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第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与方法
第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与方法一.城市保护的观念与保护原则保护的范围由文物扩展至历史建筑,乃至于城市,其保护内容与方法是逐渐复杂与深广。文物——绝对的保持原状的护存文物建筑与历史建筑——绝大多数建筑依旧具有使用价值,这就完全不同于文物的保护,保护时所面临的情况就变得复杂了,面临维护与更新的问题。现代保护的概念已扩大到城市的范围,包括建筑群或街区、地段或区域乃至整个城市。城市保护的特点城市是一个,始终处于新陈代谢的状态,因而是始终处于变化发展的状态之下,一成不变是绝不可能的。对于城市而言,保护只是局部,不会也不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城市,所以对于城市保护而言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城市承担着交通、工作、居住和游憩的功能,始终为人提供服务。组成城市的各种建筑及群体,随着时间迁移不断地老化、过时,城市的结构网络及交通的发展是必然面临的问题。那么城市保护的原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从城市全局和城市的来做好保护和规划工作,而不是单纯地考虑保护一些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充分的前提下,对一些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分析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促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保护维修、整治和修复中要,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释迦穆尼塔释迦穆尼塔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据16世纪时记载,释迦塔在建成后500余年中,经历了大风暴一次和大地震7次,仍完整无损,说明它具有有效的防震功能。1965年唐山、1997年丽江、2008年汶川和2013年雅安的历次大地震,这些地方地震后我都去考察过,当地木结构的老房子大都能抵御凶险的自然灾害,有的甚至安然无恙,而大量快速搭建的简陋的方盒子砖混结构的民居及学校大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压死了成千上万的无辜的生命。但现在我们做的是收藏、供奉,只让人们去欣赏、去膜拜。实际上我们应继承、学习、研究古代传给我们的这份珍贵的遗产,这样才能做到整旧如故。怎样“整旧如故”对于古建筑相对还简单一点,比如应县木塔,它有确切的建筑年代(辽代,公元1056年),以后历代有修缮,但没有太多的变动,它这个“如故”比较明确。但对于其他一些古城镇、古建筑梁思成先生说的“修旧如旧”,现在很多人打着这“如旧”的旗号,为做假古董当幌子。历史建筑经历了岁月的侵蚀,有些古建筑、古城镇都延续了很长时间,你现在整修就应该承认这个历史的延续性,它含有历史岁月的痕迹,保护修缮要整修成什么样子,《文物保护准则》中提出了“可读性”原则,就是历史的遗迹是可以读取的,你不能抹杀它。“修旧如故”就是对保护修缮的对象你要研究通过修缮留存和保护成什么历史形态,一个城市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以哪个时期为准,也可能就应该留存它这种历史岁月绵延的痕迹。一些重要建筑物的修缮,嘴上说“修旧如旧”,而具体做的时候就追求所谓的美观,置“原真性”而不顾,如故宫某殿的修缮,为了重现所谓的“乾嘉盛世”,就出现了过分铺张的风貌,当然就不“真”了。杭州的胡庆余堂修好后许多著名专家的评价是“修得比过去都好”,就不是原本的古物了。现在全国有十几个城市都在重新修筑古城墙,其实很多与保护无关,许多地方把保护和旅游挂钩,保护是为了发展旅游,为了取得经济效益,保护只是一个幌子,其实质是要政绩,要所谓的城市形象,把保护遗产引入歧途。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分为两大方面:物质形态方面和非物质形态方面1、物质形态方面:城市所根植的自然环境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文化景观,文物古迹失去了其根植的历史环境,其价值就大大降低,甚至是博人眼球等。城市所独特的形态案例苏州博物馆周围拙政园、狮子林、忠王府遗址等白墙灰瓦建筑、园中园造园手法苏州博物馆大门泼墨山水画、屋顶石材晴天灰色雨天黑色、园中园手法、院内小桥流水、假山置石城市的物质组成要素建筑是构成城市实体的主要要素,是点睛之笔,是城市文化景观的最重要组成部分。2、非物质形态方面语言、文字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所形成的精神文明面貌社会群体、政治形式、经济结构所产生的城市生态结构。西装的来历西装起源于欧洲。相传,那里的渔民因常年风里来浪里去,往返于海上,穿着领子敞开,纽扣少些的上衣比较方便,于是出现了现代西装上衣的皱形。同时,欧洲的马夫为了驾驭方便,又在上装后襟上开了衩,这就成了燕尾服的前身。后来,西装逐渐增加了佩戴领带或领结。现在穿西装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在一些重要场合里,人们都要穿上西装。西装起源于欧洲,后来逐渐流行世界各地。穿西装时都要打领带或系领结,有的还在上衣袋内装上露出变角的手帕,使男人显得很有绅士风度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装。它种类繁多,花色,式样和质地变化万千。穿和服必须要与相关饰物搭配起来,才会产生一种完整的美感。日本妇女穿上和服后,必须在腰间系上“细带”,在背后系上“兜包”,出门时还要穿上“木屐”,打着“和伞”英国的苏格兰男人都爱穿方格短裙,这是苏格兰民族特有的服装。这种方格短裙不仅是当地居民的日常服装,也是苏格兰兵团某些部队的正式制服。头戴黑面纱,身穿黑大袍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妇女形象。阿拉伯妇女的面纱有大有小,小的罩住头和脖子,大的直接蒙在头上,四角可垂直部,甚至腿部。多数妇女除戴黑色纱巾外,里面还带有做工精细,镶嵌饰物的帽子。阿拉伯人的服饰更具有民族特色。这里的男人都穿一种衣袖宽大的长袍,外加披风,头上戴有用头箍固定的方巾。拥抱起源于欧洲,现在多用在官方或民间的迎送宾朋或表示祝贺致谢等场合。拥抱时通常是左臂在上,右臂在下,面部左右相贴,以表示互相信任,亲密无间。日本人在见面时,一般都互致问候,脱帽鞠躬、稍微低头、眼睛向下,表示诚恳可亲。日本人十分重视礼节,每日鞠躬无数次,特别是妇女与人见面时,总要反复鞠躬文物古迹保护历史地段保护古城风貌特色的保持与延续古城空间格局古城自然环境城市建筑风格历史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古园林、古建筑、历史遗迹、古木、古桥等街道建筑的保护(点)对街区建筑的保护有立面保存、结构保存和局部保存几种方式。街道格局的保护(面)街巷的是十分重要的,即应保持原有街道空间的比例和尺度不变,以符合人们对于体验传统街区空间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心理需要,否则将会使历史街区失去“灵魂”。