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一挥而就——一蹴而就一挥而就:笔一挥作品就完成了。形容作文、书法、绘画纯熟迅速。例如:面对如此良辰美景,有人提议让她作诗一首,她不假思索,提起笔来,一挥而就。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了。比喻事情轻而易举就成功了。例如: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用法辨析】“一挥而就”的“挥”是挥笔的意思,因此“一挥而就”只能用于需要挥笔的作文、书法、绘画等,重在形容熟练敏捷,语含褒义。“一蹴而就”重在强调轻而易举,多用于不能一下子完成的任务、工程及事业,语含贬义;常用于否定句中,如:不能一蹴而就,岂能一蹴而就。一文不名——一文不值一文不名:意即一文钱也没有,形容非常贫穷。名:占有。一文不名又作“一钱不名”、“不名一钱”。例如:其实呢,皮包里除了几张旧讲义,一文不名。一文不值:又作“一钱不值”,一个钱也不值,形容毫无价值。例如:刚考上大学就小看我们,过两年,更把我们看得一文不值了。【用法辨析】两个成语字面上虽只一字之差,但意义大相径庭:“一文不名”形容人非常贫穷,“一文不值”形容人与事物毫无价值。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指两个对立的事物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促成,具有同一性。例如:失败和成功,看来是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实际上它们相反相成,所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相辅相成:指两种事物互相辅助,互相促成,缺一不可。例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很重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用法辨析】这两个成语都有互相促成的意思,但“相反相成”重在“相反”上,它所涉及的两种事物的关系应当是矛盾对立的,如苦与甜、得与失、进与退、成与败、战争与和平等;“相辅相成”重在“相辅”上,它所涉及的两个事物的关系应当是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的。下面一句中的“相反相成”用得不准确:“没有乐观的态度,人生的智慧往往不易产生,而没有人生的智慧,乐观的态度也不会持久。两者相反相成,2缺一不可。”作者所论的“乐观的态度”与“人生的智慧”,它们的关系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互相辅助的。根据句意,应改为“相辅相成”一语。峥嵘岁月——蹉跎岁月峥嵘岁月:指不平凡的年月。峥嵘:形容不平凡。例如:无数革命先辈,在过去几十年的峥嵘岁月里,为了人民的解放,进行了舍生忘死的斗争。蹉跎岁月:白白荒废了年月。形容虚度光阴。蹉跎:白白地消磨时间。例如:整天沉湎于电子游戏机,无疑是蹉跎岁月,浪费青春。【用法辨析】从意义上看,“峥嵘岁月”重在形容岁月的不平凡,是个褒义词;“蹉跎岁月”意指虚度光阴,是个贬义词。从用法上看,“峥嵘岁月”是个偏正结构,在句子主要做定语、宾语;“蹉跎岁月”是个动宾结构,在句中常作谓语。下面一句用上“蹉跎岁月”一词,表意不准:“我们当以史为鉴,勿忘蹉跎岁月,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团结一致,发愤图强”。不负众望——不孚众望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例如:我校女子篮球队不负众望,在全市校运会上夺得了冠军。不孚众望:孚:信服。不能使大家信服。例如:他因缺乏群众基础,不孚众望,在新一届干部选举中落选了。【用法辨析】这两个成语虽只一字之差,但意义迥异。从感情色彩来说,“不负众望”是褒义词,“不孚众望”是贬义词。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不孚众望”的误用比较常见。如:“但愿新版能不孚众望,同时也衷心希望读者不断给本书提出批评和建议。”“但愿新版不能使众人信服”岂能是作者的本意?句中的“不孚众望”应改为“不负众望”。此外还有一个词语“深孚众望”,意思与“不孚众望”相反,与“不负众望”相同,如“我校女子篮球队不负众望”也可说“我校女子篮球队深孚众望”。不以为然——不以为意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然:对的,正确的。例如:你这考古的见解,却只是一个想象,恐怕真正的考古学家一定不以为然。