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和谐地理课堂曹甸高级中学李文明225800论文关键词:创新教学模式高中地理和谐课堂论文摘要: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际,论述了通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取多种有效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互动和谐的教学氛围,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创新教学模式,探索构建和谐课堂,努力使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课堂氛围等要素间处于协调和谐状态。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高校的一线教师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首要的是要创新教学模式,探索构建和谐课堂,努力使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课堂氛围等要素间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促进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的和谐发展,实现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开发创造力的有机统一。通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取多种有效教学方式,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互动和谐的教学氛围,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构建和谐课堂。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通过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努力形成在教师激励和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的互动过程,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强,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学语言,创设地理意境。如适当的加上一些谚语、诗词、成语、歌诀等趣味语言,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实地理表象。创设的地理情景要新鲜、奇特,富有趣味,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听后心驰神往,回味无穷,让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产生共鸣,形成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够吸收大部分的知识,基本上能够完成基础教学目标要求,但也会有一些疑难的知识点,需要教师创设情境、答疑解惑,才能扫清学习中的障碍。在老师协助下获取的知识,也会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辨析和思维的修正能力。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运动”这一章节的学习时,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很难准确理解,我先设计练习、提出问题,让学生读书、读图、思考、讨论,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动画演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多样的创设情境、启迪思维的手段,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发现疑点,引起他们渴求知道答案的迫切心情和继续学习动机引起他们渴求知道答案的迫切心情和继续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二、积极探索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1)采用以提问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种方法,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达到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方法。例如在学习洋流之后,向学生提出:“我国明朝的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时,为什么都选择在冬季出发,夏季返航?”在讲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之前,向学生提出:“青藏高原是全年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为什么气温却不高,”启迪学生思考。学习“水循环和水平衡”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君欧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3如果从水循环的角度看正确吗?让学生各抒己见,发现问题,提出构想,鼓励他们有置疑的勇气和追求真理的态度。(2)增加并善于运用案例教学。新的课程理念对教材实质的认识呈现出新的转向,这种转向的根本特征是“范例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它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重建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为顺应这一转向,现行高中地理教材增设了案例教学内容。其中,使用案例较多的部分主要有必修下册和选修第二册。即在人文地理、区域开发和国土整治部分占了较大比重。在教材案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案例的呈现顺序、知识结构、分析方法(思路)。一个案例教学的一般程序是:呈现(导入)—分析和讨论——总结和评价(反思)。教师不应满足于教材中现有的案例,还要对这些案例进行扩展,给出一些类似的案例,让学生进行知识和方法迁移。这一步相当重要,它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非常有用。学生在以后的建设祖国过程中可以利用学习过的案例分析研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已有案例与类似案,例如:德国鲁尔区——我国鞍钢、意大利新兴工业区———我国浙江省温州乡镇企业、上海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途径——学校所在城市改善城市环境的途径、京九铁路——青藏铁路、上海港——天津港等。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的案例在同类地区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教师可以设计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知识和方法迁移。让学生自主搜集、整理、分析研究。鼓励学生自主搜集和整理某个案例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例如:在学习了京九铁路后,我们给出宜万铁路(湖北宜昌—重庆万州),让学生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教师在呈现案例时,只介绍宜万铁路每千米的造价是青藏铁路的4.5倍,达4500万元。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他们积极地从各个渠道查找资料,整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4然后在课堂上交流。他们除了较详细地介绍宜万铁路的工程情况,还仿照京九铁路的知识结构,分析影响宜万铁路的主要区位因素:宜万铁路建成将形成沿长江的东西线铁路大动脉,从根本上改变沿线区域多年来的交通闭塞状况;推动沿线区域经济发展提速;对促进开发我国西部意义深远;先进的科技是保证。这样的案例还有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三)让主动探究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教师认为学生应该研究的那些“问题”,往往很少引起学生的重视,那种教师主观上希望学生出现的强烈探索动机,并不一定伴随着问题的呈现而出现。