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理论及现实意义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理论及现实意义摘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交往理论,揭示了交往的内涵、形式、社会作用等。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对本民族(汉族)建设,少数民族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马克思;交往理论;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马克思交往理论作为一个描述人的存在方式的整体性哲学范畴,不仅在其唯物史观形成、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有着基础性的地位,而且对科学地理解人类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和发展以及社会历史演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对当代中国建设有着重大现实意义。一、交往理论的提出及其基本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交往理论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们对“交往”的理解是多维度多层次的。(一)交往理论的提出从学理脉络上梳理,西方交往观念的最早依据可推至柏拉图的对话交往想。之后,洛克提出了“交谈—沟通—理解”的认识论思路,休谟强调“共感”或“同情”为纽带的人性论思路,孟德斯鸠提出自然法论,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突出交往的功利主义色彩,康德较为明确地提出人际活动的交往关系问题,黑格尔则从“自我意识”的角度探讨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费尔巴哈首次从唯物主义立场论证了社会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联系。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以往交往思想的扬弃,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交往,并在《形态》中较为集中地探讨了交往问题。马克思对交往的研究始于《巴黎笔记》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过,这时他的交往理论还处于萌发状态。在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揭示了交往的丰富内涵,探讨了生产与交往、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民族的内部交往和外部交往以及世界交往等问题,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交往思想,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交往理论的确立。(二)交往理论的基本内容1、交往的内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场合下所使用的交往的内涵存在着不同,具体包含如下内容:第一,直接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如分工、协作等。这种交往,是生产活动的前提,这种意义上的交往直接构成生产力。在这种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关系的一部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时“交往”就是在侧重这种含义的情况下使用的;第二,直接物质生产过程之外的社会交往。这里的社会交往,包括生产交往在直接生产过程之外的延伸,如交换、分配、消费,以及受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交往制约的其他的社会交往,如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交往等等;第三,共同体之间的交往。这种共同体可以是历史上的公社、氏族、部落、城邦,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庄园、自治城市,以及近代以来形成的民族国家等。这种交往从内容上讲可以是物质的交换、人员的往来、精神文化的交流乃至暴力冲突等。2、交往形式。马克思主要从人们的经济活动出发来研究生产、分工和交往,在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对交往形式有诸多的提法。从交往的范围上,马克思对交往进行了多重划分。从交往的人群数量上,有个人交往和社群交往;从物质形态上,有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从接触方式上,有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从地域结构上,有民族国家间的内部交往和外部交往以及由此扩大形成的世界交往。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是诸多交往形式中最根本的两种交往形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来“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概念,“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3、交往的社会作用。第一,交往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生产和分工基础上产生的交往,尤其是世界交往,反过来又能保存既有的生产力交往虽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但扩大了的交往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交往推动社会及社会关系的进步和完善。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仅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有赖于社会交往的发展。交往的作用还表现在它也是人类社会变革的直接动力;第三,交往是科学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第四,交往促进人自身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人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只有在普遍的交往中,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理论对于当代中国建设的现实意义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交往的规模迅速扩大,节奏显著加快,层次不断深化,深入研究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交往理论对加强汉族建设的现实意义一个地区兴盛起来的力量一般扩展到两个地区以上,即可以形成历史上的大国。但是,这个地带中的任何一个地区对其他地区并不占有面积、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较大优势,因而缺乏一种能长久维系不同地区的力量。中国在历史上一直只有一个而不是几个核心地区,而且这个核心地区面积广大并不断扩展。汉族大概占全国人口的91%,汉族集中居住的地区约占全国面积的一半,汉族不仅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而且集中居住在全国的核心地区——东部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人口密度大,经济文化发达。边沿地区则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人口则只占全国人口数的十分之一。其中汉族占了相当的比重,有些地方超过了少数民族的数量。全国有一个比较先进的主要的大的民族,又主要居住在一个较大的核心地区,这对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与维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具有这样一个经济力量雄厚、政治文化先进而又人口众多的广大核心地区,对周边地区有很大的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为了一个团结、稳定的社会,本民族(汉族)的建设至关重要。(二)交往理论对加强少数民族建设的现实意义少数民族有其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同汉族有着很多的区别。这种地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少数民族的建设问题。长期以来,国家把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搞好民族地区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作为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不断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培养选拔力度。同时,国家通过开展对口支援西部高校、与地方合作共建民族地区高校、加强特色学科建设和学位建设、扩大招生规模等措施,支持民族地区发展高等教育。国家成立了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和办公室,对少数民族古籍进行挖掘、整理、保护,重视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国家积极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大力扶持民族医药机构建设,在14所教育机构开展民族医药专业教育,大力培养民族医人才,民族医药得到广泛开发和应用。(三)交往理论对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成熟的形态,表现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前,我们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还存在不和谐的现象。所以必须要扩大人与人、各民族各地区的交往。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角度来理解,和谐社会表征的无非是组成社会的各系统、各要素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交融、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状态。因而,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也就在于理顺各种关系。只有科学地发展,才能减少人与人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才能形成和谐社会;只有社会是和谐的,发展是和谐的,我们才叫做科学发展,才能推动社会进步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整体地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吴满意,胡树祥.《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内涵与当今网络交往本质[j].思想教育研究,2009,(6).[4]滕松梅.《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涵的交往思想[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柳丽,宋克俭.《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观”的解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4).
本文标题: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理论及现实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661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