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大学科技园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及发展对策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科技园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及发展对策姓名:张忠东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和金生20080501大学科技园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及发展对策作者:张忠东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庄宁大学科技园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1(8)以科技园三元参与理论为基本出发点,从科学技术的新的社会建制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科技园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认为其作用在于整合所在区域的各种创新要素,实现技术转移和企业孵化,以及通过分园建设参与其他地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2.期刊论文徐小钦.唐潜宁我国大学科技园推动区域创新问题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1)以往的大学科技园问题研究,是在理论和经验总结基础上论述大学科技园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更多的是论述大学科技园的经济角色和作用,没有涉及大学科技园推动区域创新的作用.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推导法,深入研究大学科技园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关系,以及大学科技园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并就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3.学位论文赵立龙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研究2004大学科技园演绎了高技术时代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成为20世纪高技术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而且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因此,对科技园区的研究己日益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大学科技园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涉及面广,且十分复杂的大课题,是一项极富有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本文试图综合运用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对科技园的创新发展战略深入研究,这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一章绪论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首先根据现实对大学科技园的要求,以及科技园的发展壮大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第二章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综述与探讨是本文的理论铺垫,主要现有文献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加以梳理,并扼要的阐述了区域创新理论,为完善大学科技园区域创新体系和发展战略研究理论分析框架作理论上的准备.第三章大学科技园创新体系和第四章我国大学科技园创新体系的知识转移和扩散主要分析分析富有特色和典型意义的科技园区的创新模式,又探讨了成功科技园区创新模式的特点和运作方式和创新体系的知识转移机制问题,为培育和提高我国大学科技园创新能力提供借鉴和参考.第五章增强中国大学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战略措施是第三、第四章的继续与深入,主要是剖析现状,并着重从我国科技园区制度创新较为落后的实际出发,提出增强我国科技园创新能力的发展战略措施.本文首次运用创新的前沿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对大学科技园创新绩效进行分析研究,根据这一理论分析框架,首次提出我国大学科技园创新能力的提高在于完善科技园的创新体系,并据此,提出了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以及提高创新能力的若干对策和政策建议.4.会议论文李应博.何建坤.吕春燕大学科技园在首都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2006本文对大学科技园在首都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文章阐述了首都地区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概况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在界定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内涵的基础上,给出了大学科技园在首都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探讨了大学科技园在首都区域创新体系中应发挥的效应,并对大学科技园首都区域创新体系中如何发挥作用提出了建议。5.学位论文马晓丹我国大学科技园及其技术转移体系分析2006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科技园的崛起是世界范围内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种重要现象。大学科技园的技术转移体系对于发挥我国大学科技园的产业集群功能、构筑和完善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所必做的基本工作。文章认为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体系的顺利发展离不开体系内各要素间的良好互动,离不开各种机制的顺利运行,也离不开园区创新文化和网络的培育。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体系若要稳定发展,必须从创建区域创新体系出发,平衡发展科技园内各技术转移要素,取得系统最优效益。在发展模式方面,要针对不同发展模式的弱点采取不同的控制方式;在机制建设方面,要注重协调、主动、沟通的原则,在资金和人才方面要多渠道多方式地引进和吸收:同时要重视培育各园区独特的创新文化环境。文章贯彻了系统论的思考方法,坚持把大学科技园的技术转移体系放在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创新型社会、国际科技经济新形势的发展大背景下研究,同时引入了产业集群理论及制度经济学的思想对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进行有益的思考。6.期刊论文罗英姿.唐新孝.李正荣我国大学科技园运作机制体系研究-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3)我国大规模建立大学科技园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迄今已兴办了近50家大学科技园,目前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本文试从区域创新体系的角度出发,把大学科技园的运作机制当作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探讨园区建设与管理、企业孵化、资本运作、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微观机制,从而确立大学科技园的机制体系.7.学位论文徐超深圳虚拟大学园创新能力研究2009大学科技园是以研究型大学或大学群为依托,把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综合智力优势与其他社会资源优势相结合,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服务的机构。它是技术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基地、产学研结合的示范基地。大学科技园本身不是技术创新行为的主体,而是通过自身的支撑作用间接参与创新,直接服务于创新。我国从1989年开始探索大学科技园的开发建设,经过1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已经初具规模。本文将以深圳虚拟大学园作为研究对象。(深圳虚拟大学园是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于2003年9月认定的第二批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因此,研究深圳虚拟大学园与大学科技园属同一范畴的概念)深圳虚拟大学园采用的“一园多校、虚实结合”模式,是适应深圳经济发展的一种创新模式。