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七章河流地貌第一节河床和河漫滩河床(riverbed)是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据的谷底部分。河床横剖面在河流上游多呈V形,下游多呈低洼的槽形,主要受流水侵蚀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而形成。(1)山地河床地貌山地河流发育比较年轻,以下蚀作用为主,河床纵剖面坡降很大,多壶穴(深潭)、深槽、岩槛、跌水(瀑布)、浅滩,河床底部起伏不平,水流湍急,涡流十分发育。壶穴浅滩(2)平原河床地貌根据平原河道的形态及其演变规律,可以将它分为三种类型:顺直河道(顺直微弯型)、弯曲河道和分汊河道。其中分汊河道又可划分为相对稳定型和游荡型两亚类。①顺直河道河道的顺直与弯曲,人们往往把河道的长度与其直线距离之比值作为划分标准。这一比值称为弯曲率。它的大小变化一般在1~5之间。顺直河道弯曲率为1.0~1.2,而弯曲率为1.2~5的称为弯曲河道。顺直河道第一节河床和河漫滩②弯曲河道它是平原地区比较常见的河型,又称为曲流。曲流有两种类型:自由曲流、深切曲流。自由曲流深切曲流③分汊河道平原上发育的无论是直道还是弯道,如果河床中出现一个或几个以上的江心洲时,都会使河床分成两股或多股汊道,造成河道宽窄相间的藕节状,这种河道称为分汊河道。平原上分汊河道按其稳定程度分为相对稳定型和游荡型两种相对稳定型汊道游荡型汊道相对稳定型汊道的地形标志是发育有江心洲。游荡型汊道是指河床中汊道密布而时分时合,汊道与汊道之间的洲滩也经常变形、变位的河道,又称为网状河道或不稳定汊道,以黄河下游最为典型。二、河漫滩河漫滩(floodplain)是在河流洪水期被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平坦部分。(1)河漫滩形成过程前苏联学者E·B·桑采儿认为河漫滩的形成是河床不断侧向移动和河水周期性泛滥的结果通常靠近河心的边滩下部,沉积物为粗粒推移质,多为砾石;在远离河心的边滩上部,沉积物为细粒悬移质如粉沙、黏土和亚黏土。因此,河漫滩具有二元结构,即顶部颗粒较细具水平层理的河漫滩相冲积物覆盖于底部颗粒较粗具有斜层理或交错层理的河床相冲积物之上。二、河漫滩二、河漫滩(2)河漫滩类型①汊道型河漫滩分布于分汊型河床中,因泥沙堆积河床中发育众多心滩,其上形成一系列鬃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地形。②河曲型河漫滩这类河漫滩常常发育有滨河床沙坝和迂回扇等。在弯曲型的河床中,洪水期水流使凹岸发生强烈的侵蚀,凸岸发生强烈的堆积,形成一条顺岸弯曲的沙坝,称为滨河床沙坝。在多次洪水作用下,随着河曲的发展,凸岸形成一系列弧形垅岗状沙坝与洼地相间的扇形地,称为迂回扇。③堰堤式河漫滩它发育在顺直或微弯河床的两岸。此类河漫滩起伏较大,地貌结构由岸边向外可分为三带:天然带、平原带、洼地沼泽带。④平行鬃岗式河漫滩顺直河段如作单向移动(受地球自转偏向力或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而在河床一岸形成一系列平行鬃岗,鬃岗之间为浅沟或湖泊、沼泽,另一岸却只有一条断续分布的沙坝,这种河漫滩称为平行鬃岗河漫滩。第二节河流阶地由于河流下切侵蚀,原先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riverterrace)。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河流阶地河流阶地(黄河)一、阶地特征阶地按地形单元划分为阶地面、阶地陡坎、阶地前缘和阶地后缘。