推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社会革命,核定地价,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地价归国家所有,国民共享。2、新三民主义(1)“新”的表现(与旧三民主义的不同):明确提出反帝目标;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等。(2)历史作用: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的胜利。二、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A、五四运动与建党时期:领导五四运动,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建党工作。B、国民革命时期:参加国民革命,注重理论研究,分析中国国情。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重要性。C、土地革命时期: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将党的工作重点转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在农村开始游击战争,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探索出开展武装斗争,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新革命道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抗日战争时期: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等理论,解决了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重大问题,对中国革命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中共七大: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意义: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点: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2)、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A、建国前夕的建国理论—七届二中全会的建国思想:工作重心转移,工作任务的转移,革命后的基本政策,总任务—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变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提出B、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经济方面: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三大改造。政治:《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建议。3)、毛泽东思想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根源。三、邓小平理论A、概念: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系统回答了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B、组成①、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②、十三大:1989年,提出社会主义阶段阶段的理论、三步走的战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③、南方谈话:1992,深刻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再次强调基本路线,使发展才是硬道理深入人心,为十四大召开奠定基础。④、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⑤、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⑥、其他: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国两制的方针四、三个代表提出背景:21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面临机遇和挑战。内涵: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党”的重大问题。写入党章:2002中共十六大(3)、意义:A、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B、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C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方针。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两弹一星:1964,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6,导弹核武器成功,中国拥有导弹和原子弹“两弹”结合的战略核心导弹;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东
本文标题:高考第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579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