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古陶瓷微痕科技鉴定-原理
古陶瓷微痕科技鉴定的原理、方法与技术主讲:孙欣一、名词解释何谓原理?某一领域或学科中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的规律。即:最基础、最本质的理论。何谓方法?古代指量度方形的法则,现代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何谓技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物化手段或技巧。如工具、机器等。其一: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物质手段;其二:实现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的程序和方法。何谓工具?原指工作时所需使用的器具,后引申为达到、完成或促进某一事物的手段。正在存在、曾经存在的物质与意识的反应,统称广义的“痕迹”。被反映的物质和意识总称为“造痕体”,承载“反映”的物质总称为“承痕体”,中介物质简称为“介质”。介质造痕体承痕体反映显微镜古陶瓷老化痕迹痕迹存储着与其有关的物质与意识的信息。因此,利用痕迹信息,早已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哲学范畴以下的痕迹概念,都属于狭义痕迹。一、名词解释何谓痕迹?1、概念:痕迹信息是指通过物质载体传递的显示痕迹形成系统的某些本质属性。2、痕迹信息的六个特点:2015年9月4日,世界著名刑事侦探、痕迹专家美籍华人李昌钰先生与孙欣先生在北京公安大学进行古陶瓷痕迹学术交流与探讨。可知性可取性可存性可转换性可传递性可破坏性一、名词解释何谓痕迹信息?一、名词解释何谓收藏家?收藏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收藏家是指7000万收藏爱好者。狭义收藏家是指以文物艺术品收藏、研究、保护和经营为主要劳动方式的脑力劳动者。狭义收藏家有六个特点:鉴定投资收藏学问守望经营一、名词解释收藏家的三品指标1、人品:遵纪守法;和谐收藏;乐于公益;德藏双馨2、藏品:真、精、珍、极、绝、系列3、学品:学术观点;学术论文;学术著作二、古陶瓷的“目鉴”方法与“科鉴”技术(一)古陶瓷的属性指古陶瓷胎、釉、色料等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这些物质内部的不断运动,并在自然界不同环境中长期存储所发生的微妙变化,也称之为古陶瓷的本质属性,属于自然科学研究的范畴。2、古陶瓷的人文属性1、古陶瓷的自然属性指古陶瓷的造型、釉色、纹饰、款识、价值等外部特征。这些表面特征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人文科学研究的范畴。(二)古陶瓷的鉴定所谓鉴定是指具有相应能力和资质的专业人员或受具有相应权利或管理职能部门或机构的委托,根据确凿的数据或证据、相应的经验和分析论证对某一事物提出客观、公正和具有权威性的技术仲裁意见,这种意见作为委托方处理相关矛盾或纠纷的证据或依据。鉴定权:目前国内鉴定权很分散,共有5个方面的机构或个人有鉴定权。1、司法鉴定;2、行政主管部门鉴定,如原“文化部艺术市场评估中心”;3、学术机构鉴定:如故宫、国博鉴定,但不对社会;4、市场鉴定:如拍卖公司,专家自然人鉴定(用钱说话);5、个人鉴定:如画家或画家的家属鉴定。二、古陶瓷的“目鉴”方法与“科鉴”技术耿宝昌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炎黄艺术馆鉴定委员会会长“古陶瓷鉴定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传统的‘目鉴’方法与‘科鉴’方法相结合,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二、古陶瓷的“目鉴”方法与“科鉴”技术目鉴成分分析微痕鉴定(三)、目鉴与科鉴的关系二、古陶瓷的“目鉴”方法与“科鉴”技术1、什么是目鉴?鉴定者在长期的古玩鉴定实践中,依据个人所积累的经验,通过眼看、手摸、耳听、鼻闻等感觉器官,对器物进行鉴别。也就是俗称的“眼学”,又叫“目鉴”。2、目鉴的内容:“目鉴”的内容简称“六看”:即看胎、看釉、看色、看纹饰、看器型、看款识。(四)、什么是目鉴二、古陶瓷的“目鉴”方法与“科鉴”技术(五)古陶瓷“目鉴”的基本任务1、辨真伪2、定窑口3、断年代4、评价值二、古陶瓷的“目鉴”方法与“科鉴”技术(六)“目鉴”面临的挑战1、“壶王”事件证明了什么?国宝“壶王”是真是假?“壶王”风波:如何从民间藏品变为镇馆之宝?从“壶王”事件看中国文物鉴定的理论、制度之薄弱。2、仿品市场的造假技术进步,传统“目鉴”专家的知识、经验受到挑战。二、古陶瓷的“目鉴”方法与“科鉴”技术3、“目鉴”的局限性——王刚砸瓷案例说明了什么?二、古陶瓷的“目鉴”方法与“科鉴”技术(七)、“目鉴”的优势与局限:优势局限传统经验鉴定作为一门科学,在鉴定古陶瓷的人文属性方面,其优势是十分突出的。通过采用排比类推、标型学、考证学等方法,找出被鉴器物在器型、釉色、纹饰、款识等诸多方面,与“参照器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此推论出被鉴器物的真赝,是一种定性鉴定法。