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城市经济学考试要点归纳
名词解释:1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包括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2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的变动来影响和调节总需求。3智能城市是把基于感应器的物联网(物联网: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和现有互联网整合起来,通过快速计算分析处理,对网内人员、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特别是交通、能源、商业、安全、医疗等公共行业进行的实时管理和控制的城市发展类型。4自由贸易区(FreeTradeZone)FGDG:是指由国家指定的交易贸易区,比世贸组织相关规定更加优惠的贸易安排;在主权国家或地区的关境内外,划出特定的区域,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实质上是采取自由港政策的关税隔离区。狭义仅指提供区内加工出口所需原料等货物的进口豁免关税的地区,类似出口加工区。广义还包括自由港和转口贸易区。5产业结构是各产业部门之间量的比例及其相互结合、相互依存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规律以及其他相应的“结构”效益;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分析与研究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以及联系方式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6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7分税制是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来源一种财政管理体制。分税制实质上就是为了有效的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关系,通过划分税权,将税收按照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有时还有共享税)两大税类进行管理而形成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8城市:城市是国家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第三产业以及非农人口集中的地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9逆城市化: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部分地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迁移和扩散,使得郊区发展蔓延,并导致城市中心区和中心城市持续“衰退。”10经济区:经济区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交通运输和商品流通为脉络,具有发达的内部经济联系,并在全国经济联系中担负某种专门化职能的地域生产综合体。11住宅市场:广义上说,“住宅市场”是指以住宅存量和住宅服务流量以及与住宅相关的生产要素为流通对象,在住宅需求者与供给者之间提供沟通机会和便利条件,以促成住宅商品完成交易的场所或机制。而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住宅市场是指进行住宅买卖和租赁行为的经济组织。12城市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活与生产提供服务的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与基本条件。二简答题1城市与城市的特征城市的特征1.密集性:人的密集:人口密度,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物质与资本的密集:基础设施、物质消耗、GDP文化的密集:政治、文化、教育、体育、娱乐2.高效性高效率:市政设施、通信手段、交通、服务、管理高效益:人力、资金、技术3.中心性吸引力:集聚效应-使得城市周围一定半径内的人口和非农活动不断向其集中辐射力:辐射效应-城市将过度密集的人口、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从城市中心向郊区和外围地区疏解扩散,也把先进的技术、文化观念和现代生活方式输送到广大的农村地区和周围的乡镇。4.多元性多功能多类型5.系统性城市是一个复合、宏观的大系统:自然、经济、社会、建设;城市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大系统:与周围的农村和城市之间进行物资、文化、人员、技术、资金、信息的交流2城镇化的驱动力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三大力量的作用:农业的先导传动、工业化的中坚推动、第三产业的后续拉动;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推动城市化步伐。经济增长将带来经济收入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将得到提高。收入的增加将促使人们增强对工业产品(家用电器、时装、汽车等)和服务业产品(旅游、保健、美容等)的需求;•收入提升将推动需求结构、投入产出结构由第一产业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使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化过程也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化使人口、资本由分散无序状态变为高度集中的有序状态,使生产要素得以合理组织、先进技术得以大规模采用、劳动生产率得以大幅度提高,由此创造和积累的财富远远超过农村。经济类型•工业的轻、重比例与城市化。一般来说,轻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有机构成低;重工业属资金密集型产业,资本有机构成高。如:韩国轻工业(钢铁、汽车、造船、电子、纺织等是韩国的支柱产业);•经济的内、外向度与城市化。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有“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其中“进口替代”是以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来满足国内需求,取代进口货,以此逐步实现城市化;“出口导向”是发展面向出口的工业,将其产品投入国际市场,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代替初级品的出口;•进口替代内向度高,城市的开放性小,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滞缓,城镇的动力机制弱,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低,因此,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比进口替代型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产业结构•城市化的实质,是生产力变革所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表现在生产方式上,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各非农产业部门转移;•产业结构的变动直接体现为城市化的变动,城市化水平提高主要靠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二者几乎同步进行,即工业、服务业所占比重每上升1%,城市化水平将提高1%。科技进步•科技成果的普遍推广和应用,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加速经济增长,同时深刻改变产业结构、劳动组织和物质空间结构,影响城市化进程;•先进的农业技术加速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至今,人们在土地上获得的大部分回报,主要是技术革新创造,使劳动投入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推动人口向城市转移;•便捷的运输技术推动了大城市、城市密集带和郊区化的发展。以家庭小汽车、高速公路网和大运量城市公共运输系统(地铁、轻轨)为代表的运输方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空间概念和日常生活,推动了城市郊区化和城市密集带的出现;3城镇化问题&对策城镇化存在的问题•问题一:伪城市化问题•问题二:城市化发展带来了耕地资源大量流失等问题•问题三:“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服务管理水平不高城镇化对策1、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保障性住房等覆盖城镇常住人口。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1)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降低对投资、出口的过重依赖,拉动内需增长;(2)走民富路线,降低中小企业经营压力;(3)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第三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比重。3、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2)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用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化网络把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连接起来,促进各类城市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在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基础上,强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把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中西部地区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我国已经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同时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2013年6月,《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发改委对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下一步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将向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另外再打造哈长、呼包鄂榆、太原、宁夏沿黄、长江中游、北部湾、黔中、滇中、兰西、天山北坡等区域性城市群,在这10个城市群中,中西部地区占据大半名额。4、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3)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新型城镇化将启幕农村新一轮改革,土地流转乃大势所趋。为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用地“瓶颈”,土地配置市场化、农村土地资本化,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并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这项举措将使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得到保护。”经济学家顾海波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5、建立适应城镇化资金需求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4)一是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都应尽快在公共服务等领域明确建设标准、降低准入门槛,让更多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形成多元投资主体。二是通过调整国有资本配置,提高收租分红比例,把收租分红收益投入社会公益领域,也可为人口城镇化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允许有还贷能力的县发行城投债,也就是平台债,并考虑适时推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私募债。4经济一体化的构成基础设施一体化、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各地区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为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与投资效率,有必要实行包括交通等在内的基础设施一体化。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促进本地工业的集聚。同时,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可能会促使地区间劳动力流动成本和交易成本的下降,促进地区间劳动力流动、地区间贸易和工业集聚;市场一体化建立区域内一体化的消费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及人才市场,以消除各种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非市场干预,为区域一体化营造合理的经济基础。通过建立共同的生产要素市场,消除不同区域间生产要素、技术水平的过高差异,减少行政障碍,使劳动力、资本及其他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达到优化配置的目的。产业结构一体化以企业为主,追求经营规模化、竞争规范化的产业整合模式,可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可能会导致多种经济发展趋向,如“产业高集聚、地区低专业化”,“产业高集聚、地区高专业化”等,应寻找最优的产业结构。有必要向欠发达地区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区域间产业发展的互动,实现产业结构一体化。通过促进地区分工,增强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壮大地方优势产业;政府职能一体化通过地方权力一定程度的让渡,服从联合体的共同利益决策,实行统一规划,共同管理,确保成员之间有效协调的经济政策环境。基于地方政府在对抗竞争和合作竞争中的不同决策和不同收益,探求地方政府的“合作博弈”,实现福利的不断改进。投资、环保等方面一体化5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合作内容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重点在以下方面加强合作政策沟通。加强政府间合作,积极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达成合作新共识。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本着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原则,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设施联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在尊重相关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
本文标题:城市经济学考试要点归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92948 .html