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年级下册《识字一》教学课例教材分析: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1》是以“多彩的春天”为主题的第一组教材中的第一篇“看图学词识字”。8个四字词语,写的都是春天的典型事物和景象:“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总写春天给人的感受,“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则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具体描绘出春天的美丽。8个词语排列整齐,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目标:1.认识“万、复、苏、柳”等13个生字。正确、整齐、规范书写“万、冬、齐、丁、百”5个生字。认识“欠字旁”。2.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3.引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教学重点:1.“欠字旁”的认识。2.“舞”“柳”两个笔画较多的字的识记。教学难点:“万”字的笔顺是“一”“一、“一ノ”。使用教材的构想:增:巧用多媒体上好低年级识字课。1、配以美丽的图片和轻松的音乐,让孩子们一边欣赏一边识字,感受春天的美好。2、运用实物投影,学生字,互展示,取长补短。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音乐激趣,进入春天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提问,这是什么歌曲?2.对!同学们,你们认为春天在哪里呢?3.是啊!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多彩的春天,开始学习《识字1》。教师板书课题。【设计理念:歌曲激趣,带领学生走进美丽的春天。】二、看图学词,感知春天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2.你能用完整的句子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告诉大家吗?【设计理念:看图并“完整”地表达,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图中有什么鸟?它们各自在做什么?黄莺在唱歌,我们可以用“莺歌”来表示;燕子在跳舞,我们可以用“燕舞”来表示。教师相机出示词卡──莺歌燕舞。(指名学生朗读,小组赛读,齐读)图中的黄莺和燕子表情怎样啊?你们能读出它们的快乐吗?(指名读,齐读)4.细心的你还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教学“柳绿花红”、“冰雪融化”、“百花齐放”在“看图”和“有感情地朗读”中,引导学生观察红绿相映的色彩,体会色彩之美;“冰雪融化”让学生明白融化是因为气温升高的原因,了解冰雪消融的过程,读出温暖之感;“百花齐放”让学生通过看图了解春天许多花儿美丽绽放,五彩缤纷的美。【设计理念:借助插图,让学生还原并丰富词语的形象;再读词语,使其感知春天的丰富、生动和美丽,并在读中产生“画面感”,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三、朗读词语,抒发情感1.多媒体分别出示文中词语描绘的图画,学生以四字词语抢答。2.与喜欢的小伙伴合作朗读。【设计理念:抢答和合作朗读的形式进一步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春天美景,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增强趣味,深化理解。】四、识字交流,写字指导1.课件呈现8个词语,让学生找出13个要求会议的生字。你会认吗?学生尝试自我认读。2.同桌互读,交流认字方法;互考,互相辨音,看谁读得准。注意“苏”是平舌音,“柳”是边音,“冰、丁、争、鸣”是后鼻韵。3.游戏:燕子报春。让学生当“燕子”,课件随机出现生字(生字放进以“春”字为背景的各式漂亮的窗花图上。4.利用实物投影来指导书写。(1)出示课件,学生认读“百、万”。让生观察两个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注意关键笔画。(2)指导“万”字注意笔顺是“一、、丿”;“丿”在竖中线上起笔。范写“万”字,着重强调笔顺及运笔过程的轻重和笔势的变化。(3)男女生比赛书空写“万”字,杜绝先写“丿”再写的现象发生。(4)多媒体课件出示“丁、冬、齐”三个字。(5)生汇报,师按照生提出的顺序分别学写这三个字。a.“丁”的“亅”要写在竖中线上。b.“冬”和“齐”的点写在竖中线上,撇笔和捺笔要舒展开。注意“夂”头和“文”字头的区别。c.师范写,生书空。(6)学生在轻音乐中临写,教师巡视指导。(7)把优秀的学生作品用投影的方式在全班展示。【设计理念:游戏识字,真正实现“玩中学”增强趣味,巩固识字效果。投影展示,互比互学,帮助孩子树立竞争意识,在竞争中进步。】【评析】1.教材理解到位,分析清楚,处理恰当。本节课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个有效助手,调动起学生的感知能力,在玩中体验了学的成功,在学中享受了玩的乐趣。从学生的“看”、“听”角度出发,将文中词语大致分为两类。这样看似无序的8个描写春景的词语,沿着学生感知的河流缓缓淌出,从分述的“所见”(“柳绿花红”、“冰雪融化”、“百花齐放”)到“所听”(“泉水丁冬”、“百鸟争鸣”),再到整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不仅体现了教学的逻辑,也顺应了情感升华的过程。2.尊重识字教学规律,务实有效。教者考虑到了儿童识记的一般规律,注意让儿童在语境中识记,按先整体后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顺序来让他们识记,同时注意多种形式复现和巩固。显然,设计者注意了如何提高识字效率的问题。本设计务实,指导具体,力图做到认得清,读得准,写得好。
本文标题:优秀课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613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