1、其优势表现在快捷、方便;2.能够对古陶瓷的社会属性做出准确判断;3.从而推定出生产年代、窑口及其历史价值、科研价值、经济价值等。1、对古陶瓷的自然属性难以做出准确的认知与定量判断;2、由于古陶瓷生产跨越的时间长、地域广、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储存环境十分复杂,任何鉴定者的知识都无法周延全部客体;3、又因为鉴定者个体之间的经历、阅历、等存在着差异,对被鉴器物难以达成共识;4、传统经验鉴定的主观性、个体差异性、认知的局限性,导致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所谓“标型学”,就是学术界对古器物的断代,以古墓藏出土的同类器物为“标型”,比照“标型”来断代。二、古陶瓷的“目鉴”方法与“科鉴”技术(八)、科鉴的优势和局限性1、什么是科鉴?以及科鉴的种类属于化学理论*元素成分分析法属于光学理论*可移动式实体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仪*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谱仪属于物理、化学理论*中子活化分析(INAA)*电子探针(EMPA)*原子吸收光谱仪(AAS)*热释光分析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科鉴”:是借助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古陶瓷自然物质进行分析判断的一方法。“科鉴”的种类二、古陶瓷的“目鉴”方法与“科鉴”技术2、冯松林:中科院现代核分析技术放射性测量仪器标本样品制备实验室二、古陶瓷的“目鉴”方法与“科鉴”技术3、“科鉴“的优势与局限:优势局限1.能够对被鉴器物的本质属性做出较为客观、准确的判断;2.应用范围比较全面、广泛;2、需要建立准确可靠、完整系统的庞大数据库作为支撑;1、鉴定设备大多体积庞大,价格昂贵;3.有利于行业标准化的建立。3、无法对古陶瓷的社会属性做出判断;4、有损测试的模式会破坏古陶瓷的完整性;5、鉴定费用高,绝大多数收藏者难以承受;6、不能广泛运用于社会市场,普及性差。二、古陶瓷的“目鉴”方法与“科鉴”技术(九)、“目鉴”与“科鉴”的认识论特征与哲学来源1、“目鉴”的认识论特征与哲学来源由于受认识能力和认识手段(工具)的限制,鉴定者只能直观认识客体,因此他们对古陶瓷知识的获得具有原始综合性特点,在认识论上具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三个特点,在语言及文字表达上则表现为笼统性、模糊性和粗糙性特征。“目鉴”的认识论特征二、古陶瓷的“目鉴”方法与“科鉴”技术“目鉴”的哲学来源A、来自《易经》哲学思想:①“阴阳相抱”的辩证性;②“以象尽意”的形象性;③“推理转换”的灵活性。B、来自《黄帝内经》认识论:①“司外揣内”,“以表知里”,“察象识物”;②“以己观物”,“以己感物”。C、中国传统哲学判断事物的盖然性。所谓“盖然性”,《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有可能但又不是必然的性质”,即根据事物发展(包括个人经验积累)的高度概率进行判断的一种认识方法。由此可见,“目鉴”的判断是一种推理逻辑,它的鉴定结论是主观逻辑真理,而不是客观事实真理。二、古陶瓷的“目鉴”方法与“科鉴”技术2、科鉴的认识论和哲学来源哲学来源:柏拉图的“整体观”;笛卡尔的“主观二分论”;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17世纪英国培根的“实证主义的归纳法”;17世纪60年代德国莱布尼兹的“数理逻辑”。二、古陶瓷的“目鉴”方法与“科鉴”技术3、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通过观察和实验能被证实的;证实性标准即能被证伪、能被反驳才能成为科学;证伪性标准即有一套公认的假设、定律和准则、方法等的总和;范式性标准即概念准确不可怀、疑,科学识是被反复证明了的,使用的概念与事物紧密联系,而且是清晰恰当的。合理性标准客观性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检验主观认识和理论的标准,科学的对立面是伪学和神学;二、古陶瓷的“目鉴”方法与“科鉴”技术“目鉴”观察的是自然属性观察微观必须借助工具观察结果可记录,可保存他人重复观察结论相同结论社会共享“微痕科鉴”目鉴观察的是社会属性观察宏观一般不使用工具观察结果不可记录,无法保存他人重复观察结论不同经验属于个人独有二、古陶瓷的“目鉴”方法与“科鉴”技术(十)、“目鉴”与“科鉴”的对比三、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的概念、原理及特征朱清时先生称“釉面上的风化现象”。所谓“风化”现象是指陶瓷长期与周围环境中各种物质相互作用(水、酸、碱和光照的作用等)发生的化学和物理变化。刘志成先生称“自然老化痕迹”。他认为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是硅酸盐物质与其所处环境中水、酸、碱、盐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留下的痕迹。