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绩效管理 > 中国新闻奖稿件案例分析
中国新闻奖稿件案例分析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带来历史性大转折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三年增加蓄洪能力27亿立方米,蓄水面积扩大554平方公里本报讯洞庭湖变大了!经过三年规模空前的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1/5。这个自明清以来不断萎缩的湖泊,终于出现了历史性大转折。12月25日,省有关部门的权威统计表明:1998年以来,我省已对220处阻洪堤垸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洞庭湖蓄洪能力增加27亿立方米,扩大蓄水面积554平方公里。水利专家称,整治后的洞庭湖如果再遇到1998年那样的特大洪水,水位可平均降低0.1米。岳阳城陵矶的水文标尺上,凶猛的洪水再也爬不到那令人毛骨悚然的高度。长大了的洞庭湖别是一番景象。隆冬时节,记者在湖区采访看到,原来人丁兴旺的华容县小集成垸、汉寿县青山湖垸已无人迹。成千上万的白鹭、野鸭、天鹅在栖息、飞翔,成片的杨树在风中摇曳着,赶走了冬天的苍凉。据史料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洞庭湖方圆八九百里,号称“八百里洞庭”,洪水期湖面达6000平方公里。此后数百年泥沙淤积,盲目开垦,致使“堤垸如鳞”。在实施综合治理前,这个长江水系重要调节湖泊的面积减少到2691平方公里。湖面锐减,调蓄能力削弱,灾害频频发生,湖区人民深受水患之苦。仅以1998年为例,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97亿元。洞庭湖失去了宝地的光彩,成为一块不得安宁的险地。治理洞庭湖,还历史的本来面貌!1998年特大洪水过后,党中央、国务院对整治洞庭湖极为重视,投资70多亿元支持我省。改变单纯加高加固大堤“堵”的传统办法,实施以疏导为主的综合治理方略,湖区30个县(市、区)及大型农场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广大群众对治理洞庭湖企盼已久,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使这项浩大工程进展顺利。三年中,湖区8.4万农户、30多万群众告别故地,实施大迁移,成为湖湘史上的一大壮举。澧县的澧南垸、西官垸是治理的重点地区,许多老人虽难舍故土,但更感谢党和政府让他们离开了“水窝子”。两个垸子7万多人有序搬迁,实现了安居乐业。“平垸行洪还洞庭浩浩荡荡,移民建镇让百姓世代安康”,搬迁户新居门上贴的这副对联反映了湖区人民的共同心声。人与自然在洞庭湖开始和谐相处。随着治理的深入,烟波浩淼的八百里洞庭将再现人间。(记者:万茂华赵成新李志林王利亚)1.常规写法,但是精确到位,空话很少。我们的稿子空话很多。2.对比,展现成就。我们往往就是概括性的说成就。精品意识结出的硕果———评获奖消息《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刘保全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当你拿起笔来在墨水瓶里留下血和肉的时候,你才有资格进行写作。”写新闻同托尔斯泰写文学作品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是,要想写出新闻精品来,同样能用得上托尔斯泰的这句话,也就是说,新闻作品应该是有血有肉之作,是呕心沥血之作。《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载《湖南日报》2001年12月26日)这篇荣获第1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的作品,就是一篇呕心沥血写出的新闻精品。这篇新闻精品有如下几点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一、精心策划,深入采访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要写出新闻精品,如果没有事先的周密计划和准备,是很难成功的。此稿就是经过精心策划而成的。当经济新闻部记者从湖南省水利工作会上获悉,洞庭湖经过3年综合治理,蓄水面积扩大554平方公里的信息后,这条新闻线索立即引起了编委会的注意,于是,总编辑万茂华、副总编辑王利亚和记者赵成新、李志林,立即组成采访组,深入到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进行深入采访。按理说,记者对洞庭湖太熟悉了。正常年景,他们会跑上四五趟;遇上洪灾,一次蹲守就是两三个月。可以说,没有哪个堤垸,哪条水系,甚至哪个湖汊,他们没有去过。如果作为一般的稿件处理,坐在报社里便能写出稿件来,但为了采写成新闻精品,他们带着洞庭湖蓄水面积扩大后是什么样子,它是如何变化的,湖区人民有什么反映等问题,又前后3次“下”洞庭,跑了湖区10多个县市。为了探寻“扩大”后的情景,他们还到退田还湖的垸子去实地考察,清晨和傍晚去观察鸟类的活动。为了了解30万移民的生活情景,还跑了7个移民新镇,召开座谈会,到农家访问,记录下移民的生活情景。消息中写的对联:“平垸引洪还洞庭浩浩荡荡,移民建镇让百姓世代安康”,就是记者在深入采访时获得的。在深入基层实地采访的基础上,记者还多次上门向有关单位的领导和专家请教,并查阅有关历史资料,他们在占有大量生动素材后,经过反复推敲,几易其稿,最终写成这篇新闻精品。二、标题精致,形象生动精心制作标题,能更好地揭示新闻内容、烘托新闻主题和突出新闻主题,发挥标题“锦上添花”的作用。有人说,标题就是画龙点睛,这话很有道理。画龙难,点睛更不易。点睛点得好,就能给新闻增添文采。这篇消息的标题,无疑是一则点睛点得很好的标题。作者运用拟人式标题加地名式标题,既将物当人来叙述描写,又点出地名,使标题富有灵性和气势。“洞庭湖”,为静态,“长大”为动态,静与动巧妙结合,恰到好处地赋予了标题的美感。使读者看了标题就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这则标题,标出了个性。这种个性化,不单是文字工夫,而且是编者、作者政策观念、读者观念、传播理念诸方面贯通于中而形于外的综合体现。三、导语诱人,信息量大导语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部分。抓住或失去读者,取决于新闻的导语。它是消息的灵魂、精华,它是用极其简明、生动的语言,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揭示消息的中心思想。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美国新闻学教授威廉·梅茨说:“如果一个记者未能在导语中表现出水平,那么他就是没水平。”从这则消息的导语可以看出,其导语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信息量大的特点。作者没有按照常规,将一段长长的数字组成的句子,以此将洞庭湖变大的历史性大转变的事实传递给读者,而是运用说明、解释式导语,(亦称背景式导语),对新闻事实作出解释,起到说明事件的起因、结果,深化了新闻主题,突出了新闻的价值,从而适应读者“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心理,创造阅读契机,调动起阅读兴趣,先声夺人,牢牢抓住读者的视线。四、题材重大,反响强烈这篇消息反映的是湖南省平垸行洪、退田还湖3年带来的历史性变化,报道的是长江水系主要调节湖泊洞庭湖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情美景。报道涉及长江中下游广大人民的安危、三湘人民的安危和荣衰,还有30万退田还湖搬迁移民的生活情况。治理洞庭湖,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的英明决策。为从根本上解除洞庭湖水患,国家不惜投入巨资,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艰苦奋战,无疑题材是重大的。报道见报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看到报道后,连声称赞好,并要求加大洞庭湖综合治理的力度。随后,《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羊城晚报》及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这一重大事件作了转载和报道。这篇消息被评为“2001年湖南省农业农村十大新闻”之一和“湖南省十大新闻”之一,并获得“2001年度湖南好新闻”一等奖。此外,这篇消息中的散文笔调、细节描写及背景材料的运用,也都是值得称道的。
本文标题:中国新闻奖稿件案例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849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