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东华大学教学团队建设
东华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立项申请书团队负责人:__张清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团队类别:A.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团队()B.大类(或专业)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程团队()C.学科基础和专业方向中主干课程团队()D.专业课程团队()所在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联系电话:67792854申报日期:2007-8-25东华大学教务处制填写说明一、填写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内容翔实、文字精炼。二、申请书页面用A4纸,于左侧装订成册,各项内容页面内容不够,可以加页。相关附件材料单独装订一册,版面大小应与推荐材料相同。三、上报申请表至少要一份原件。一、简表团队负责人姓名性别A.男出生日期1970年7月14日民族汉职称教授学位A.博士B.硕士C.学士A.国家教学名师B.上海市教学名师C.校教学名师D.学科带头人E.其他行政职务系主任电子邮箱qhzhang@dhu.edu.cn所在工作单位(院、系、所、实验室、中心)材料学院高分子材料系联系电话67792854传真67792854手机13621776528教学团队构成情况总人数高级中级初级博士生硕士生2420402055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位作用及分工签字团队成员团队成员统计见下一页。课程信息课程名称课程教学包括: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成形工艺学、高分子材料成形原理、高分子材料成形设备、高分子材料加工助剂、纳米材料学、生物材料学、高技术纤维、材料学测试方法、科技文献检索、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高分子材料科技进展、材料科学实验、功能高分子、大型工艺实验、高聚物合金、化纤新产品开发。此外还承担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任务。课程总门数(18)门,其中校级精品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团队成员序号姓名性别年龄职称学位作用及分工签字1张清华男37教授博士全面负责材料学导论2余木火男46教授博士高分子化学3陈彦模男65教授无学位功能高分子4徐洪耀男42教授博士高分子化学5陈大俊男50教授博士科技文献检索6沈新元男59教授博士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7沈青男51教授博士材料学测试方法8杨庆男53教授博士高分子材料加工设备9王夏琴女37教授博士实践环节10顾莉琴女59副教授硕士胶体化学11王朝生男33副教授博士高分子材料合成工艺12马敬红女39副教授博士高分子物理13何春菊女36副教授博士毕业设计14肖茹女38副教授硕士毕业实习15王雪芬女36副教授博士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16王燕萍女35副教授硕士高技术纤维17俞昊男34副教授博士化学新产品开发18孙宾男35副教授博士在国外进修/合成工艺19于俊荣女36副教授博士高聚物合金20张幼维女33副教授博士高分子材料加工助剂21孙俊芬女34讲师博士生物材料学22张慧慧女30讲师博士纳米材料学23陈龙男32讲师博士大学生工艺实验24吉亚丽女33讲师博士高分子材料科技进展二、立项依据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分析国内外及我校教育教学现状,阐述本项目研究或建设意义、目及预期成果,并附主要参考文献或资料。材料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在原化纤专业基础上拓宽专业。近几年,我们根据专业定位,重点探索二级学科拓宽模式,对化纤专业原有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初步建立了按材料一、二、三级学科设置课程体系和实验体系;在培养方法上,我们利用我院学科科研优势,对本科生实施准研究生培养,在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方面取得较好效果,因此获得2005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高分子化学》课程获得2007年国家级精品课程。但我们已经看到,随着高分子学科快速发展,社会对我们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专业知识结构要求更加宽泛;同时,学生对某些方向具有特殊兴趣,选择就业领域不断扩大,对原有课程也提出了很高要求。因此,培养适应快速发展就业形势现有课程结构体系提出了新挑战。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主题。提高教学质量核心是人才,因此,我们一方面拟在原有教学改革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全面进行专业建设,另一方面将着手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以及专业素质,使该专业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如同本团队科研能力一样,在教学方面该团队有非常大潜力,有必要通过项目建设培养团队创新能力。因此,本项目建设目在于,将培养一支有重大教学创新能力教学团队,使该专业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包括课堂教学创新、实验创新、实践与实习环节创新等,进一步扩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国内外同行中知名度,成为国内较有影响专业。三、研究或建设方案1.研究或建设目标、内容和拟解决关键问题建设目标:通过本项目建设,培养一支具有创新能力教学团队,扩大创新型“准研究生”教学成果,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扩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国内外同行中知名度,成为国内较有影响专业。建设内容:(1)首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修订依据是本专业教指委文件和近期高分子材料发展动态,重点研究学科基础课程和实验课程体系、对现有一、二级课程重新进行整合、重新编写这些课程教学大纲。(2)对课程进行师资配备,并进行培养。根据老中青结合原则,每门课程都由一个教学小组承担,教学经验高级职称教师担任组长;教师科研担任不同课程教学小组成员,以便相互交流和配合。(3)在教学方法上,一方面继承本学科传帮带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将组织部分青年教师到985高校进修学习,或合作教学与研究,提高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4)继续选派青年教师出国进行学习,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出国学习,他们除了在科研上有一定要求外,还要求他们教学上有所收获,回国后能够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较大促进。本教学团队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有在国外学习经历。