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例如:每当人们夸奖她3时,她总是不以为意地说:“这没什么,我是党培养起来的嘛!”【用法辨析】报刊文章中,许多作者没有透彻地理解这两个成语的意义与区别,往往在当用“不以为意”的地方误用“不以为然”,如:不可理喻——不可思议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例如:这个人拗得很,不管怎样劝说都不听,真是不可理喻。不可思议:原为佛教用语,含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形容事物的不可想象或不能理解。例如:古埃及人用什么方法建筑起金字塔,至今仍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用法辨析】“不可理喻”是贬义词,只能形容态度蛮横,不讲道理的人;“不可思议”是中性词,多用于神秘的事物,深奥的道理、言语。不能直接形容人,如不能说“这个人简直不可思议”,但能形容人的言行。下面是误用“不可理喻”的一个例子:“有网友列出这部电视剧中最不可理喻的剧情是:这对姊妹居然拥抱接吻。”剧情不是人,谈不上“不可理喻”。不胫而走——不翼而飞不胫而走:没有腿却能跑,形容消息、讲话、作品等传布迅速。例如:我校体操队夺冠的喜讯不胫而走,迅即传遍了整个校园。不翼而飞:没有翅膀却能飞,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也形容消息、言论等传布迅速。例如:门被撬开了,放在抽屉里的那一百五十元钱也不翼而飞了。他出国留学的消息竟不翼而飞,在同学中很快地传开了。【用法辨析】这两个成语都能形容消息、言论等传布迅速,但不胫而走只有一个意义,不翼而飞有两个意义,表示东西突然不见这一意义是不胫而走所没有的。因此,像“我收到一封国外来信,上面的邮票不胫而走,不知被哪个集邮迷撕去了。”一句中的“不胫而走”就用得不妥,当改用“不翼而飞”。不容置喙——不容置疑不容置喙:指不容许别人插嘴,不给人说话的机会。例如:本来想提点意见,没4想到他竟然不容置喙,我只好算了。不容置疑:不容许表示怀疑,指事实确凿或论证严密,无可怀疑。例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不容置疑的真理。【用法辨析】“不容置喙”表示不许人插嘴说话,“不容置疑”表示真实可信,不容怀疑,二者差异明显。下面一句误用了“不容置喙”:不胜其烦——不厌其烦不胜其烦:不能承受这些烦杂的事情,形容事情烦杂琐碎,使人不能忍受。例如: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他却说个没完没了,令人不胜其烦。不厌其烦:不嫌麻烦,形容极有耐心。例如:妈妈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述做人的道理。【用法辨析】“不胜其烦”形容事务烦杂,或说话罗唆,叫人忍受不了;“不厌其烦”重在指人极有耐心。前者语含贬义,后者语含褒义。下面一句中的“不厌其烦”应是误用:“导购员巧言推销,常使顾客不厌其烦,掉头就走。”顾客掉头就走,显然是因为他们忍受不了导购员的巧言推销,根据句意应用“不胜其烦”才是。骇人听闻——耸人听闻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用以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例如:报上登载了一条骇人听闻的消息,某地一不法商贩用工业酒精制造假酒而致多人中毒。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事,使人听了震惊。例如:邪教编造出“地球毁灭”等耸人听闻的邪说,来欺骗、控制其信徒。【用法辨析】这两个成语所指对象的性质不同:骇人听闻的事是实际发生的,耸人听闻的事是夸大或捏造的。下句中的“耸人听闻”显系误用:“12月15日上午,广州增城市渔政海监大队执法人员在东江支流东莞中堂水道粗暴执法,制造了一起耸人听闻的恶性事件。”无可非议——无可厚非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并无错误。例如:年轻人打5台球本来无可非议,但是,用来赌博就很不应该了。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例如:对于年轻人,只要他认真负责地工作,偶尔说几句牢骚话也无可厚非。【用法辨析】这两个成语是一组语意相近的成语,运用时一定要辨清。“无可非议”指某事无论怎样评价都是正确的,没有什么可责难的。而“无可厚非”多指人与事物有缺点有错误,但从全面和整体的角度看,是可以谅解的,不可以过分责难或否定。像下面一句中的“无可厚非”就用得不妥:“科技工作者在政策许可的范围里,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发财致富,无可厚非。”