邹壮辉(东北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所)指出:古陶瓷的“自然时效过程”。时效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科学术语。古陶瓷的“自然时效过程”是指在环境作用下,陶瓷材料从亚稳态向稳定态的过渡过程,是环境不断对古陶瓷材料异质渗透、酥松、剥蚀的过程。(一)、概念使用光纤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和可以在常压下工作的环境电子显微镜,我们观察并比较了古陶瓷与新陶瓷釉面上的特征。不仅它们的一些特征在目前还无法做乱真的造假,因而可以用来辨伪……沿着这条以釉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为基础的路走下去,我们希望能够找到一些令人信服而又简单易行的方法来鉴定古陶瓷的年代和辨别真伪。朱清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现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三、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的概念、原理及特征古陶瓷的内部物质(胎、釉、色料)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状态。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是古陶瓷内部物质受外部环境(为光、湿、氧、水、酸、碱、盐等)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内部结构变化和外部痕迹特征。三、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的概念、原理及特征(二)、原理1、水对釉的侵蚀:2、碱对釉的侵蚀:3、酸对釉的腐蚀:≡Si-O-Si≡+HF→≡Si-OH+≡Si-F≡Si-O-R+H?OH→≡Si-O-H+R++OH≡Si-O-Si≡+OH-→≡Si-OH+≡Si-O≡Si-O-+H?OH→≡Si-OH+OH≡Si-O-Si≡+NaOH→≡Si-OH+≡Si-O-Na三、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的概念、原理及特征1、直线、曲线、弧线、半环形腐蚀线清代酱釉执壶江苏常州市博物馆收藏半环形腐蚀线(三)、特征三、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的概念、原理及特征南宋茶叶沫釉残碗江苏常州市博物馆收藏直线弧线三、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的概念、原理及特征2、几何图形宋代磁州窑灯盏河北磁县文物保管所收藏几何图形三、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的概念、原理及特征几何图形元代青白瓷瓷片景德镇湖田窑址出土私人收藏三、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的概念、原理及特征3、腐蚀坑点宋代官窑瓷片河南禹州市文物管理所收藏坑点三、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的概念、原理及特征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碟江苏常州市博物馆收藏坑点三、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的概念、原理及特征4、腐蚀斑块:现已发现六种腐蚀斑块(1)釉上多个环形腐蚀点或网纹线平行发育相连而成的斑块环形腐蚀发育成斑宋代曲阳定窑黑釉残瓶河北曲阳定窑遗址文物管理所收藏三、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的概念、原理及特征(2)釉上多个腐蚀坑点积聚成斑元代钧窑瓷片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河南收藏腐蚀坑点积聚成斑三、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的概念、原理及特征(3)釉上多条短直线、曲线、弧线相交成斑金代磁州窑绿釉黑花瓷片贝贝磁县文物保管所收藏直、曲、弧线相交成斑三、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的概念、原理及特征(4)釉表膜局部受蚀成斑腐蚀斑块金代耀州窑青釉瓷片窑州窑博物馆收藏腐蚀成斑三、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的概念、原理及特征(5)釉膜下针状腐蚀发育成斑隋代邢窑黄釉高足盘河北临城县邢瓷博物馆收藏针状腐蚀发育成斑三、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
本文标题:古陶瓷微痕科技鉴定-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810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