河流阶地形态要素图二、阶地类型依据组成物质与结构,阶地可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和埋藏阶地四类。阶地类型分布位置物质组成形成过程侵蚀阶地山区河谷基岩河流长期侵蚀堆积阶地河流中下游冲积物在谷地展宽并发生堆积,后期下切深度未达到冲积层底部基座阶地河流中下游阶地上部由冲积物组成,下部则为基岩在谷地展宽并发生堆积,后期下切深度超过冲积层而进入基岩埋藏阶地河流中下游上部为堆积物,下部为早期阶地阶地形成以后,地壳下降或侵蚀基准面上升,河流大量堆积,使阶地被堆积物覆盖,埋藏于地下四种不同类型河流阶地对比表根据成因类型,阶地大致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气候阶地;(2)回旋阶地;(3)构造阶地;(4)人工阶地三、阶地的形成过程阶地的形成过程只能有两个,一个是阶地面的形成过程,另一个是阶地陡坎的形成过程。(1)侵蚀阶地由于阶地由基岩构成,同时要求有足够宽度的谷底,要求河流的下切能力和侧蚀能力都很强,或地壳暂时稳定,使河流有足够的时间调整向均衡方向发展。(2)冲积阶地冲积阶地由冲积物构成,从而形成阶地面。冲积物的形成分两种情况:①均衡状态的沉积,河流的侵蚀和堆积处于均衡状态,河床相和河漫滩相冲积物都很发育,界限清楚,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砾石的分选和磨圆都很好,阶地面纵向坡度较小。②加积状态下的沉积,阶地面形成时,河流以堆积作用为主,冲积物厚度大,河床相、漫滩相冲积物相互叠加,在剖面上湖沼堆积、决口扇堆积分布于不同高度上,分选磨圆较差,交错层理发育。第三节冲(洪)积扇山地河流携带大量碎屑物质,流出山口因坡度急剧变缓,流速骤减,所携物质大量堆积,形成一个从出山口向外展开的半锥形积体,平面呈扇形,称为冲积扇(alluvialfan)。因其搬运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洪水期,又称洪积扇(diluvialfan)。冲积扇洪积扇一、冲(洪)积扇的类型特征冲(洪)积扇在不同的气候区有不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1)湿润区由于湿润地区的水流比较稳定,因此出山口河流形成的冲积扇规模大,组成物质分选较好,砾石磨圆度高,扇面上分流和网流十分发达。扇面物质在湿热气候作用下,土质呈现红壤化。(2)半湿润区出山口河流在山前多发育大面积的冲积扇。如中国华北平原西部山前的黄河、漳河、滹沱河和永定河等冲积扇,表面形态扁平,坡度较小,形成广阔的冲积扇平原。(3)干旱区降雨量极少,暂时性洪流在山麓谷口处形成洪积扇。组成洪积扇的泥沙石块,颗粒粗大,磨圆度差,层理不明显,透水性强,扇面网状水系发育不显著。二、冲(洪)积扇的形成过程冲积扇的表面有许多由暂时性洪流冲蚀而成的沟槽,它是洪水期的主要排泄通道,当洪水退水时,这些沟槽中沉积了一些砾石,称为槽洪沉积。有时洪水期由沟槽带到洪积扇边缘的砂砾,堆积成规模很小的次生扇。洪水量较大时,沟槽中的水流可漫溢到洪积扇面上形成大片漫流,漫流的深度和流速都相对较小,只能将砂和粘土带到扇面上沉积,形成一层具有水平层理或斜交层理的砂粘沉积物,称漫洪沉积。扇顶部位大多由砾石构成,孔隙度大,透水性好,洪水时一部分水流渗入地下,大量砾石便在扇顶部位堆积下来形成由砾石组成的舌状堆积体,这种沉积称为筛滤沉积。三、冲(洪)积扇的结构从平面看,冲积扇扇顶堆积的是粗大的砾石,由扇顶向扇缘的堆积物颗粒逐渐变细。从剖面上看,冲积扇的底部主要是由黏土或亚黏土物质组成,垂直向上物质逐渐变粗,由砂砾石组成,这是当冲积扇发育时,每次洪水水量增大,带来砂砾物质增多,后一次堆积超覆前一次堆积时才能形成。