科技工作者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里,凭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发财致富不管从哪方面看都无一点不妥之处,因此应该用“无可非议”才是准确的。一发而不可收——一发不可收拾一发而不可收:一发:更加。收:停止,结束。“一发而不可收”指事情一做开了头,就停不下来了。例如:从1989年第一次登上春节联欢晚会,表演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后,已经退休在家的赵丽蓉一发而不可收,又陆续创作出《如此包装》、《打工奇遇》等一批脍炙人口的小品佳作,一下成为我国妇孺皆知的明星。一发不可收拾:指事情坏到、乱到、溃败到不可整顿、不可挽救的地步。例如:如果处理不当,就一发不可收拾了。【用法辨析】这两个短语词形相近,又都常用,因而极易混淆。其实,这两个词语感情色彩全然不同,“一发而不可收”是个褒义的说法,多指事情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就收不住、停不下来;“一发不可收拾”语含贬义,多指事情糟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因此这两个说法含义大相径庭,不能混为一谈。像下句中的“一发不可收拾”就是误用:“之后,该机在原福州军区范围内推广使用。从此,首次尝到甜头的秦福新革新欲望一发不可收拾。”搞技术革新是好事,应当用“一发而不可收”。纷纷扬扬——沸沸扬扬纷纷扬扬:形容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例如:今天,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下个不停。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比喻人声喧嚷,议论纷纷。例如:当叔叔离婚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我曾有机会亲耳聆听叔叔本人的叙述。【用法辨析】按照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上面两个成语均只有一个义6项,二者的区别非常明显。“纷纷扬扬”主要用于描写那些能够飘飞的轻柔之物,诉诸视觉;“沸沸扬扬”主要形容人们的喧闹声和议论,诉诸听觉。据此可知,下面一句中的“沸沸扬扬”应是误用:“从元月10日开始,我省大部分地方普降今冬第一场大雪,气温降至00C,入冬以来持续的‘暖冬’现象在沸沸扬扬的大雪中结束。”形容大雪飘洒得多而杂乱该用“纷纷扬扬”。万籁无声——鸦雀无声万籁无声:什么声音都没有,形容四周非常寂静。例如:不觉已到四更,正是天空地阔,万籁无声。(《红楼梦》)鸦雀无声:形容极其安静,没有一点儿声音。也形容默不作声。例如:报告团的成员一走上主席台,会场上顿时鸦雀无声。他们三人鸦雀无声地坐了半天,不知说什么好。【用法辨析】这两个成语都形容环境的寂静,但适用对象有区别。“万籁无声”一般用来形容自然环境的清静,“鸦雀无声”则主要形容人群或人群聚集场所的安静。下面一句中的“万籁无声”是误用:“等待瞻仰烈士遗容的人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万籁无声地肃立在寒风中。”此句描写的是人群的安静,自然该用“鸦雀无声”。震耳欲聋——振聋发聩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例如:河东岸的鞭炮响彻云霄,河两岸的鞭炮也震耳欲聋,两个争强斗胜,互不相让。振聋发聩:响声很大,使聋子都能听见。比喻言论或文章能使糊涂麻木的人受到震动而清醒。例如: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用他那犀利的笔,写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杂文。【用法辨析】“震耳欲聋”谓声音大得耳朵都要被震聋了,单纯描写声音大。“振聋发聩”一语的本义虽然也是形容声音很大,但现在人们在运用它时,已不使用其本义,而只使用它的比喻义,即只能用以形容言论、理论等的震撼人心,不能用以形容声音的巨大。形容声音之大,应用“震耳欲聋”。依据两者的这一分工,“今晚,天津体育馆内万余名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振聋发聩,淹没了馆外的惊雷”一句中的“振聋发聩”应改为“震耳欲聋”。
本文标题:高考相近成语比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713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