因而,教师必须把握住预设性问题向生成性问题转换这一关键,精心设计教学,使预设性问题的出现就像是自然生成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索动机,开展有效的研究。例如,在“黄河”一课的教学中,讲到黄河泛滥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时,我就联系以往学过的“埃及”,先给出两张图片:一张是尼罗河即将泛滥埃及人民举行庆典的场面,另一张是历史上黄河泛滥给人们带来恐惧与灾难的场景。强烈的对比冲击着学生的视觉,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为什么泛滥给这两条河流带来的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同学们有的看书,有的查图,热烈地讨论着,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河流泛滥时间、泛滥范围的差异中顺利地找到了原因。三、着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1)鼓励学生挑战权威,营造活跃、互动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学风。视老师为“圣人”,视教材为“圣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对教师绝对服从,却缺乏自己的思维空间。任何一位教师,不论其学识有多深、职称有多高、资格有多老,授课时难免存在错误的地方,因此,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提出挑战,有疑问可以随时提出,让其它学生来回答,5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找出正确答案。例如《时差》中国际日期变更线东西两侧日期差异时。老师故意说成依据东加西减原则,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要加1天,向西要减1天,让学生来挑错误,最后再将正确的答案给出。实践证明,鼓励学生挑毛病有如下优点:一是使学生与教师真正地互动起来,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二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发挥引导作用;三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最大限度地避免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2)运用课堂讨论交流,营造积极、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讨论既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问题和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合作,有利于营造积极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我一直认为案例教学就是很好地让学生发挥其实力的平台。可是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课堂的积极性?关键是看教师如何组织好课堂讨论。那么,教师该如何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呢?在课堂讨论时,允许学生产生各种合理的疑问,允许学生有各种不同的想法。对与正确答案不一致的,通过讨论,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找出错误的原因,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作风。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和创造性思维,包括与老师不同的想法,教师要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角度出发,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课堂讨论可以采取集中讨论、小组讨论的形式。通过学生之间对问题的相互质疑、相互辩论、相互激励,一方面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另一方面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机会,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练习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培养学生倾听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意见作出评价,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发展、在竞争中成长。课堂上学生讨论问题时,对于学生的观点,绝不轻易做出评判,多表6扬、鼓励,少否定。我在讲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鲁教版)》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时,为了使学生掌握日本的经济特点“进口-加工-出口”型时,我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说出自己身边有哪些日本进口的产品?一位同学经思考后站了起来回答说:“衣服!”。这位同学的答案与老师的答案截然不同,教师是想让学生举出本田汽车、摩托车,松下、索尼牌电视机等等。若教师当时不加思考,就将该生答案一棍子打“死”,她以后再也不会主动站出来回答问题了!退一步考虑,谁能说该生身边没有日本进口衣服?日本虽然不盛产棉花,但棉纺织工业较发达,侯勇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大染坊》也可证明,100%的棉花需从国外进口,衣服也属于工业产品。当时我认可了她的答案。讨论问题时,允许学生出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当理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深入讨论。只要教师尊敬学生,师生关系和谐了,学生能在一个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学习,相信什么东西都能学好,学生讨论问题的参与率也提高了。(3)请学生上讲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现代社会需要既有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又有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表达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讲台,选择适当的内容由学生自己来讲述,发表观点、介绍思路,鼓励大家多提问,共探讨,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同学们的热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总结、归纳和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例如,《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就可以在课堂上请学生来讲,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再由老师来总结、归纳。请学生上讲台,一方面,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或文字表达清楚,培养表达能力。7综上所述,构建和谐的中学地理课堂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案例特征与现实状况采用适当的方法。作为教师始终要记住的一个原则是:我们是戏的导演,学生才是戏的主角。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都是为了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使学生自觉学习,在愉快中学习,在创新中学习,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成绩,这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本文标题:和谐教育和教学创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77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