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图书分类历史悠久。有据可查的并且已经形成系统的是西汉的刘歆编制的《七略》,刘歆是西汉经学家、天文学家、目录学家,他和父亲刘向根据当时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共同编制了《七略》。《七略》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图书分类体系———六分法。《七略》著录图书13219卷,全部图书分六大类,38种(小类),种下又分为306家(细类)。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辑略”是刘向写的提要,总括了先秦学术思想的源流演变和当时图书事业的发展。“六艺略”包括易经类、尚书类、诗经类、礼类、乐类、春秋类、论语类、孝经类、小学类。“诸子略”中收录了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法家等著作目录。“诗赋略”主要收诗歌、辞赋著作目录。“兵书略”收录军事图书目录。“术数略”分为天文类、历谱类、五行类等六大类。“方计略”包括医经类、经方类、房中类、神仙类四类。《七略》是中国第一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也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图书分类法,第一次展示了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方法,在著录上确立了较为完全的著录方法。《七略》创立的分类法和著录法对我国图书馆目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南朝宋秘书丞王俭编了新的图书分类法《七志》,分为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图谱志。梁朝阮孝绪在《七略》、《七志》的基础上,编制了《七录》。《七录》分内篇经典录、纪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外篇佛法录、仙道录。隋代许善心的《七林》,宋代郑寅的《七录》都是在《七略》的基础上又做了改进,这些改进更符合当时图书分类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文化的发展,图书种类的增多,六分法已经不能满足当时图书的分类,在六分法的基础上,四分法逐渐出现。四分法起始于三国、两晋之时,三国魏秘书郎郑默编著宫廷藏书目录《魏中经簿》,西晋荀勖在此基础上编著了《中经新簿》。该书共分甲、乙、丙、丁四部,甲有六艺,小学等书;乙有诸子,兵书,兵家,数术;丙有史记,旧事,黄览簿;丁有诗赋,图赞,汲冢书。甲、乙、丙、丁实质是经、子、史、集的前身。可以说《中经新簿》是我国第一部四分法的图书分类目录。唐朝魏征编著《隋书・经籍志》以经、史、子、集作为四大基本部类的名称,《隋书・经籍志》中经部: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图纬、小学;史部: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略录;子部: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家、天文、历数、五行、医方;集部:楚辞、别集、总集。此后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主导着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并影响着后世的图书分类。后世一直沿用此分类法,清朝乾隆时的《四库全书总目》在此基础上又做了完善。纪昀等编著的《四库全书总目》,分经、史、子、集四大类,大类下又分小类,小类下又分子目。与此前的分类法相比,分类体系更完善,纲目更详细分明。《四库全书总目》集古籍四部分类法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官修图书目录。纵观古代的图书分类法,皆依据目录来分类。随着时代的发展,《四库全书总目》也逐渐不能满足图书分类的需要,新思想,新学科的出现造就了近代图书分类法,借鉴欧美图书分类法,有一些人编著了新的图书分类法,王云五编著《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何日章编著《中国图书十进法》,杜定友编著《世界图书分类法》,刘国钧编著《中国图书分类法》。这些图书分类法都是以学科内容为主要分类标准,现代化的科学的图书分类体系逐渐的建立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出现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草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武汉大学图书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已多次修订,日益完善,是目前中国图书馆普遍使用的分类法。
本文标题:中国图书分类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743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