图7冲积扇的平面图和剖面图(a)平面图;(b)纵剖面图;(c)横剖面图1、砾石;2、黏土与砂;3、盐渍化淤泥质黏土第四节河口三角洲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时,因流速降低,水流动能显著减弱,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形成一片向海或向湖伸出的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即为河口三角洲(delta)。在纵剖面上,三角洲自下而上由底积层、前积层和顶积层构成。形成条件:(1)必须具有丰富的泥沙来源;(2)河口附近的海洋侵蚀搬运能力较小,泥沙方才容易沉积下来;(3)口外海滨区水深较浅,坡度平缓,一方面对波浪起消耗作用,另一方面浅滩出露水面,有利于河流泥沙进一步堆积。一、三角洲形成过程Sectionheader三角洲形成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水下形成阶段(2)沙岛及汊道形成阶段(3)三角洲形成阶段三角洲发育过程二、三角洲类型三角洲根据形状可分为:尖头状三角洲、扇状三角洲、鸟足状三角洲、岛屿状三角洲。在波浪作用较强的河口地区,河流以单股入海,或只有小规模的交叉,在此情况下,只有主流出口处沉积量超过波浪的侵蚀量,使三角洲以主流为中心,呈尖形向外伸长,称为尖头状三角洲。尖头状三角洲扇状三角洲在海水浅波浪作用较强能将伸出河口的沙嘴冲刷夷平的地区,常形成扇状三角洲。二、三角洲类型在波浪作用较弱的河口区,河流分汊为几股同时入海,各汊流的泥沙堆积量均超过波浪的侵蚀量,泥沙沿各汊道堆积延伸,形成长条形大沙嘴伸入海中,使三角洲外形呈鸟足状。岛屿状三角洲,其形成一般是通过河口心滩―分汊―沙岛发展而成,星罗棋布的沙洲和沙岛和纵横交错狭长的汊河构成三角洲平原的主体鸟足状三角洲岛屿状三角洲第五节冲积平原我国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四川盆地内部的成都平原,都是由河流的冲积作用形成的冲积平原。一、冲积平原类型特征冲积平原是在构造沉降区由河流带来大量冲积物堆积而成的平原。它可由一条或几条河流形成。冲积平原的形态与物质结构主要取决于河流的特性。冲积平原规模较大的冲积平原根据形成部位主要分为三类:(1)山前平原,属冲积—洪积型,由洪积扇的合并或大冲积扇构成;(2)中部平原,即广阔的河漫滩平原,一般分布在河流中下游或山间盆地,主要由冲积物组成,如长江中游平原(江汉平原);(3)滨海平原,属于冲积—海积型,沉积物质颗粒较细,泛滥带与河间低地地势高差很小,沼泽面积较大,海面升降或周期性海潮入侵,造成海积层与冲积层相互交替的现象。根据形状也可分为三类:(1)积扇平原,大量泥沙堆积在山地河流出山口处所成扇形的平原。(2)泛滥平原,沿河搬运的泥沙在洪水期经常泛滥、堆积在河床两侧的河浸滩上,沿河呈带状分布的平原,为大型的河漫滩。(3)三角洲平原,河口区的泥沙所成的三角洲,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平原。二、冲积平原的结构冲积平原的结构和它的形成过程有关:山前平原主要是较粗颗粒的洪积物和河流冲积物。中部平原以河流堆积物为主,由于中部平原的河流常有变化,故在结构上较为复杂,当构造下沉而且河流摆动范围不大时,河流沉积的砂层一层层叠加起来,形成厚层河床沉积砂体,横向过渡为河间地沉积。谢谢
本文标题:地貌学第七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835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