目前,深圳虚拟大学园的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成功搭建了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科技项目孵化、成果转化平台,产业化平台,深港科教合作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平台,博士后工作站服务平台,为完善深圳区域创新体系,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得到了国家科技部、教育部的高度评价。深圳虚拟大学园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相对于国内外一流的大学科技园,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在诸如创新环境、创新机制、创新文化、融资渠道建设等方面还面临不少问题。要使深圳虚拟大学园健康、可持续发展,非常有必要专门深入研究具有深圳特色、体现深圳优势的大学科技园建设理论及发展对策。本文在实地调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和学习大学科技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探究了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的创新经验,结合深圳虚拟大学园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分析了其优劣势,提出了创新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给出具体对策建议,以期对深圳虚拟大学园创新能力建设提供借鉴。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绪论,本章针对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的研究以及相关理论通过文献回顾法做了相应分析研究,明确了研究内容和思路;第二章大学科技园创新能力分析与借鉴,本章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程和功能定位,选取美国斯坦福研究园、台湾新竹科技园及东北大学科技园、清华科技园等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对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的创新经验;第三章深圳虚拟大学园创新模式构建,本章结合深圳虚拟大学园发展现状,对其发展环境进行分析,提出深圳虚拟大学园创新模式构建框架和创新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深圳虚拟大学园创新能力提升措施,从技术、制度、支撑、文化创新四个维度提出提升创新能力的具体对策措施,为深圳虚拟大学园下一阶段发展提供一定借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虚拟大学园创新能力评价8.期刊论文朱勇.ZHUYong产学研自平衡运营机制研究——基于大学科技园产学研结合现状的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9,29(8)大学科技园不仅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纽成部分,也是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产学研结合平台.在深入分析我国大学科技园产学研结合现存问题的基础上着力探讨如何建立高效的产学研自平衡运营机制,认为大学科技园能否建立起产、学、研各方自我平衡、互促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将直接影响我国政、产、学、研、金、介的有效结合以及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成效.9.学位论文夏光校区、园区与社区“三区联动”自主技术创新的模式、机制及实证研究2007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科技竞争已经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科技创新成为各国提升经济和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国家持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中国已经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列入国家发展战略,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纳入到城市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国家及各大城市对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度重视也反映着我们在这一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一个重要表现体现为,无论是高新技术开发区还是大学科技园,大多缺乏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及行政社区三元参与主体所共同构建的“三区联动”(以下简称“三区联动”)最早是2002年6月由上海紫竹科学园区、上海交通大学及其所在的闵行区委、区政府开始实践的一种新型的有利于自主技术创新发展的开发区建设模式。“三区联动”的基本涵义可以概括为:以大学校区为依托,以科技园区为平台,以资源在行政社区的集聚、共享、融合为抓手,形成强有力的区域创新集聚氛围,以更好地促进大学发挥科技、知识和人才的“溢出效应”,促进科技园区发挥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功能,提高社区的人才素质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城市和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其核心是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行政社区(政府)通过制度性安排,形成“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区域生态创新网络。“三区联动”理念的提出,适应了中国开发区转型的内在要求,并为之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以组织(制度)创新促技术创新,以合作创新促自主创新。“三区联动”理念也探索出当代社会发展条件下,大学功能延伸的新方式和大学能量释放的新机制。“三区联动”理念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社区文化水平提高,乃至区域功能的重新定位,都有着深远影响。“三区联动”的更大价值体现在能够增强我国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上。目前理论界往往对大学科技园或区域创新体系研究较多,研究“三区联动”的非常少,而且屈指可数的文献中又主要是“三区联动”的概念定义与普及,至于怎样实施“三区联动”就缺乏更深层次与更系统的研究。因此,对“三区联动”的模式、机制及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一方面可以充实“三区联动”的理论构架;另一方面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作为区域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区联动”区域创新网络有利于提高城市乃至国家的科技实力,推动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主要通过七部分对“三区联动”的模式、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以上海紫竹科学园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构建出较为完整的“三区联动”区域创新网络理论体系。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整个论文的内容框架、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第二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重点阐述“三区联动”的内涵与演化。首先对“三区联动”的三方参与主体进行了严格界定,然后引出“三区联动”内涵和特征。接着,笔者分析了“三区联动”的演化动力问题。随后,笔者将区域创新理论与生态经济学理论有机结合,创新性提出以“三区联动”为基础构建新的区域生态创新网络,并构造出“三区联动”区域生态创新网络模型。通过构建“三区联动”这一新的中观生态创新网络,促进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创新系统形成良性互动,提高整个城市乃至国家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第三、四、五部分是本文的理论核心。其中第三部分是关于“三区联动”的模式研究,重点放在“三区联动”的形态结构模式、组织管理模式以及利益协调与平衡问题的研究上。第四部分基于网络视角研究“三区联动”的运行机制。本着促使“三区”真正实现有效融合、联动发展,从而达到提升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目标,笔者将“三区联动”区域创新网络运行机制设计为操作层和制度层两个层面。操作层是“三区联动”创新网络的具
本文标题:大学科技园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及发展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85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