建筑高度和尺度的控制(空间)历史街区的的整体协调也是保护的重点之一。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方法从狭义上讲,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方法是从广义上而言还包括。冻结保存原封不动的保存(冻结保存):原封不动的保存,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南京图书馆,简称南图,是继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之后的中国第三大图书馆。其前身为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两江总督端方在惜阴书院校址创办的中国第一家公共图书馆——江南图书馆,中间经历了种种变迁,1998年,为落实江苏省委、省府“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针对成贤街的老图书馆已不适应新时期图书收藏和市民读书需要的实际情况,2002年为支持南京市委、市政府“打造长江路文化一条街”的建设构想,经过充分评估和长时间论证,南京图书馆新馆最终落户大行宫。现时的南京图书馆东面总统府前的大行宫市民广场,西临川流不息的太平北路,南为石城景观大道中山东路,北是文化一条街长江路,与其附近的总统府、西花园、江南织造博物馆、六朝博物馆、省美术馆、1912历史文化街区等共同构成南京最为著名的大行宫文化旅游景区,区域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凹”结构给人“智慧洞开”、“读书桥梁”馆中拾遗六朝遗迹展示区是首层一块下沉式玻璃地坪,为六朝时期建康宫城范围内的重要标点,为尊重历史遗迹的原始风貌,新馆特以“湮没的皇宫——六朝建康宫城部分遗迹展示”为主题,以“馆中藏遗”的特殊方式展示出来;透过玻璃地坪,可以俯瞰古车道、排水沟、古井等遗迹,领略六朝遗迹所展现的浓厚历史韵味和独特的建筑景观。谨慎修复对于残缺的建筑(古遗迹)修复应“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古城保护神阮仪三徐州汉街商业街的概念宋以后才有,汉朝哪里有街?”浙江省江山市清漾村是个小山村,留存了原真的城镇形态,它有明代古塔,还有完整石板铺成的仙霞古道,一直通往福建,小山村留下了完整的《毛氏族谱》,祖屋都在,查下来,毛泽东这支就是这个地方出来的。他们找阮仪三教授去做规划,阮仪三教授按照原样修复给它做了保护规划。结果,完全没按保护规划来做,一味迎合旅游市场,主要的老房子一幢也没修,旁边造了很多新建筑,做个大牌坊,古镇前面铺了个光溜的石板广场,广场周围弄了个雕花石栏杆,还有亭子和碑廊,把山村原来的古朴、原生态场景作了根本性破坏!质问他们,回答是保护规划没动,就是在旁边加了点东西。很重要的保护就是保护这个环境。一个小村庄怎么可能会有这些东西?皇宫里才会有这种东西!阮仪三最后说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馆址太平天国忠王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保存完整的一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物。苏州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新馆正门对面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小广场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一组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为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务配套区。慎重重建重建必须慎重,必须经,因为重建必然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又耗资巨大,还破坏了遗迹。在更多情况下保存残迹更有价值。浙江横店用200个亿重造圆明园暴发户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利用就是积极的保护,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中国的29处世界遗产,绝大多数已经成为旅游景点,为中国和世界所知,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大量游人,给国家和地方政府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过分开发世界遗产的旅游潜力,又会带来可怕的后果。从保护世界遗产来讲,世界遗产地的游客流量过大,对环境有破坏,从保护的角度出发需要控制流量。但是世界遗产作为全人类的财富,又不能剥夺人们的参观权利,保护和开发世界遗产的旅游资源似乎是对立的。利用与保护两者关系保护为上———永续利用遗产保护是第一位的,有了遗产才有遗产地的旅游。以长远眼光来看,从整体利益出发,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不只存在矛盾,双方实际上存在一致性。如丽江把旅游收入中的一部分用于古城修复与文化保护,许多濒临失传的纳西族文化如纳西古乐、东巴歌舞等在旅游大潮的触动下开始“复活”,打铜、制陶、民族服饰等传统手工业也获得了新生而成为一个产业。利用与保护两者关系关键在于认清遗产本质,合理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管理体制。保护好世界遗产。目前,对中国的自然文化遗产和风景区的最大威胁便是失控的旅游开发,尤其是错位的、超负荷的旅游开发已经造成国家风景区和世界遗产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破坏。尤其是近十几年,不少风景区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结果,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严重下降,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空前破坏。有的风景区正蜕变为吃喝玩乐的游乐场,所谓的国宝、人类瑰宝已经成了少数决策者和股民的摇钱树。利用原则利用和维护相结合的原则。尽可能按照其原来的功能使用。根据性质区别对待。对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应和更好地恢复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生命力相结合。应在严格控制下合理利用文物建筑。继续它原有的用途和功能寺庙、宫殿,如杭州林隐寺作为博物馆使用。这
本文标题:第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与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700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