(5)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对大学生每个实验讲义重新审定和编写,所有实验都将由高级职称教师指导,同类实验内容将成立一个实验教学小组,以便及时交流和沟通。在实验设备上,由学校、教务处等修购专项给以支持外,学院学科建设设备也将用于本科教学;此外,还将争取教授课题组设备对学生开放等。(6)促进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克服直接参与生产单位困难,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结合到企业参观学习,提高学生工程技能。(7)在已有教学成绩基础上,组织相关教师总结经验、互相学习,并编写或修订相关教材。2、年度计划和进度安排2008.1~2008.12调查研究,完成培养计划修订稿,编写新教学大纲。团队工作规划和准备、部分设备调研和采购。2009.1~2009.12教材修订、讲义编写、精品课程建设、教师进修。完成以上团队建设所提及各项内容。3、预期成果、成果表达形式及其考核指标1)新专业培养方案,体现新课程体系。2)主干课程新教学大纲。3)修订教材、讲义4~6本。4)建成校级精品课程2~4门,上海市级1~2门,力争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等。5)选派2~4名教师进修,相应开设新选修课程2~4门。四、教学团队负责人简介团队负责人:张清华教授1999年3月获材料学博士学位;2001年晋升副教授;;2005年晋升教授;2003年10月-2004年9月赴荷兰爱茵霍芬科技大学(EindhovenUniversityofTechnology)进修学习。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理事会理事。先后为本科生主讲《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材料学导论》等课程。承担《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任务(2005年)。承担东华大学教学改革及教学基本建设项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建设”(2006-2007)为研究生主讲《高技术纤维》、《材料科学基础研究进展》等课程,现指导研究生12名。担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全面负责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编排、审定和管理等工作。材料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2006年获香港桑麻基金会奖教基金奖。科研方面,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科技部863计划课题、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项目、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资助计划项目各1项;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计划,承担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跟踪资助课题1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已授权7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20余篇。代表性论著有:1.QinghuaZhang*,ZhenjunChang,MeifangZhu,XiumeiMo,DajunChen.ElectronspunCarbonNanotubesCompositeNanofiberswithUniaxiallyAlignedArrays.Nanotechnology,2007,18,115611_1-6.2.QinghuaZhang*,SanjayRastogi,DajunChen,DirkLippits,PietJ.Lemstra.Lowpercolationthresholdinsinglewalledcarbonnanotube/highdensitypolyethylenecompositespreparedbymeltprocessingtechnique.Carbon2006,44,778-7853.QinghuaZhang,DirkR.Lippits,SanjayRastogi.DispersionandrheologicalaspectsofSWNTsinultrahighmolecularweightpolyethylene.Macromolecules2006,39,657-666.4.Qing-HuaZhang,MianDai,Meng-XianDing,Da-JunChen,Lian-XunGao.MechanicalpropertiesofBPDA-ODApolyimidefibers.EuropeanPolymerJournal2004,40(11):2487-2493.5.WeiLi,MeifangZhu,QinghuaZhang*,DajunChen.Expandedconformationofmacromolecularchaininpolyanilinewithone-dimensionalnanostructurepreparebyinterfacialpolymerization.AppliedPhysicsLetter,2006,89,103110.五、教学团队主要业绩现在学生多为知识型、继承型,独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国外大学差距较大。特别是随着本科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实践教学所需硬件环境和资金不足矛盾更为突出,因此实践教学质量有下降趋势。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我们结合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为目,结合专业特点,进行研究型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充分利用在学科建设中积累硬件和软件,充分发挥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承担重点科研项目学术带头人多、每个教师都有科研课题等优势,对本科生进行“准研究生”模式培养。我们除了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外,还注意充分发挥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承担重点科研项目学术带头人多和每个教师都有科研课题等优势,使学生能通过科研训练充分发展创新能力。我们每年选拔一些优异生在大二提前到导师课题组从事科研活动。到第五学期末,我们安排全体学生进入导师课题组,结合科研项目提前进行毕业论文前期工作,使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科研实践时间达1.5年,从而从时间上保证学生能充分发展创新能力。我们还将原来分散进行专业外语、文献检索、课外科技活动和毕业论文四个教学环节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目标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要求学生定期参加导师课题组活动,同时将专业外语由课堂教学改为在导师指导下阅读与课题有关外文资料,并翻译其中部分文献;这一过程与“文献检索”课程紧密结合,要求学生上网检索和上图书馆查阅资料;然后撰写一篇综述并进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最后集中15周左右进行实验和撰写论文,从而在
本文标题:东华大学教学团队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927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