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旅游翻译中的运用
目录摘要....................................................21.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31.1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基础.....................................................31.2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内容.............................................31.3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特点.....................................................41.4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本原则.......................................42.旅游翻译.............................................62.1迎合读者审美期待.......................................................................62.2顺从译文文体规约........................................................................72.3注重译文读者效应.......................................................................83.旅游翻译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94.总结.................................................10参考文献...............................................11摘要作为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的研究生,学习研究的重点在于将翻译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本文以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为基础,来分析具体的旅游翻译中所体现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原则和特点,从而反过来更好的指导旅游翻译实践。关键词:旅游翻译,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从经验事实出发,以科学抽象为手段,概括出理性具体,它是人类社会认识逻辑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在学术界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学术意义。1.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指的是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这个基本方法论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之中。1.1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基础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理论创立于19世纪中期,以1845-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为标志。唯物史观的独特贡献在于,论证了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一历史理论不过是把人们的思想从神圣的天国拉回到粗糙的尘世,使种种抽象的思辨和神秘的理论归于平常,归于生活。1.2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等等,除此之外,还有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的方法、主客相统一的辩证方法、历史合力的研究方法、“人本”和“物本”相统一的方法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在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1.3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特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是其实践性。首先,它强调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所谓“现实的人”,是指“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其次,它强调在实践的基础上从主体和客体相结合的维度去考察对象。“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再次,它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最后,它强调“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1.4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本原则贯彻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第一,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纯而又纯的社会客体,但是,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须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利益标准。第二,主体性原则。要求我们:1、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2、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3、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第三,整体性原则,也称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人个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精神。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第四,具体性原则。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第五,发展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用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在认识社会现象的时候,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发现合理性。“辩证法要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批判性是发展性原则的必然要求。2.旅游翻译旅游文本是一种大众化的通俗读物,其服务对象均为普通游客,其目的就是要让普通游客读懂看懂并喜闻乐见,从中获取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风俗等旅游方面的知识。它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传递信息,二是诱导行动。因此,严格地说,旅游资料是一种“信息型”(informative)+“诱导型”(appellative)功能文本。可以说,有效传递旅游信息是前提,诱导游客积极参与旅游活动是目的。体现在翻译上,就要求译文必须顺应译语文体规约和文化规范,为译文读者提供明确清楚的旅游信息的同时,还要迎合他们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让他们喜闻乐见而乐于接受。但是,由于汉、英旅游文体行文风格上的差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要想译文有效传递旅游信息并感染受众,译者必须深谙两者之间的转换之术,熟悉各自不同的通用文体规约和文化规范,熟悉各自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善于分析,抓住实质,针对读者心理,有的放矢地用准确、自然、通俗的语言正确传递原文信息,达到诱导读者参与旅游行动的目的。2.1迎合读者审美期待旅游文本作为公共宣传品,其目的就是要最大可能地吸引游客,因而翻译时译者应该充分揣摩译文读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考虑译语文化环境,从原文中选取他们易于理解并乐于接受的旅游信息,并采用恰当的语言形式在译文中予以表达。众所周知,汉、英民族在语言审美方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传统看,特别是与中国传统美学比较,西方美学并不注重语言审美,中国美学思想中的辞章美学命题(如意与象、神与形、文与质、虚与实、雅与俗以及意境论、风格论、章法论、修辞论等等)在西方美学中一概缺如。这大抵是由于西方语言不是什么很感性的语言,讲求‘语法逻辑’,与汉语比较差异极大”(刘宓庆,2005:57),因而,“西方译论与美学分离而诉求于语言学”也就“绝不是什么偶然现象”了(ibid:58)。体现在写作美学上,主要表现为汉语(现代汉语)行文华丽,重主观抒发;英语用词简约,重逻辑理性;汉语常靠辞藻的渲染来加强语气,英语则多靠上下文结构的照应来深化语义,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写作风格。在这种语言环境的长期熏陶下,汉、英语读者各自养成了不同的阅读心理和欣赏习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因此,汉语的一些所谓“美文”相对英语读者而言,很可能就是一种华而不实的卖弄(excessivelybaroque);同样,英语中一些精美地道的语言表达,相对汉语读者而言,也可能会觉过于平白而缺乏美感,缺乏他们所喜爱的“诗情画意”。2.2顺从译文文体规约由于文化差异,不同语言的读者长期在各自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熏陶下,养成了一种固有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这种心理和习惯自然而然地制约着他们对语言刺激的注意和使用语言的方式,也造就了各自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和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写作风格和“体裁规约”(genreconventions)。对此,诺德指出:“体裁规约是交际活动标准化的结果。既然某些多少具有同一(或多种)功能的文本能在某些场合反复使用,那么,这类文本亦即获得了规范的形式,这种规范有时甚至可上升到社会规范的地位。这些体裁规约和社会规范继而能在文本表达和文本接受这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一方面是因为,如果作者想要实现他的交际意图的话,就必须使其文本形式与这些规约一致;另一方面,文本接受者也只能从规范的文本形式中推断出作者的意图。”2.3注重译文读者效应旅游翻译作为一种实用文体翻译,自有其一定的功利性和商业意图,就是要迎合译文读者的口味,唤起他们心中的美感共鸣而产生旅游的冲动,达到招揽游客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翻译所追求的应该是译文的预期功能和读者效应,而不应是语言形式上的对应。旅游翻译虽然也会涉及到不同的语言文化传统、社会历史背景、自然地理知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但旅游文体的特殊功能和交际目的决定了它不可能在译文中过多展示语言的异质性差异。况且,在旅游翻译中,我们所说的异国风光、文化异彩是指译文传送的信息内容,而不是陌生新奇的语言形式,更不是展示异国语言文化特质的场所。可以说,读者效应和译文预期效果应该是旅游翻译力求获取的目标,更是旅游文体“诱导”功能和交际目的的要求。因而在策略的选择上,旅游翻译多以“归化”为宜,尽量减少文化信息交流中出现的障碍,让译文表达尽可能地符合目的语规范,利于译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可见,在旅游翻译中,译文的预期功能就是“诱导”受众。因而,“若原文内容阻碍译文‘诱导’功能的发挥,译者则有理由对某些原文信息‘进行删减甚至忽略不及’”(mightbejustifiedplayingdownorevenomittingcertaininformation)(Nord,2001:79)。3.旅游翻译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首先,体现了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实践性以及从主体和客体相结合的维度去考察对象的特点。其强调个人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这的。旅游翻译是一种“信息型”(informative)+“诱导型”(appellative)功能文本。有效传递旅游信息是此翻译的前提,同时诱导游客积极参与旅游活动是目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一味的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想法凭空的进行不切实际的翻译,而是应该考虑到此种翻译的特殊性,注重其现实生活中的功能和目的进行贴合实际和符合实践的翻译活动。其次,体现了马克思科学社会方法论的客观性和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即在翻译过程中,遵照基本的翻译实践标准,顺从译文文体规约和基础的翻译理论进行旅游翻译操作,同时也注意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旅游翻译的目的以及其在社会中的价值,做到客观性和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再次,旅游翻译体现了马克思科学社会方法论的系统性原则。在旅游翻译中,译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全局性的观念,不能因为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的翻译不当而影响整篇译文的美感和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旅游翻译中的运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896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